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战”让人大失所望
作者:国洪新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1
本站发布时间:2012-3-1 10:13:39
阅读量:804次
前些天,去个老朋友家(我的文学上的启蒙老师),谈到最近的方韩事件。我说:韩寒的表现没让我失望,支持韩寒的人的有些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方韩斗,斗的是是否“代笔”。这种事,无法证真也无法证假,所以看点不在结果的真伪,而在过程上。
方的表现一如既往,一个字:轴。
拥方的表现可参看凯迪和天涯上的高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谁说我中华无人?有时我真希望那是韩写的。
韩的表现不出所料:前倨后恭,进退失据,一个字:浮。在下这个“不出所料”,源自其评论电影《孔子》时的那句“一堆的子”。一个缺乏历史温情的人,不太可能“沉”的下去。当然,我那时是基于他看过诸子,现在来看,我也要问问他:诸子的著作,您看过几本?大言不惭是什么意思您知道吗?
让我大失所望的是拥韩们的表现:不是说你们的观点不对,而是论证过程太有问题了。拥方的文章,无论怎么论证,其结论只是“不太可能”,而不是“就是代笔”;所以只要针对性地论证“也是有可能的”即可,而不是什么“私权不容侵犯”等等。即使是论证“私权不容侵犯”,也不要给人留下党同伐异的印象。我的失望也在这里:我有种党同伐异的感觉。
萧瀚先生在其文章中说“韩寒有没有代笔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韩寒的诚信,二是韩寒作品的署名权。前者可视为某种公共利益,后者则是私权。”然后论述为什么不能去质疑“署名权”。署名权是否是私权暂且不表,萧先生为什么认为大家质疑的就是署名权呢?我想,大多数人质疑的是“诚信”吧?质疑的是“那些署名韩寒的文章和书,是否是名叫韩寒的人写的”?而不是“那些署名韩寒的文章和书,名叫韩寒的人是否有资格署名”?萧先生是学法律的,这两个概念应该是能够区分开的。当然,萧先生在其文章中也提到了诚信问题,这点我还是很欣赏的。
破破的桥写了篇长文,从逻辑上论述是否“代笔”,方向是正确的。但有片面之虞。如“举例来说,大家通过文本分析韩寒的《书店》一文。认为里头好多场景,什么书店闭架等等,是八十年代的事情,而不是九十年代的事情。所以这篇文章,是韩寒父亲代写的。咱们姑且不论这个分析和逻辑是否合理,我们先用逻辑的语言把这个判断标准梳理一下:
标准A:韩寒小说内容应该与韩寒生活体验一致。
材料:韩寒《书店》一文中的场景是八十年代的,韩寒不可能在八十年代小学生时期去买书。
结果:因此《书店》一文是韩寒老爸韩仁均代写的。
通过这个标准A,运用材料,得出结果。分析结束。当然这个逻辑的形式相当粗糙,很容易击破(比如代入其它作家的作品等等,像张爱玲20岁写老年妇女生活的惊艳之作等,来指出这个标准是失败的。比如指出《书店》文中出现了93年出版的书名等,来否定这个命题的材料)。但最基本的核心是完备的:材料、标准、逻辑、结果。”这段论述,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在论述别人不合逻辑的同时,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对八十年代不熟悉的人,却可以写出八十年代的特点?这个不是靠天才能够解释的,唯一的解释是他确实熟悉八十年代。所以关键点就是:他是如何熟悉八十年代的?”作者能够回答吗?我不知道,至少他的文中没有回答。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的话,这段举例就是授人以柄。
易中天易老师我看应该是大力挺的了,虽然他嘴上说要公平。我很欣赏他说的一句话:“因为但凡“问动机”,其实都是“设陷阱”。”(见http://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3854),这话说的不错,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动机,就事论事就挺好。美中不足的是,易老师随后又说:“这就是“杀一儆百”了。但恰恰是这似乎“很正当”也“很善意”的观念,大有问题。”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质疑是为了杀一儆百,亦即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杀一儆百。“目的”既然是,那么“动机”也应该是吧?鄙人才疏学浅,哪位高人给指点指点?刚说完的“不问动机”还在那里绕梁呢,这就问上了。您说说,我还能再说什么?
实际上,易老师的这句话,最该听的是他们的舵主。这不,那位韩老兄又有了新发现:“是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记得一个月前我曾说:“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出声,让事情凉下来。”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非要去讲,那就再给个建议:不要像韩那样“猪一样的发挥”为好。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