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能否隐瞒身份采访,历来存在争议。

记者能否隐瞒身份采访,历来存在争议。

记者能否隐瞒身份采访,历来存在争议。新闻业的规范,隐性采访的空间缩小。隐性采访受限,源于尊重受访者,新闻采访在受访者知情时交流,新闻才有尊严和品格。社会上,有的人将记者当招牌,以新闻采访名义招摇撞骗,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惩罚。新闻业界不赞成隐瞒记者身份获取信息,法律禁止社会成员冒充记者采访,间谍冒充记者搜集信息,也按刑事犯罪对待。这是否表明:新闻事业的声誉不容亵渎,严禁以新闻采访名义进行公开活动?本无疑义的事情,如今又面临挑战。

4月1日,山东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省长姜大明表示,官员去基层调研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自称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中国网4月3日报道)

山东鼓励官员下基层调研,可以自称记者,不禁让我想起某些领导检查工作,喜欢以患者身份拨打120,谎称重病,以确认急救中心出诊的时间;谎称有人滋事,拨打110,同样为检查公安机关出警的快捷与否。对始作俑者而言,没觉得有何不妥。120和110都是下属机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非常正常。纵然谎报信息,被骗者也只能强作欢颜。这样的“自称”,如今又轮到了新闻单位,所不同的是,记者不用出门,就有人代你去“采访”了。如此行为若推广,新闻界的声誉是毁还是誉,令人担忧。

政治文明,要求政府部门遵循政治伦理,自己的行政不能伤害无辜。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政府部门对舆情民意的了解应该是多了,而非相反。山东省领导觉得自己掌握的民生和民声不够,这种自觉意识本该肯定。弥补此类信息不足,何必劳官员大驾,只要允许媒体切实进行舆论监督,只要允许百姓畅所欲言,只要信访部门聆听民怨,只要政府部门闻过即改,社会问题想潜伏都难。鼓励官员基层调研隐瞒身份,以为自称记者就可以听到真实声音,且不说记者没有那么崇高的威望,即便有,诉苦者一旦发觉“记者”可疑,进而知道是官员冒充,倒头来怕是丢了夫人又折兵,既损害了官员形象,还殃及新闻界。何况,官员无权自称记者,这样的“授权”不具有合法性,只能是权本位的当相思。真的付诸实践,亵渎的是政治文明。

授权官员可“自称记者”,也是对新闻自由赤裸裸的侵权。即便按照我国的新闻理论,新闻媒体是沟通政府和民众的纽带、桥梁,官员也不能自称记者。社会分工决定了术业有专攻,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中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低得可怜,官员的媒介素养也好不到哪儿去,否则,应对媒体的培训生意,断不至于那么红火。不具备新闻素养、不具备新闻职业资格的官员,到基层变成了假记者,危及媒体的公信力,也是对新闻采访权的盗用。假如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可以随意被他人拿去为己所用,新闻界将面临什么样的混乱状态,不堪设想。新闻自由,首先是新闻媒体的权利得到捍卫。新闻事业不是某个事业的附庸,而不是哪个人的婢女,随时可以被欺世盗名。有的官员,座驾牌照喜欢用军车牌照,只要出行方便。一车两牌,涉嫌违法。现在把视线转向新闻界,是不是新闻出版总署以后给某个级别以上的官员,每人办理一张“记者证”,供官员基层调研临时使用?假若总署不答应,山东省是不是也该收回成命?

授权官员可以自称记者,一是无授权资格,二是被授权者承担不了采访重任,三是政治伦理和新闻伦理不答应。对此,舆论普遍持批评态度:“各地不是在打击假记者吗,怎么还鼓励冒充记者?”“自称记者,如果发现了严重的问题你是掩盖还是揭露?”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