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虎庙 | 评论(3) | 标签:南水北调, 移民, 农民, 土地

今天说点轻松的来开头(后头的不保证轻松)。

《瓦良格号》的剪辑不算太难,却难的是最后字幕里的方言翻译,为此我坐在桌前足足9小时不停地打长途。

片子中描述的地方我去过,前年骑车由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出发(南水北调终点),一千四百公里后我进了那山。山的确是深了点,得亏有汉江淌入,才使得山有灵气,人有“鬼气”。鬼气是说虽在山中,人却调皮得可以。这个“调皮”是城里人说的幽默。

四十一年前我在汉江边上的一座小镇修筑铁路,那里人把勺子叫“调羹”,措辞很舶来;山民扛木头歇息时要从长计议地认真吸一口气,然后对着大山喷薄而出,大喊“嗨——”一声,困顿就一股脑地“撂到了沟里”,之后犹如换了一个精神人似。叫人感觉山民们很会生活,知道生活……沿着汉江往下游再走,就到了我如今说的对方。

王顺(王爱国胞弟)蹲在他们的“瓦良格号”舰尾发愁地说“我们很久不去岸上了,有人在菜园子里遇见我们,都说我们是野物”;说到在瓦良格号上“再有几年,把我们圈在这船上,就圈疯了”;王顺说起他爷爷“我们以前(7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前)被淹到江面位置。爷爷说如果这位置也淹了,估计就没有世界了”;王顺的妻子说“户口也没有,啥也没有了,现在这补贴啊医疗保险啊什么都没有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外星人还是咋回事儿”

……

我说这山里,这汉江人“鬼气”,你能不承认?

单就网端盛传的图片上王顺那艘“瓦良格号”来说,你就不能相信一个山里人,一个江边儿上的水腿子,怎地就想起了大海,想起了那海上曾经一艘多灾多难的前苏大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瓦良格”?而瓦良格可以被拿来命名一叶汉江小舟的唯一理由竟然是借喻一个中国农民的苦大仇深。当年瓦良格由俄罗斯出发,经黑海、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爱琴海、苏伊士运河,再经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外海,历时两年之久,在经历了各国重重阻扰,百般刁难,一度甚至要为ITC拖船公司缴纳每日8500美元,向乌克兰港口当局每月缴付1.7万美元停泊费的天文代价,这才于两年后的2002年2月进入中国领海。

“瓦良格”,一笔难说划算的买卖,在经历了重重灾难后,如今成了美誉中国军力的标志。

我不知道这位中国农民王顺当初为自己的末日方舟起名“瓦良格”其深刻含义。我甚至怀疑他并不知道那艘“瓦良格”的真实故事。而我更认为的恰恰是有人恶作剧的可能。而只做结果看,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土地、植物、阳光以及种种因社会衍生而出的权利岂不就如一艘漂泊于汉江之中的小船,一艘农民心目中的航母,一艘“瓦良格”吗!

王顺的哥哥王爱国去年在北京受到了温总理的意外接见,事后被誉为中国最最幸运的访民(他是第一次为土地被占被迫移民他乡而上访)。而事情转眼已过去整整一年。于今年除夕的采访中,我听到王爱国的侄儿媳最后说的一段台词“不过希望温总理可以尽快帮我们把这个搬迁问题解决掉。”十分悲壮!

一个农民,把希望寄托在北京城里的金山上,时隔一年仍念念不忘一年前的那一金贵时刻。而被他们轻易忘掉的却是当地政府在闻听他被温总接见的消息后也曾放出的一句雷语——你就是告到黄帝那里也没用!

不过,我仍然为汉江农民的鬼气(幽默)而感佩。快乐维权,当此一例。

观看纪录片《瓦良格号》http://24hour.blogbus.com/logs/196697826.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