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属于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我们在舒适中成长,但是却不安地凝视着这个环绕我们的世界。”

  五十年前的1962年,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学生来到密西根州的修伦港,写下了这个《修伦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一个世代的议程》。这群青年是属于1960年成立的“民主社会学生联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这个组织将成为美国天翻地覆的六零年代最重要的学生组织,一如这个宣言将确实揭示一个新世代的反抗议程,并且是六零年代,乃至二十世纪后半美国反抗运动的最重要宣言。

  五零年代的美国正在享受二次大战后的和平与富裕。那是一个美国梦的黄金时代:他们(白人们)相信努力就可以获得房子、车子、金钱。有人说“意识形态终结”了,在这个世界不再有大的思想斗争,只剩下技术性问题;有人形容彼时的社会是“寂寞的群众”(lonely crowd),人们对公共事务是冷漠的。

  但那也是个不安的时代。新成形的冷战结构加上核武威胁,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战争机器的丑恶;在美国国内,五零年代中期,当一名黑人女子拒绝接受公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当南方的黑人高中生、大学生在口水与暴力威胁下走进原本只接受白人的学校,他们揭发了美国做为一个“生而平等”国家的虚伪,开启了改变美国历史的一场民权运动。

  生活在舒适生活中的白人大学生也投入了黑人民权运动。例如起草这份宣言的年轻人汤姆海顿(Tom Hayden)。他是SDS的创始人一,在他开始草拟这篇宣言的1961年十二月,他正因为参与反对巴士种族隔离的运动而被警方拘禁。

  (在整个六零年代,他都是明星级的抗争者。1968年,他和同伴们在芝加哥的民主党总统提名大会外,和他们痛骂为“法西斯主义猪”的警察激烈对干,而后遭到审判,被称为芝加哥七君子。汤姆海顿也并没有停留在六零年代的光荣与愤怒,他至今始终是活跃的运动份子,并曾在八零年代曾担任加州州议员。2006年春天,修伦港宣言重新印行出版,当现在已经一头白发但依然精神奕奕的汤姆海顿,在纽约一家书店举办了发表会,而我终于见到了他。)

  这群感到不安的年轻人看到了时代的矛盾,而要挑战仍然盘旋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冷漠沉闷与保守主义。在宣言中,他们更在乎的是想像力的贫困,而不是真实生活的贫困:“我们有急迫感,但这个社会却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没有另一种可能。”他们也拒绝传统教条主义,不信任老左派的社会主义,尤其1956年苏联镇压匈牙利的民主运动,以及史达林的极权面貌被彻底暴露出来;他们也不同意传统左派把改革行动者放在劳工身上,所以他们被称为是新左派。

  这群年轻人信奉的是杜威、卡谬或者社会学家C. Wright Mills,因此他们在宣言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激进政治概念:“参与式民主”。个人应该要能参与决定他的生活方式的各种制度,但既有的民主体系只是?I卫寡头利益的制度,尤其是当时南方的黑人还没有真实的投票权。更进一步,民主不能只是政治场域中的选举,而必须落实在社区、工作和外交政策领域的参与。在这背后是对人类能力的坚强信念,他们要让个人成为更自主但也彼此互赖的主体,要让社区成为一个更具公民性的社会。

  “修伦港宣言”当然有其限制。毕竟,1962年还是一个变迁的时代的开端:甘乃迪总统在次年被暗杀,瑞秋卡森激发环境运动的经典“寂静的春天”在宣言的两个月后出版,Betty Friedan掀起女性主义革命的“女性的迷思”也是第二年才出来,而越战还没开始,Bob Dylan还没唱出一个世代的困惑与愤怒。但这份宣言确实启发了六零年代无数美国青年投入对战争、种族压迫、社会贫穷和官僚政治的抗争。

  到了六零年代后期,新一代的SDS的领导批评“修伦港宣言”过于保守,没有看到主流自由主义的限制,没有看到美国帝国主义的邪恶,于是他们主张更激进的行动,包括暴力革命。但是无论如何,参与式民主的理念确实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抗争运动。

  直到五十年后的现在。

  汤姆海顿在今年的回顾文章中认为,在占领华尔街的宣言中,其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求“直接和透明的参与民主”。事实上他们在占领过程中,比五十年前的青年更彻底的实践参与式民主,因为他们没有领导人、没有组织,一切都是集体讨论。尤其,这个网路时代更让参与式民主可能出现:人们可以透过网路协调、论辩、决策,但当然他们也知道行动不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而必须有具体的“占领行动”。

  修伦港宣言掀起一个世代的风暴,而占领华尔街及全球各地的占领行动却被批评没有具体议程与主张,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等待历史的回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真正回应了当年修伦港宣言的信念:

  “如果人们认为我们看似在寻求一个不可能达到的世界,那么就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行动是为了避免一个缺乏想像可能性的世界。”

  (iweekly 专栏 2012/4/2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