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儒主义是对单一片面的文化的最好的抵制,是最为强大的人格构成,当然,也是对成功学的狂热的一种绝佳的解毒剂。就当下的情形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对不成熟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念的一种很好的警醒,更是为数众多的所谓底层民众重新夺回话语权的一个标志。但真正主流的话语权的派别不应由财富阶层的划分来归纳,而是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基础。

 

 

“屌丝”背后的社会及哲学内涵

 

文/赵睿廷(华南师范大学)

 

 

“屌丝”一词就如同从地里长出一样,如今已经布满中文网络。从贴吧到微博,人人言必称“屌丝”,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就像“咆哮体”一样,“屌丝”同样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

最初来源于百度“李毅吧”球迷对于自己的恶搞称谓,逐渐被球迷们接受,蕴含着无奈和自嘲的“屌丝”二字,恰恰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和趣味。“屌丝”们自我评价“穷、丑、矮、搓”,这和“高、富、帅”形成鲜明对比的自我评价恰恰代表了最广大年轻人最真实的面貌。

对于“屌丝”的爆红,凤凰网这样评价:“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而这样的心态又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对于“屌丝”这样的评价,我个人是不甚认同的,细观周遭生活,不难发现这种心态的泛滥与泛化绝不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类型,它的广泛流传与共鸣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种所谓的没有无聊生活,所谓的生活目标,所谓的生活热情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在逃避的又是什么?

人类生活大约有五种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即价值的不完整性。这五类价值观包括:

1、承诺与义务:对某人/团体/机关作出一个承诺后去完成、贡献这个义务(如爱情、友谊、忠诚、忠贞等)

2、实现普遍权利:(与他人比较)作为人的权利和个人的权利(在罗素的《权利论》中,将权利分为了三个主要的范畴——暴力权利,如军队、警察、和私人的对他人施以暴力伤害而不受惩罚的权利;经济权利,即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金钱和以经济权利为代表的相关利益;舆论权利,指可以为大众所认同的舆论影响力)

3、效用:一个人做的事情对别人福祉的影响

4、完美主义:追求成就和创造的内在价值,用理性实现的快乐(科学家、作家、学术工作者、艺术家等等)

5、执着:对个人计划事业的追求(这种执着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是因为执着而执着,并在执着本身之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及自身的存在)

生活本无意义,意义和价值是我们个人创造出来的。对于个体而言,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则衍生出了以上的五种不同的价值观。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为了逃避虚无,有人喜欢和别人比,有人喜欢问心无愧,但所有的价值与意义都在于对死亡的反抗。想想看,如果你怎样都不会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而“屌丝”文化的背后,是大众对单一的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实则是消费文化的抵制与反抗。

不同的价值与价值之间是相互冲突的,正如当你追求艺术和学问的至高境界之时,便注定了终身穷困潦倒;又如金钱永远买不来真正的感情和理解,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高之境。

而价值观只有差异,却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一种价值不仅不能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更不能用一种来替代另一种。而生活的无奈正在于,我们在一种价值中总是很难获得人生的高度满足,而总是一山望着另一山,富贵闲人那是贾宝玉;能得到公众认可的学问家毕竟只有那么几个人;钱挣得再多,也总有比你更有钱的,更何况权利和产业的种种制约,很难让你相信除了数字之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额外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的消费潮流的引导之下,似乎一切价值都被重估了。资本主义带给我们的大量而广泛的产品及服务,让金钱的权限越发的扩大起来,通过产品与服务,财富对其他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施加了压力,甚至是某种侵蚀,仿佛这真的是金钱万能的时代。而消费主义也应运而生。

 

 

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在最表面的意义上,消费主义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它常常是由商业集团的利益以及附属于它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其它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推销给大众,并把所有人不分等级、地位、阶层、种族、国家贫富等都卷入其中。美国是消费主义的发源地,同样具有世界范围内最广泛和最深刻的影响力。同时,美国的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个体主义文化相伴随,在某种程度上是二者调和的产物;而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之下,消费主义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建制的影响和冲击则是另一番图景。

这种文化态度或价值观念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文化倾向和最确切地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 甚至是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或社会的道德责任,从而使高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说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消费不只是单单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其越来越多地侵蚀着伦理学范畴,开始重塑着个人的财富价值和财富义务(如无房无车便是对爱情的不负责任),其原因在于,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标志着所谓的世俗意义上的“幸福”,而这种对幸福的标志也越来越多地被单一的消费观念所替代,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套用和概念的偷换,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成功的对抗死亡的方式,是上述五中价值观的某一方面的满足。在消费文化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单一的价值所重估,贫穷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财富上的匮乏,而是直接代表了一个人的热情与活力,对事物的热忱与创造,甚至是个人的尊严。消费主义是一种零和游戏,只有最终的赢家,却很少有共赢和各取所需的情况。

消费主义文化让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这种生活方式不是经常地表现为与个人或一国的经济条件相联系,恰恰相反,它经常表现为不顾个人或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因此即使从经济角度讲,它也往往不是经济理性的而是非经济理性的,从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消费主义的消费过程构建了新型的社会统治方式(经济理性主义与技术主义的联合统治),并且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则(文化主宰)。

于强者而言,奉行丛林法则的理性生活态度,但强者毕竟是少数,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尤其在东方,似乎并不十分中意这种单向且有些略显单调的生活态度。

在这种情形之下,以价值多元为目的,以犬儒主义作为方法的屌丝文化应运而生。

犬儒主义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他象一个印度托钵僧那样地以行乞为生。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甚至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一身就聚集了许多的传说。尽人皆知,亚历山大怎样地拜访过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据说亚历山大(征服者亚历山大)之后对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狄奥根尼。”

非常有必要强调的是,狄奥根尼的教导,一点也没有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犬儒”的)东西而是恰好与之相反。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他追求德行,并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学说才能被众多的学者尊重,倘若没有了这个前提,那也就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无赖。若不是俞敏洪之后的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成就,那么他的那句“你说我是猪,我连猪都不如”便有失水准了。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我在上文所讲的,是正统的也是最原始的犬儒主义,在此之后,犬儒主义经过了很多的发展和演变,甚至成为了玩世不恭的无赖。“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虚无主义。

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者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犬儒主义是对单一片面的文化的最好的抵制,是最为强大的人格构成,当然,也是对成功学的狂热的一种绝佳的解毒剂。就当下的情形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对不成熟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念的一种很好的警醒,更是为数众多的所谓底层民众重新夺回话语权的一个标志。但真正主流的话语权的派别不应由财富阶层的划分来归纳,而是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基础。什么“屌丝”、“高富帅”、各种色泽各种评分的“木耳”们,单由某种刻板印象来对观点和人群分类,是一种极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也相当之不负责任!

你可以鄙视屌丝,却不可以攻击他们的人格;你可以甘当屌丝,更不能以此为凭,自暴自弃。我倒是更希望听到越来越多的高富帅甘当屌丝,越来越多的屌丝开始逆袭,越来越多的各色木耳们也开始明白,无论自己是什么品性,独立自主永远都不会过时,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尊重。我们也总有一天都会明白,你选择的是那个人,而那个人,与你无关!

 

 

(采编:何凌昊;责编:麦静)

 

 

您可能也喜欢:

<天玑>哲学十二钗(二):混世魔王马克思

<壬辰年新春专题>列车上的中国

<香港“忍够了”专题>奴才的殖民者式逻辑

<天玑>哲学十二钗(三):老宅男康德

<天玑>哲学十二钗(七)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无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