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年,馬英九的「先經後政」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在他的第二屆任期內,島內各方已經準備要面對政治、社會議題的交鋒,而民進黨或許將飾演更積極的角色。
文/李蔚
過去四年的兩岸關係,基本上憑藉著兩岸執政當局的默契,是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框架)協議」(ECFA)的談判為中心,鎖定在「先經後政」的單一路徑上。但放眼馬英九的第二任,兩岸關係可能出現多個運作軸心,它至少包括:
一、中共要求台灣擴大交流範圍及議題,特別是政治、軍事及文化領域。
二、 ECFA後續協議談判,特別是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協議。
三、國、共兩黨設定的議題將開始遭到台灣公民團體和泛綠陣營的挑戰。
以下,先從一份民調結果說起:
基於經營上的某些考量,過去四年,台灣傳媒鮮少針對兩岸議題,特別是比較敏感的部分做民意調查。但五月十日,一家在在台灣頗有公信力的民調公司,發表了一份民意調查結果,其中對兩岸關係多所著墨。
民調首先問到:馬英九連任後,兩岸談判的頻率應該如何?受訪者中24%認為應該更密集;33.2%認為和目前相同即可;26.2%的人認為應該減少,和認為應該增加的人幾乎相等。
另一個問題:馬英九連任後,兩岸未來四年有沒有必要進行政治或軍事談判?23.5%的受訪者認為「很有必要」或者「還算有必要」。認為「很沒有必要」或者「有點沒必要」的,是58.2%。
針對後頭這個題目,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勳在同一天稍後的例行記者會上做了回應。他沒有直接評價這份調查,而是舉出陸委會自已的民調,強調政府「先經後政」的大陸政策路線,長年獲得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因此調查結果和政府政策,方向上相去不遠。
上述的民調和陸委會的回應,不約而同地說明了,目前台灣的主流民意,仍然高度傾向冷處理經濟以外的兩岸交流議題;甚至連兩岸談判的頻率,認為該增加和該減少的人數勢均力敵。
很明顯地,台灣民眾對兩岸事務的認知,絕不是如國民黨上層大力塑造的氣氛那般,認為兩岸交流必定有好無壞。而馬政府內部,至少一部分專業官僚,對民情的走向其實知之甚詳。
政治談判,七月見分曉
北京政府對台灣的領土主張是明擺著的事實,因此,站在北京的立場,兩岸之間所有的交流,都要為最終的政治目的,也就是「和平統一」而服務。事實上,在馬英九第一任期中,中共涉台學者及外圍智庫間,時不時就會出現「兩岸應該展開政治議題談判」的主張。
讓 台灣觀察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年11月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由胡錦濤智囊鄭必堅,以及在大陸戰略學界享有盛名的退役中將李際均等人出席的這場 研討會,被解讀為兩岸的「第二軌道」針對政治、軍事議題的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解讀,也在後來由「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機密電文中得到證實。
但政治、軍事議題畢竟高度敏感,因此很難從國台辦或海協會人員口中聽到。他們多半會退一步,先不談政治、軍事,而是催促兩岸針對文化交流洽簽協議。目的當然也希望擴展兩岸交流的涵蓋面,為北京政府對台灣施展影響力加大基礎。
進 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事實上從馬英九競選連任的選戰發動以來,他的兩岸政策就始終鎖定在「先經後政」、「優先推動ECFA後續談判」這條路徑上。特別在「和 平協議」的議題一丟出來,就遭到與論反彈、民調大幅下挫的「震撼教育」之後,馬政府對於經貿以的兩岸談判議題,更是諱莫如深。
然 而,就像之前操作兩岸直航、陸客觀光、ECFA一樣,馬英九政府對於經濟面向的議題,一直都是超前部署,搶先設定。在連任前後,馬英九政府喊出了「兩年之 內完成ECFA後續談判」的目標,特別是牽涉複雜利益分配的「貨品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然而,除非北京當局像ECFA一樣,設下「對台讓利」的 政治前提,否則要想依台灣單方面的期待,在兩年內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問題就在於此:一旦北京當局把ECFA後續談判和經貿以外的議題掛鉤,在ECFA上退讓的部分,要從哪裏「回收」呢?
這就不禁讓人想起,雖然官方發言尺度嚴謹,半點不超出「先經後政」的框架,但在「半官方」、「準官方」或「黨對黨」這類平台上,兩岸高層人士不斷地就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表態,甚或提出試探性的主張。
例 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選後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向胡錦濤提出「一國兩區」的表述。在引起軒然大波後,馬英九政府雖然在第一時間趕忙補充解釋,所謂「一 國」,指的是中華民國。但反對者仍然質疑,吳伯雄為什麼不能像當年的辜振甫一樣,在大陸最高領導人面前直接表達「大陸應該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反而要拋 出一個語意不明的「一國」?
跟 在吳伯雄腳步後的,是候任副總統吳敦義。他循「蕭萬長模式」,四月初出席在海南島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會見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時,吳敦義也依循以往高來高去 的習慣,提出了「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的兩岸關係十六字方針。儘管內容毫無新意,但也算是某種政治表述。
如果沒有意外,兩岸第八次江陳會,將於七月底前在台灣登場,可以預期,屆時陳雲林必定會再拋出經濟以外的議題。馬英九政府要不要接招,如何接招,將是觀察馬英九第二任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的重要指標。
民進黨是勝負手
一個已經可見的趨勢是:挑戰馬英九「先經後政」路線的,未來不會只有北京。還會包括台灣政壇上的泛綠陣營和公民團體。儘管這兩路「挑戰者」的方向南轅北轍。
回 顧馬英九的第一任期,除了在ECFA這樣的議題上,做點「表態式」的反對姿態外,民進黨對兩岸談判的實質監督,幾乎交了白卷。但在一月十四日的選舉之後, 民進黨立法委員質詢的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升。再加上黨內對兩岸政策的反省,促使許多新科立法委員,開始在兩岸議題上進行實質監督。
例如兩岸官方正在談判的投資保障協議,台商人身權利保障,是引發最多關注的議題之一。因為在大陸工作,因案被拘留、羈押、扣留乃至於勞教,始終是在台商間口耳相傳的恐怖經驗。
也 就正在兩岸談判時,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增加了在因為「恐怖活動」或牽涉「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公安當局逮捕涉嫌人時可以不通知家屬。再 加上四月一日新生效的「拘留所條例」。連串的改變,讓台灣部分人權、公民團體擔心,原本就欠缺保障的台商人權狀況,會因為相關法令的修正而更形惡化。
還在一、兩年前,這樣的議題原本只有「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守護民主平台」等公民團體關注,引不起政界和社會太多回響。但從新一屆立法院三月開議開始,多位民進黨立委開始和公民團體結盟發聲,並且提出具體主張。
例如他們呼籲,為了凸顯「人權應該成為兩岸協商議題」的主張,第八次江陳會期間,陳雲林會長能夠前往台灣看守所探視受羈押的中國大陸人民;而且,中國大陸政府應當於近期內,允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長前往中國大陸,探視看守所中的台灣人。
同時,他們也主張兩岸政府,應允許兩岸經貿團體代表探視在對岸受拘留、逮捕、羈押、收容、監視居住、勞動教養等人身自由受限制之人民,並代為委任律師。這可以從首批獲准設處的台灣貿協上海、北京辦事處,以及中國機電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開始。
兩 岸投資保障協議裏的人權條款,最後究竟會談出什麼面貌,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公民團體的主張,一旦和在體制內擁有權力的反對黨立法委員結合,肯定會 對國民黨政府形成巨大的監督和牽制力道。從這裏再往前走一步,民進黨也很可能會提出自身關注的兩岸談判議題,或者要求某些協議裏的具體安排,必須反映民進 黨的主張。
可以想見,未來兩岸談判的議題,很可能不再是兩岸執政當局說好了就算,而成為「兩大一小」的格局:民進黨縱使力量不及國、共兩大黨,也絕對是個不可忽略的第三方。
如 果民進黨或台聯黨,能夠成為台灣公民團體所期許的進步力量,則過去四年,嚴重向經貿傾斜的兩岸談判議題,就有機會得到修正。這必定會拖慢兩岸簽訂協議的速 度,甚至可能招致北京當局拖延談判速度以為報復。但長遠來看,善用台灣還有的籌碼,利用兩岸談判的機會,推進中國政治進一步走向文明,比起只是為幾家台灣 企業在大陸市場牟利,更能彰顯華人世界裏的台灣價值。
不知道民進黨、台聯諸君是否明白,他們其實站在一個絕佳的歷史機遇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