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舆论场下的“摸石头”改革
作者:丁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3-6
本站发布时间:2012-3-6 10:31:59
阅读量:2009次
社会各界都注意到,温家宝总理的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出现了69次,为近年来少见;报告的第八部分依旧是“深入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但是字数为1500字左右,而去年这一段落不到500字。
其中,政府改革首次纳入今年重点领域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被重点提及。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比如“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这些内容以往都是出现在政府的其他工作内容之中,而这次也列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部分。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三个内容,前者展现新意,后两者则是老调重弹。
众所周知,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在此前后,国民长期积郁的负面情绪得到了集中的、全面的爆发,借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话题,对过去十年来改革裹足不前、社会矛盾集聚、民众幸福感降低表示了强烈的失望,也对改革的未来、中国的未来表达了深切的忧虑。
对国民的这种情绪、情感的浓烈表达,我想最高层是能感觉到的,因此在整体未能作出反应的情况下,部分高级领导人对这种民间情绪进行了较为正面的回应,并在局部对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温家宝总理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以非常到位的辞令谈到改革,其他一些官阶稍低的官员也呼吁改革,甚至提到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改革首先从自身做起。难以想象,向来对外显示团结一致的中共会出现少数官员出位表达个人意见的情形,这些对民意的反馈,应该是内部达成的一种策略,就是一方面对改革比较审慎,唯恐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迟滞不前,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忽视民众的意愿,民间的意愿,因此,总要有人对这些社会情绪进行安抚。这大概就是真实的背景。
但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前后,社会各界以纪念的名义隐晦然而十分鲜明地对目前的格局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对改革的前景十分悲观,尤其是对本届政府十年来在改革上几乎无所作为,颇有微词,我想,在这一点上,高层是很明确地感受到了。邓小平认为中国的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但也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不要怕出错,不能停住不走。公众聚焦两点:当前的情况是,一是连“石头”也不愿意“摸”了;二是只是在河里转圈,根本不想“过河”了,“过河”似乎永远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对改革在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下,始终不能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始终未能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上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历史性跨越,导致国家、社会发展面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国民心里是有数的。
毋庸讳言,强大的社会舆论在在显示了,中国改革真的到了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无法回避、无法忽视、无法延宕了,必须硬着头皮面对它,“石头”必须还要继续“摸”,而且必须要想着办法怎么“过河”,再也不能得过且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才有了温家宝总理在本届政府最后一个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以较大篇幅、并整合以往在改革方面的表述,集中展现它对改革的认识和措施。
毫无疑问,在巨大的困难和风险面前,在利益集团千方百计的阻挠和拖延之下,改革意志消退,长久以来不能直面矛盾和问题,提出因应的改革对策,而在即将卸任之际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浓墨重彩地就改革的若干方向进行了高密度的阐述。首先,我认为,这是本届政府在政治上的一个交代,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在中共形成的最高层次的文件上,都对改革有过系统的表述,但在实践层面很多都未能落实,而由于本届政府剩下来的施政时间有限,很难在上述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这时候如此大张旗鼓地重提改革,而且措施还比较有针对性、比较实,仅具象征意味,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姿态,是对下一届政府留下的一个政治遗产、政治交代。
第二个方面,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对改革进行的集中、系统表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试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意的试探,看大家对这个改革的方案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二是对利益集团和党内各派系的试探,看这个方案会遇到什么样的反弹,落实起来能到哪一步。真正能够反映现任领导层对改革方向的把握的,是在不久之后最高领导人党校讲话里有没有突破性的表述,对中国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对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其次是要看在今秋中共十八大上是不是对改革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展望,对改革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阐述,并在实际操作层面进行了政策部署。
第三个方面,由于施政时间有限,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力求避免敏感问题,从方向上、制度上控制改革的力度,防止改革进入不可预测的轨道。具体来讲就是从政治高度着眼,从机制层面落实,而对国民关心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媒体自由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没有进行任何正面的积极的回应,继续“摸着石头”,而对“过河”继续保持审慎戒惧的态度。因此可见,在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上,仍然是重经济、轻政治;重民生、轻政改;重关系调整、利益调整、轻结构性改革、攻关式突破,对政府治理进行机制性的改革,而不触碰体制性的关键,注重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关系,从技术层面缓解而非彻底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最严重的问题。
由此看来,改革仍任重道远,前景虽然可期,然而方向依旧朦胧,能否拨云见日,还要走一走,看一看。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