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蒙高中母校舒老师盛情邀请,为高中的师弟师妹们推荐了几本书。舒老师将我的荐书内容打印出来,贴在了校门口的那棵罗汉松下。
为中学生荐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或许远比你想象中懂得更多,但又或许对很多事情一无所知。如果给他们推荐《西方哲学史》之类的经典大部头,多半会让他们读得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甚至望而却步;推荐世界文学名著则是最没有想象力的事情,因为这是被他们的课本、杂志、老师已经推荐滥了的读物;《民主的细节》之类的畅销启蒙读物当然适合,不过他们应该知道这些书,也用不着我来推荐吧。
虽然困难,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接过了这一重任,因为我觉得,中学时代如果有人为你的阅读提供恰当的参考建议,那将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如同大多数小城市的中学一样,我的母校也是一所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和基调的学校,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接触好书的机会也不多。十年前我读高中时,网络书店还不似今天发达,我所购买的书大多来自一家叫做席殊的民营连锁书店。现在回头看来,席殊书屋对小城知识文化的贡献不可低估,在以教辅书为销售重点的新华书店模式之外,它给我这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尤其是它的那本叫做《好书》的图书推荐期刊,更令我大开眼界——原来,除了当时流行的贝塔斯曼书友会邮购目录上的图书,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好书可以读。
由于去的次数多,我便办了一张席殊的会员卡。当时,店长对我说:这张卡在席殊的任何一家连锁店都能用,以后你去北京上海等地方读大学了,一样用得上。
后来,我真的把这张卡带到了北京,但一次都没用上。当时这家民营书店已经显露颓势,如今几乎完全销声匿迹了。
小城的那家席殊书屋估计也早已关门了吧,但那些好书对我的影响将长久存在。我读到了崔卫平的《积极生活》,读到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如获至宝;我还读到了《顾城的诗》,读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
我还曾兴冲冲地买了卡夫卡的小说,但看不太明白。我甚至还买过一本讲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书,妄图从中了解存在主义——这当然是徒劳,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了解这样的艰深议题,必须有非常好的入门书籍。
这些经验告诉我:有的书虽好,但不一定适合中学生阅读,比如太过艰涩的、太过偏门的。依我的看法,适合中学生读的书,一定是明白晓畅、容易阅读,同时又能够传达一些基本常识,让他们爱这个世界、愿意了解这个世界。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给母校的高中生们推荐了三套书——
第一套是《青春读书课》,它由深圳育才中学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被港媒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写的教材。我曾经采访过严凌君老师,他是一位有着人文教育理想和情怀的好老师。在我看来,这套书的质量或许超过他们手中的正式课本。
第二套是《读库》,它是一套“杂志书”,每年都会出好几本,在文化圈有口皆碑,值得长期关注。
第三套书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包括《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扫起落叶好过冬》五本。可以说,它是最基本的民主教材,文字优美,说理清晰。
当然,这只是很粗浅的、不成体系的荐书(成体系的荐书或许可以参考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而且,这些其实都是很容易了解到的书,也许对于一些中学生来说太浅了。不过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如果真的能好好地读一读这些书,应该能为大学及今后的进一步阅读打下很好的基础。
您可能也喜欢: | |||
50年前读101中学 |
一种语言,一起公共事件,多种视角解读 |
荒诞新闻共欣赏(3)“澳1/4孩子非亲生” |
互联网能变得有温度吗? |
无觅 |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