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RFA做Calling节目时,一位听众来电,谈到中国政府最近允许养老金入市,让人感到很不放心,害怕这些“保命钱”最后被倒腾光,还不如存在银行里让人放心。我当时的回答是,这些钱如果存在银行,利率太低,赶上不通胀速度,会严重缩水。明智的方式是用去投资。但关键是如何减少投资的风险,并加强对社保基金运作的监管。
但我深知,这样回答在道理上站得住脚,但要在中国付诸实行却难之又难。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处于过度投机与政府干预过强的高风险状态,投资品种太少;二是社会信用太差,不仅是民众不信任政府,就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也缺乏政治信任。以刚发生的网友谑称的“最坑爹保险”为例:1995 年,浙江台州椒江农民黄某为其妻儿买了农村养老保险,每人一次性缴费200元。按当时的计算表,17年后,他的妻子 60岁,以后每个月可领取12至14元。最近,他妻子年满60岁,但社保部门却称,由于利率的降低,现在“养老金”每个月只能领2元。这类例子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中国人民:政府是不可以信任的。
且先看看中国养老金的种类及其管理方式。当前,中国当前的养老金由三大块构成,
一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现时其总额约为8566.9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种旨在用高回报支付未来债务的战略性储备资金。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中央政府采用“吃小灶”的政策倾斜方式保证这部分资金获得高回报。即使如此,2011年这项社保基金交易类资产还出现浮亏357亿。对此,中央政府动用中央级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保值。3月26日,财政部对《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第十条规定制订的《2012年中央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显示,2012年预计支出的中央本级彩票公益金中,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241.26亿元。
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这是一项受地方政府管辖的全国性养老金计划,资金总额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三是由中国各企业管理的养老金,总额约为 3000亿元人民币。这两项现已允许投资资本市场,投资途径大多是发行债券和投资股市。前一向广东省政府宣布将千亿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引发了一轮各地方政府管辖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是否应该入市的讨论。
中国的养老金确实面临危机。即使各地没有发生挪用社保基金这类违法事件,因投资渠道有限而产生的资金缩水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中国股市历来是个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中央政府为了保险,规定的主要投资渠道是在中国国有银行的低息存款以及有限购买本国债券。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养老金的低回报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施行政策倾斜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都难免亏损,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更难实现资产保值。这些资金的年收益率仅有2%。计入通胀因素后(2011年的通胀率超过了5%),这笔资金的回报率通常都是负值。其次,中国的人口在快速老龄化。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压力日益加大。
要解决养老金的危机,理论上是放开投资渠道,让地方政府可以多些自主权。但由于地方政府挪用、经营不当等原因,中国养老保险金已经形成总额至少达1.7万亿的空账,中央政府不愿意背负填补地方保险金缺口这个大包袱,再也不敢信任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也不愿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掌控权拱手让给中央政府掌控的投资机构。象广东省那样将千亿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运作的,目前仅此一家。面对各地方政府想用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的冲动,国家财政部当头浇了一盆冷水,3月下旬,财政部发布文件,要求各地社保基金结余只能转为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地方社保基金不得入市。
养老金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保值,其次才是增值,追求高额回报并不是养老金投资的目的。在通胀预期很高的今日中国,养老金的投资策略应偏重于长期性和分散化,保障其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跑赢”通货膨胀来实现养老资金保值增值。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学习一下美国政府对养老金的灵活管理。
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养老金体系遭遇很大冲击,当年美国养老金资产市值缩水到14万亿美元,对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两方面应对措施。一是直接救助,如2008年9月提供850亿美元紧急援助,接管涉足养老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二是调整养老金资产配置和投资比例。2008年初,美国的养老金约57%投资在美国国内或外国的股票资产上,通过几年痛苦转型,美国养老金投资正从偏重美国股票、债券等,转向房地产、非美国股票以及私募股权等。这一转变使养老金总体投资风险下降。
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转向国际市场,会比盯住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效果好得多,前提是中国得有一批负责任且通晓国际投资业务的行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