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荐】
吴介民,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所副教授。研究兴趣:公民社会、民主理论、社会运动、中国政经发展。文章《文明匮乏的焦虑》收录于一五一十周刊第2期。
推荐书目:
介绍三本来自台湾、写作台湾、但不限于台湾的书给一五一十周刊的读者。这三本书对于了解台湾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三本书对于现正在香港、中国大陆发生的事务,也有很大的关联性。
《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李丁赞等编著,台北,桂冠,2004
华人社会不适合民主制度吗?华人社会没办法发展现代性的公民社会吗?这本书探讨公共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理论部分从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的概念出发,探讨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在台湾与华人社会的适用性。实践部分以台湾当代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建构为主轴,分析过去几十年来台湾公共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
《秩序缤纷的年代:1990-2010》,吴介民、范云、顾尔德主编,台北,左岸,2010
1990年三月台湾爆发“野百合学运”。二十年后,学运世代怎么了?他(她)们在台湾社会各个领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主要撰稿者皆为学运世代,其中许多更是学运与社运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回顾了过去二十年台湾社会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媒介、性别、移民、两岸关系等领域的变化。这是一本为台湾与华人社会下一轮民主盛世而写的书。
《跨戒:流动与坚持的台湾社会》,王宏仁、李广均、龚宜君主编,台北,群学,2008
本书集合了台湾新生代与中生代之活跃的社会学者,总结分析台湾过去二十年来的政治社会与经济发展。此书的特色在于,使用公众化的社会学概念,深入浅出介绍台湾社会发展。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好书。
【来论】
来苏:
新公民的塑造再一次触及到“教育”这样的话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有哪个可以谓之合格的“新公民进化平台”?公民,首先是“民”,其次一定是“公共的民”,而“公为私用”、“权力寻租”的无孔不入,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成为那个“公”作出莫大的牺牲呢?
【余谈】
相关周刊:为公知正名——一五一十周刊第32期
编辑:宗洁
编辑本期周刊时,发生在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博约架,微博骂战,使得曾受到尊敬的这一群体受到非议。而年末的“韩三篇”引发的学界大讨论,方舟子声称韩寒代笔门等事件等令人们开始不信任这个国家的所谓精英群体。实际上,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年后的完全政治边缘化和主动文化边缘化,使得他们很难有社会地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是维持知识的自主与尊严,去抵抗权力的压迫或者诱惑,建立一个独立丰盈的公共领域,理性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东西。而当今的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并不符合这一定义。我们想澄清这一基本概念,以供各位读者参考。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