作者:应学俊 | 评论(1) | 标签:胡适, 逝世50周年, 纪念, 问题与主义

今年2月24日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的纪念日,他是1962年2月24日病逝的,享年71岁。看着这位学者哲人,想到他的一些论著与论断,想到他的一生和其堪称大师的学术成就,自然会生出诸多感慨。于是,作文以记之。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上世纪20年代左右在北大任教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在大陆解放时,胡适选择了寄居美国,后去台湾。因而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上不论谈话或作文是不大敢有人提到他这样的“反动文人”的。

● 那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似乎延续至今

稍稍熟悉胡适的人,大约都不会忘记许多文献上提到过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风雨飘摇中的旧中国那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由于论辩的对方是李大钊等人(其实也是胡适的朋友),于是在大陆1949年以后胡适自然一直是被批判和贬斥的,被蒙上了一层“反动”的色彩。当然,现在已经能比较客观地对待胡适了。于是,当我们纪念胡适,回顾这场争论时,却惊奇地发现这场争论仍然颇有现实意义。

早在1919年,旧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当中国知识分子正在竭力寻求救国之道而众说纷纭时,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过一番争论。胡适在该文开宗明义便说:“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他还说“要知道舆论家第一天职,就是要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只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而胡适该文的第一个小标题就是“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很清楚,胡适并非拒绝谈“主义”,只不过强调应“少谈些”而已——其实笔者理解即为更多地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杜绝脱离实际的“主义”、理论之争,避免空谈误国,即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今天读来,笔者还是不得不佩服胡适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洞若观火,其思考和论述入木三分。

联系当今现实想一想;如果说在当时中共尚未夺取政权的情况下,胡适之言有碍“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实现和新政权的建立,那么在中共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今天,“主义”已不是什么问题,我们是否更可以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了呢?我们是否应当更少点“姓社姓资”的争论而更多地面向具体问题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改革之道呢?笔者认为是应当是后者。因为一谈“主义”就必然进入一套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和逻辑,那就会在理论上争论不休;而研究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却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寻求到解决问题正确的改革之道。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们如今一些热衷于“谈社论资”的学者或其他一些人,可能已经忘记干了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的新中国开国功臣邓小平先生曾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面对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反思和研究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现在还在探索过程当中,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求证,现在动辄争论“姓社姓资”的“主义”问题,对中国的发展有益吗?所以邓小平先生与胡适先生一样,也提出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了,不过邓小平说的是“不争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呵呵,那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似乎延续至今,而且胡适好像有了新的认同者。

其实,正如我们今天面对的某些社会问题,比如改善民生一系列问题、既得利益集团问题、有效反腐败问题、法制与司法公正问题等等。如果用“主义”来解释、争论,那就永远得不出解决的方案。你说民生问题亦即公民福利问题吗?北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比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好,即使美国,他们的失业救济制度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后就实行了,而我国则是近几年才有的事,且救济幅度很有限,这如何用“主义”去解释?如果说民生福利好,应当效仿的话,那么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似乎也与福利过高有关,这又如何用什么“主义”去解释?所以,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找出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去做是绝不会错的——因为如果说什么“主义”是真理的话,那么它一定也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揭示和阐述。

而当今有些乐于理直气壮“谈社论资”讲“马克思主义”的人,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令人有点尴尬的现状:那就是不仅要想到邓小平先生对那些“主义”尚且还“不是完全清楚”,而即使从德文直接翻译过来的马克思著作,我国还得将近20年才能完成,以往的马克思著作中文版是从俄文再次转译过来的,有不少地方是不科学的,有误差的——那么,我们还不老老实实按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认真看书学习,弄痛马克思主义”,然后再来“谈社论资”?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首先把马克思的著作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真正读懂它再说。【注】

● 1949年胡适没有留在大陆:“反动”抑或睿智?

1948年底,国共争夺战在军事政治战场上胜负几成定局——其实共产党的胜利正是那80%不识字的文盲支持的结果。1949年,蒋介石制订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列在抢救名单的第一人就是胡适。当时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口信说,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的馆长。但胡适却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不要相信×××那一套”。呜呼,我们现在真难说胡适最后的那句话是他的睿智还是他的“反动”……因为下面的例子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胡适次子胡思杜,1949年留在了大陆,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但到1957年“反右”期间,他还是被定为“右派”分子,后不甘受辱,自杀身亡。再如年长胡适一岁的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解放前夕倒是拒绝了国民党对其去台湾、香港的邀聘留在大陆,但其研究的著述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文革受冲击,大量珍贵的书籍、诗、文稿被造反派抄家时几乎洗劫殆尽,1969年在文革狂潮中陈寅恪连吓带病郁郁而终;而另有一位文人也是姓胡叫“胡风”的,解放后虽做了新中国的文联主席,但没几年就被钦点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头头而被捕入狱,其后两度坐牢,粉碎四人帮后才出狱,1980年被宣布为冤案,获得平反昭雪,但已风烛残年,几年后便病逝了……

说胡适是反动的,心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吗?可我们如何看待下面的事实呢?

1928年国民党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在确立一党专制的同时,开始实施“训政”。所谓“训政”,是说中国老百姓文化程度太低,不具备民主自治的能力,只有在国民党的“训导”下,才能成为公民,才好实行宪政。这种说法受到胡适等“新月派”自由知识分子质疑。

而胡适指出:建国并不一定要依靠专制。而且中国自两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一个民族国家。他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常识的政治,只要老百姓把自己的常识湊在一起,就可以成为国家的主人。民主政治只需要幼稚园的基础,而独裁统治却需要研究院的水平。如今在审视胡适的论述,也还是觉得能禁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谁能说胡适是代表资产阶级或心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呢?

针对胡适的观点,他的好友——与他共同创办了《努力周报》的丁文江先生提出问题:中国(当时)是一个文盲大国,80%的老百姓不识字,而且根本不关心政治。这些不识字、不关心政治的老百姓怎么能正常地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力呢?——哦,这与当今有些论者何其相似。

胡适回应:西方国家很多人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也往往会受骗,但是他们第一次上当了,第二次、第三次就不会再上当。民主政治的好处就是需要那些平时不关心政治的人到选举的时候来“画个诺,投张票,做个临时诸葛亮”。而独裁者为了不让那绝大多数“阿斗”来画诺投票,除了需要一大批“专家”外,还要收买一部分阿斗充当自己的工具,去血脉膨胀地宣示拥护“训政”独裁,胡适就曾迎战过这样的一些人或“工具”,当然不包括如丁文江那样确为思想认识不同者。

所以,我们可以说,胡适虽然不相信中共,但他也绝不是不是卖身投靠蒋介石政权的人——尽管后来他从美国到了台湾。我们只能说,胡适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而反对独裁专制的学者,一个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陈独秀、李大钊一起发挥了领军作用的进步的学者。而吊诡的是,解放后不久胡风惨遭迫害,而胡适虽崇尚民主反对独裁,最终反倒并未受到台湾蒋政权的迫害,且当上了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1957~1962)。

● 以胡适先生的墓志铭作结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作一总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非笔者这篇小文所能叙述。所以笔者想用胡适先生的墓志铭为本文作结——

在中国大陆饱受“三年极端经济困难”的灾祸快要结束的1962年,胡适先生病逝了。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而对于“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一句之切实内涵,恐怕不大致读一读胡适先生等身的著述也未必能有比较具体而深刻地体会了。□

2012.2.26. 

【注】据08年报道,中央编译局部门负责人蒋仁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直接从德文翻译为中文的马克思著作。仅有的《全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俄文转译的中文版,这个版本与原文有出入,不符合科学的高要求”。目前,“直接从德文翻译马克思全集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这项工作的结束仍然遥遥无期。未来18年内有望完成60卷中20卷的翻译。(点击这里:见引文出处)

【参考文献索引】

1、1929年:国民党训政年VS知识分子人权年

http://news.0513.org/html/55/n-373355.html

2、胡适批国民党是反动党 遭国民政府“训令”

http://www.laoren.com/lrbmw/ls/2009-11-07/4400_2.html

3、二胡的“反党”:胡适与胡风曾先后被国民党和中共批“反党”

http://book.sina.com.cn/nzt/his/wangshihekanai/46.shtml

4、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7/20/d3832.htm

5、新中国文坛第一大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http://www.yxjedu.com/li_shi_shun_jian/hu_feng/hu_feng_1.htm

6、【我的中国心】胡 风(视频)

http://www.yxjedu.com/piaoyi_film20/li_shi/2011_sp/hu_feng_wdzgx.html

7、【凤凰大视野】“五四”人物:胡适(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

http://xiyou.cntv.cn/v-fe44e878-c3e2-11e0-b140-a4badb46911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