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荐】

 

徐昕,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卢荣荣合著的文章《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收录于医患关系谁人医?——一五一十周刊第30期。

推荐书目: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美】安东尼刘易斯著,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判词,因《批评官员的尺度》畅销而在中国风行。该书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诉讼,一场有关新闻自由的争论,“在这起事件中,最高法院……让人民了解到,他们有权对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此语此书对于当下中国具有时代性的警示意义。译者何帆原本想将书名译为《批评官员的自由》,原本在序中批评了“双起论”。不过作为最高法院法官,他审慎地考虑了被“双起”的风险,而限定了个人言论自由的尺度。

《法律创世纪:从圣经故事寻找法律的起源》,【美】德肖维茨著,林为正译,法律出版社

很早就翻过这本书,《司法》杂志还发表过书评。该书从十个圣经故事讨论正义的起源,揭示了圣经与法律的关联。被视为记载“上帝话语”的圣经,数千年来启发并激励了无数人的心智。但圣经《创世记》中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时常令人心生疑问。作者精选十则最引人争议的故事,旁征博引,见解精辟,试图说明这些故事中令人难以捉摸的公理正义原则是如何启迪与发展出了现代法律。圣经蕴含着现代社会正义公理之源头。“正义公理就诞生在《创世纪》里所发生的冤屈中。”

 

 

 

《中世纪神判》,罗伯特·巴特莱特著,徐昕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从古代至近代,神判“为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民族所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司法程序。甚至在现代社会的某些偏僻之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地,依有神判或其残余。其功能主要是穷尽其他证明方法无法证明案件事实、法官对事实存在与否不能达到确信状态时,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透过神判的微观世界,有助于对中世纪欧洲“提供一种深刻和敏锐的洞察”。罗伯特·巴特莱特的《中世纪神判》是有关神判的第一部系统的专著。二十余年来,该书一直是了解和研究神判的必读之作。

该书系统描述了神判在欧洲自最早出现于蛮族法典、经基督教社会、至近代欧美国家猎巫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对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洞察深刻,分析到位,对神判的起源、传播、运作、功能、规则、类型、终结以及替代性制度进行了深入论述,尤其讨论了13世纪前后神判的终结及其原因,批评了史学界有关神判运作及衰落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他的结论是:“神判是在常规司法程序无法运用的情况下,适用于疑难案件的一种证明形式,它源自法兰克人的习惯,并与基督教和基督教王权一道横扫欧洲。作为12世纪智识及制度变革之余波,神判最终为改革派的神职精英阶层所废除”。

【来论】

Aricyee

无论是“中国式”,还是“法治”,几百字的评论恐怕都不是恰当的篇幅,那就索性做一个善意但恐怕并不严密的类比:“中国式法治”就像是你我这样的年轻人,一路走来,也许曾努力变成精英,也许遭遇过否定,甚至有更多的无可避免的妥协或愤怒……但是,总会慢慢明白,无论有着怎样的背景、经历或期待,路终归要一步步走得扎实。

法治,天然地关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尽管身体力行更为重要,每个人也都有足够的理由对法治发表意见,毕竟“在坏制度面前,所有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只是不知这些意见是否会成为一个又一个,完美到令人发指的宿敌——“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说无意对评论者不敬(毕竟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称赞也往往出于爱与善意),也并非拒绝批评,只是觉得有必要在纷繁的言论下做一点微薄的提醒:

法治的建立与完善,与人的成长一样,更多依靠自身的点滴积累,以及艰难却必要的自我超越,而不是政治正确的口号或“恨铁不成钢”的咒骂。由于父母遗传或家庭环境,“中国式法治”这个年轻人也许无法完美如“别人家的孩子”,但如果能做到踏实与坚持,最好再加上点智慧,即便是戴着镣铐跳舞,多少也会有些进步吧。

【余谈】

相关周刊:一五一十周刊第5期

编辑:方可成

不管你关不关心,法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成为你的挡箭牌,也可能成为权力侵犯你利益的工具。

最新通过的一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部有“小宪法”、“第二宪法”之称的法律,修改过程中经过了激烈的博弈,尽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被写入条文,但有部分条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部法律生效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中国式法治”是一种略带戏谑和无奈的称呼,它近似于“半法治”,或“被扭曲的法治”、“不太正常的法治”。正如你我所见,从立法、司法到执法,中国式法治都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远未达到普通民众深受法律庇护,可以随手拿起法律充当挡箭牌的程度,个别官员甚至公开宣称“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不过,最起码,比起不堪回首的人治历史,我们已经走在了那条叫做“法治”的正确道路上。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