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着哈欠的民工可以成为中国房地产建设的形象隐喻——已陷入停顿。

香港——有关中国经济放缓的言论一片鼓噪,挥之不去,现在都有自己的俚语:鬼城、幽灵船队、火箭鸡蛋以及裸官。经济下行甚至产生了一种新的金融算法,一种就做“中国紧张指数”的东西。这一指数持续处于高位。

本周末,总理温家宝在谈到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时,也提到一些这样的压力因素。他断言,造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欧洲消费需求不振和中国国内房地产投机。

据同事凯斯·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报道,房地产建设几乎已经停顿。不久前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忙碌的建筑工地现在已经减少到每天一班,而且只在工作日。

分析人士与政府计划人员现在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低到曾经魔术般的(从数字上讲也很吉祥的)8%。而且,保持7%的增长率已经成了当前的紧迫任务,尤其考虑到18大即将在今年秋天召开。

日本金融服务公司野村证券推出了中国压力指数,野村证券分析师鲍勃·萨巴拉曼(Rob Subbaraman)周一确认,该公司认为,中国“在2014年底开始经历经济硬着陆”的几率为三分之一。

《外交》杂志发表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大灾难的5个征兆”。(《生意内线人》注意到这种预测,在一篇题为“人人忽然为中国感到害怕的15条理由”的文章里,5个征兆翻了三倍,变成了15个。

在论述目前或者很快降临的大灾难时,《外交》杂志的文章说,“企业得到的贷款越来越少。制造业产出跳水,利率降低出人预料,进口乏力。GPD增长率预测下调,有人认为中国可能已经处于经济衰退之中。”

据凯斯报道,周一政府公布的数字表明,与5月比较,6月份的消费物价下降了0.6%,增加了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心。

不过,与此同时,由于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加上食物污染的恐慌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人自己种菜,养猪的人也多了起来。大陆的母鸡现在下的是“火箭蛋”,人们用这种说法形容鸡蛋价格的飞涨。

多年引以为豪、规模巨大的投资后,地方政府现在面临贷款到期的困难。(经济学家与分析人士争辩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多少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不良贷款)

北京的中央政府目前仍然坚持某种程度上的财政紧缩政策,从出售分配到地方头头的豪华车队到却小官方宴会上的高端白酒和菜肴。

持更为乐观的少数分析师经常说到中国国家金融体系令人羡慕的活力以及北京操纵高度受控经济的杠杆的能力。然而,听到这些令人深为不安的领域时,他们几乎难以呼吸视听。

例如,中国奢侈品销售正在放缓。富裕的大陆人,包括党政官员,纷纷通过购买国外(从香港、澳门到澳大利亚、欧洲及美国)疯狂地将资金转出海外。为了躲避政治或经济上的动乱,他们将尽可能少的资产留在中国,所以这些人被称为裸官。

同时,中国的煤炭、 铁矿石及铜材都出现积压,迫使曾经乐意从事沿海航线业务的中国海运公司转向深水远洋航线,寻找新的业务。纽约的埃文斯·奥斯诺斯(Evan Osnos)在最新发表的题为“中国是否已经筋疲力尽”的博文里,将这种“货运比作从树林中跑出来寻找食物的鹿群。因为是在阴影中形成的,所以被从事运输的商人称为“幽灵”船队。”

许多研究中国的专家处于情绪悲观阵营,有的已经站认为必定失败的阵营里。在最近巴伦周刊发表的一篇题为“陨落之星”的文章里,乔纳森·拉英(Jonathan Laing)对华尔街“最直言不讳的中国怀疑论者”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进行了报道。

查诺斯从不转弯抹角,他说中国将遭遇规模空前的经济硬着陆,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摇摇欲坠,而作为整个经济基础的房地产市场即将出现崩溃。“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出现的泡沫破灭将是迪拜泡沫破灭的上千倍,我这样说还比较保守。”

露西玛丽·莱特尔(Rosemary Righter) 最近去过中国一趟,回来在《纽约时报》文学副刊上描写了“数千万房子及公寓,还有庞大的公共建筑及工厂厂房——让人瞠目的是这些建筑中许许多多都空闲 着。”在全国范围内,无人居住的混凝土建筑物疥癣般散布在大地上,不但在东部沿海的超大城市,而且到沉睡的西南地区;从河南肮脏的矿山城镇一直到内蒙古整 个的鬼城。

拉英先生还从GMO公司全球战略家爱德华·强斯勒尔(Edward Chancellor)处得到调查分析。GMO是设在波士顿的投资管理公司。

 我无法告诉您经济低迷袭来的准确时间,他说。“没有人能告诉你。我只知道中国具有结局将非常糟糕的典型狂热病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故事引诱投资人进入不幸的投机,盲目地相信中国政府具有管理任何经济周期的能力,信贷爆炸而促成的固定资产回报低下。”

把中国叫作“梦场”经济——只有我们建设,他们就会来——他提到“没有多少流量的高速公路系统,运行不到容量一半的地方机场,迅速扩展的全国高速铁路系统,一个无法从票价中取得足够费用支付自身的技术奇迹。”

相关日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