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中国须重拾改革、重寻动力
(2012-03-05)
|
邓聿文
改革拖得愈晚,成本将愈巨大。要走出“转型陷阱”和渐进式改革的风险,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约束政府的冲动,这必然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在内的系统的全面的改革,而不会是单一的经济改革。因为只有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自由化,社会的组织化,中产的公民化才能有效约束政府。所以,未来的改革一定要以宪政、民主、法治、市场为目标。
2012年全国两会刚于3月3日和5日召开,从本届政府的任期来看,今次两会实质上带有总结的色彩,因而,人们有理由期待它出台一些不仅于当前,也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政经等方面的政策和举措,以使本届政府的工作圆满落幕。
先不妨简单回顾和评估一下过去五年乃至十年的政府工作。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本届政府的十年,无论在经济增长还是改善民生方面,都可能是改革以来最好的十年。经济成功超越日本,“坐二望一”,实现了几代人未曾实现的梦想;此外,在政府财政收入、国民收入、进出口、城市化、社会保障建设、参与国际秩序治理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和成绩。尤其在本届政府的后五年,面对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果断决策,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挽经济于不倒,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走出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因此,某种意义上,用“盛世”来形容本届政府掌舵的十年,或许也不为过。
十年辉煌背后的浓重阴影
然而,如果只看到这十年的辉煌一面,可能就会犯片面性错误,辉煌背后的浓重阴影,或许才是中国真实呈现给我们的图景。在这十年里,社会进入大分化、大动荡时期,贫富分化的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的扩散、腐败的泛化、阶层流动的停滞、官民的对立乃至对抗、社会道德的滑坡和信仰的缺失……直至层出不穷的群体抗争,无不给“盛世中国”抹上了一笔浓浓的灰暗之色。有学者就把中国在最近十年遇到的问题称之为“转型陷阱”,意指在这十年里,由于改革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致使社会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从而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畸形化的情况。
中国目前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明确的“转型陷阱”,可以讨论。但是,与经济强劲增长不协调的是,改革在这十年里确实有些踯躅不前,则是不争之事实。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部署了今年改革的八项重点,它们都是当前我们多数人每天都在谈论和感受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资源价格、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打破垄断,推进公共服务等,如果单看这次改革工作会议,会觉得政府的改革决心很大,然而,把这十年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问题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十年改革基本原地踏步,某些方面甚至还在后退。
为什么白白浪费了十年的改革光阴,这是我们需要追问的。就改革的时机而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中国的冲击,本来为中国改革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因为从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看,改革每有实质性进展,多在社会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金融危机对改革高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是极好的契机。可惜我们过于担忧经济下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将很多计划推出的改革举措推后、延宕或干脆取消,甚至把一些本该成为改革对象的东西拿出来作为对抗危机的“法宝”,重拾我们过去熟悉的行政调控和经济刺激手段。正因如此,虽然确保了危机期间经济还在继续增速,但其留下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在传统发展方式下将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发挥到极致,未来再提高的空间不大,若仍沿袭此种发展方式和手段,今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必成定局,从而陷入长期滞胀的困境。这在2011年已有明显之表现。
改革遇困的两个因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googleapps domain=”docs” dir=”a/chinadigitaltimes.net/spreadsheet/embeddedform” query=”hl=zh-CN&formkey=dFc0V1d0REQ4RkJ5d25uWFowVTNhWUE6MQ” width=”510″ height=”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