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路, 引领中国经济建设走向新时代。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晶。本文就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形成和今天研究方法的取向作一些简要的分析。邓小平理论是新中国发展中的特殊时期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时代性缺陷。今天新世纪新时期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也必然需要面对新的方法和视野,一遍充分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研究方法 视野取向 进展
邓小平是我国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伟大舵手。英国《金融时报》曾这样评价:“邓小平将作为中国现代化之父,因而也是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事件之一的设计师载入史册。”说到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就不得不说到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显示了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才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 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因此, 邓小平的一生,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特别是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我们要深入研究国史, 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的研究[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产生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首先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实践和深化运用。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就注意工人的生活状况和了解社会的民生疾苦。并在周恩来等人影响下积极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开始接触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认真读过不少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几年后,1926年左右又赴莫斯科学习进行深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为其打下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2]。
其次是毛泽东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立即全身心的投入革命当中,并且身体力行,只要是正确的都紧紧跟随。到广西左右江一带展开革命活动,并成功领导了左右江起义,百色起义。在多次战斗中认识到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斗的正确性,成功之道了革命战斗,化险为夷。但是在1933年第一次被打压时候就是因为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方针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处分和排挤。可见其思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直到后来,邓小平的三起三落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发生的。可以说,毛与邓相互间有共同性与继承性。他们是同时代人 ,有共同的信仰和相似的革命经历 ,在中国革命中都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建国后,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席 ,邓也长期担任过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参与了治理国家和领导历次政治运动的决策与执行。正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中 ,有邓的一部分贡献;对毛在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 ,邓也承认他自己也有一定责任。如邓所说:“不要造成一种印象 ,别人都正确 ,只有一个人犯错误。”[3]国外学者施拉姆同样分析认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群众路线。再为寻找一条现代化道路向西方学习,特别想马克思主义学习,同时又保持中国特色这一点上,毛邓是一致的。”[4]
其三,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在特殊的历史局面和中国特有的发展环境下产生的。邓小平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巨大破坏下,百废待兴之际,中国的发展道路何去何从?邓小平力挽狂澜,首先纠正了对毛泽东的评价,从思想上进行了整顿,继而拉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思考和改革的序幕。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使中国迅速崛起 ,稳步走上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纠正了毛泽东“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一切 ,分析一切”的。与此相适应 ,邓小平总结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历史教训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路线 ,并从根本上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个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作出了重新界定。他认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摒弃了所谓 “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或者就是 “一大二公” 等等教条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痛切地指出: “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就只有死路一条。” [3]
文化大革命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否定了毛泽东晚年的 “继续革命论” 和急于求纯、 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空想所导致的 “贫穷的社会主义”,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谓 “中国特色”,最基本的一点是作出了当代中国还处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 ,强调这是至少延续一百年以至几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3]。
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方法与视野取向
邓小平创新理论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关键部分、核心部分、最具生命力部分,是其改变中国社会,致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当然邓小平理论也还有一部分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部分,但这部分也并非是简单的继承,也有邓小平在新形势下的新的阐释和运用。邓小平继承下来的这部分理论与邓小平创新理论互为补充、不可缺少[5]。
邓小平不仅提倡和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历史研究, 而且身体力行, 对于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和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发表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史, 指明了方向, 开阔了眼界, 端正了思路, 树立了典范。多年以来, 当代中国研究所一直把对邓小平的研究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1]而新时期的对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需要从多角度的视野和科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从而使得其为社会发展做理论指导。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对方法学的研究,比如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就从不同角度进行。国外学者在邓小平理论研究过程中, 既有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借鉴和继承, 又有对现代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大体来看,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研究法、现代化理论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法、马克思主义概念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外学者擅于发掘新的分析模式和方法, 掺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固有观念,形成了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全面与片面,客观与主观,公正与失衡的多样化的状态[6]。在国内近年来,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则是主要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越来越成熟, 但在一些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诸多争鸣, 当然, 通过争鸣, 真理越辩越明, 热点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改革开放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7]。
在研究视域上,研究人员们提出从民生思想、分配问题的论断、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展开。比如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是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切关心群众基本的生计问题 ,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总和。邓小平民生思想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立论基础、内容结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的精密严整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和理论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与时俱进、常学常新、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 ,是在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创新的理论学说。邓小平民生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来看,仍有较大的学术拓展空间和理论思维余地 ,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作更进一步的多维研究和系统阐发[8]。
而分配的问题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因为解决它不仅需要有利的时机,而且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年富力强的 不走死路的人针对大得很的分配的问题,我们既要高度的重视,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智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破解,促进社会和谐[9]。
三、邓小平研究的新进展
近些年来的对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大的突破。比如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月出版的 《邓小平研究述评》文集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邓小平理论生平的研究状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 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
富和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思路,对如何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10] 还有“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三部书总体上采取编年体形式, 记述和评介了自 1975年全面整顿到1982年十二大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 详述了邓小平在这段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邓小平是如何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得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 在理论形态上, 就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在实践表现上, 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11]。《突破与变革–邓小平创新理论研究》是近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又一部力作,以新颖角度镜头聚焦在邓小平创新理论上,让人感受到邓小平理论这棵参天大树既根深干挺又枝繁叶茂, 给人们塑造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形象;其次系统性、求实性、 视野宽等鲜明的特色, 具有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品格,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的特质,值得一读[5]。
四、展望
邓小平,他第三次复出后取得的辉煌业绩 ,也是在前人付出沉重代价、 有了切实的教训的基础上 ,超越前人的。特别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界定和发展,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为后继者奠定了继续前进的基础。多年以来, 当代中国研究所一直把对邓小平的研究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科学,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这一切, 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 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在国史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用邓小平研究推动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今后的研究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更多地关注和重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形成条件、理论渊源、实践要求、哲学基础、内容结构、内在逻辑、发展阶段、理论贡献、鲜明特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经验启示等方面,开阔研究思路,更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范式,整合研究资源,加强多视角、多层次、多侧面、多学科的综合、立体、纵深研究,以有效推动和大力促进邓小平民生思想科学体系的合理建构。社会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著名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深刻指出:“思想史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科学思想理论的研究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人们不仅会在对这一思想理论的深入研究过程中 ,形成一些过去未能揭示的新认识 ,而且会在新的理论创立以后,站在新的思想高度 ,深化对历史和历史上的思想理论的认识 “。伴随着社会科学的持续进步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对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研究必将蒸蒸日上,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建树这是毫无疑问的。邓小平民生思想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域值得学术界持续关注和着力研究。我们期待着对这一问题的实践探索和学理研究不断走向深化、细化和系统化[8]。
参考文献
1.朱佳木.用邓小平研究推动国史研究深入发展.2004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7月.11卷第4期
2.邓小平传奇.裘之倬. 2000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3.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法学研究.2000年第2 期
4.国外邓小平研究述评.《理论与当代》.2004年第七期
5.王家云.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读刘济生教授《突破与变革–邓小平创新理论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35卷第1 期
6.王晓丽.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评析.2009年9月.第25卷5期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7. 王方元.近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热点争鸣综述.炎黄职业技术学院.2004以后
8.谢嘉梁,胡祖凤.邓小平理论研究视域的新拓展-新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述评.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
9.饶志华.分配的问题大得很–邓小平关于分配问题的论断与启示.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3期
10.沈传亮..一部邓小平研究的权威参考书评–邓小平研究述评.2004年第四期
11.陈 宇.深化邓小平研究的三部力作–读”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党的文献.2010年第 6期。
12. 王家云.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读刘济生教授《突破与变革–邓小平创新理论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35卷第1 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