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出版


【主編的話】
從濁水溪看香江之怒/長平

本土意識的覺醒,本土力量的崛起,對於確立城市的身份,捍衛城市的價值,維護市民的權利,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封面故事:民進黨下一步】
民進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視頻)/張鐵志

社會經濟議題上的左右搖擺,台灣獨立議題上的強弱不一,是兩條始終拉扯著民進黨的軸線,直到現在。

與中國對話,我願意帶路——專訪民進黨前主席、前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張鐵志
「我現在不是主席、也不是公職,對我個人來說,我願意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如果我失敗了,那也只是我個人的失敗,如果未來的民進黨願意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先這樣做就有了價值。 」

民進黨新生代:需要故事的世代 圖/文 林怡廷
從「美麗島世代」到「律師世代」、「野百合世代」,再到今天的民進黨新生代——他們被叫做幕僚世代,謝長廷稱他們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世代」。「但他們不是沒有機會創造故事,兩岸關係將是他們的舞台。」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演進/朱建陵
民進黨的性格仍是選舉取向,一朝黨主席有一朝的政策,而檢驗蘇貞昌、謝長廷大陸政策主張的適用性,只能在後續的選舉中得到答案,至於何時民進黨會有「路線轉型」的改變,目前看來,仍屬遙遙無期。

民進黨與社會運動的愛恨糾結/楊長鎮
台灣社運界開始對民進黨抱持了相當的保留態度,也開始有意識地建立適當距離。上個世紀威權侍從體制下建立的反國民黨聯盟,如果不能說是徹體解組,至少也已經高度重構。

民進黨與台灣社會運動/何明修
就如同親密關係中的怨偶,民進黨與社運的糾結是命中註定的,台灣以往歷史發展軌跡決定了這種的政治格局。

烏托邦的鄉愁 阿才的店(視頻) 圖/文 林怡廷
意義上,他們是邊緣者,卻注定和台灣的進步糾纏不休。他們以不登大雅之堂對抗殿堂,以真誠的頹廢擊退偽善的威權社會。

【多拍一點】
七月圍城/雨文

香港的七月圍城,在煙花聲中,在噓聲中完成。

【愛上深度1:香港:本土烽煙】
香港為誰服務:本土運動的崛起與角力/雨文

1966 年,27歲的香港市民蘇守忠,站在中環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40年後,2006年,包括朱凱迪在內的一群青年,絕食抗議政府拆卸天星碼頭。歷史的鐘擺兩次回到這裏,呼喊著同一內涵──「香港人的土地,是應該為香港人的生活去發展。」隨之而激發了近年連串大規模本土運動,香港意識正式崛起。

香港自治運動:我們並非「戀殖」/ 陳嘯軒
去年成立的「香港自治運動」組織,主張「中港區隔」,目前活躍成員共有數十人,在facebook上則有數千名支持者。今年的七一遊行,他們舉著約30面「龍獅香港旗」參加,數百人響應他們在網上的號召,加入了遊行行列,場面壯觀。

組黨:本土運動新趨勢 專訪朱凱迪/雨文
朱凱迪說,香港本土運動組織發展成政黨,使運動更具影響力,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愛上指南】
香港本土運動發展
香港貧富懸殊40年

【愛上深度2:什邡槍聲】
什邡槍聲 六天五夜的城市攻防戰 文/余聲
上萬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廣場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事件不是第一次了。然而結果很類似。在出動了武警、特警且有人員受傷流血之後,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妥協,正面回應市民的訴求。

什邡鉬銅項目的環境影響/范曉
環保部門對鉬銅項目環評報告書批覆中稱「污染物可實現達標排放」,但「達標排放」並不等於無污染排放,也並不等於對環境無害。「達標排放」同樣是在排污,它也要吃掉環境容量,也要影響環境安全。

【多讀一點:中國大趨勢】
在後毛時代尋找毛澤東 作者:溫洽溢

毛主義曾是中國革命的靈丹妙藥,代表著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在後毛時代,毛主義似乎搖身一變,成為批判改革的靈堂神牌。這篇文章節選自新書 《毛主義的誕生》中溫洽溢撰寫的導讀。指出當下的「毛澤東」儼然脫離了中國政治歷史的語境,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符號象徵。不論中、西方,不管學人、政治 人、藝術家,乃至尋常百姓,都在汲取毛澤東這個符號,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毛澤東含義,而使得毛澤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愛上禁區】
沙溪騷亂 叩問民工市民地位/曠達

廣州增城、潮安古巷騷亂之後未及一年,廣東又一次爆發外來務工者與本地居民的激烈衝突。中山沙溪事件由兩名少年打架而引發,最終卻導致數千外來勞工上街抗議,警民嚴重衝突。事件背後反應出二代民工呼喚更為平等的市民地位,針對民工的公益政策、福利政策亟待改善。

內地訪民七一香港喊冤/陳嘯軒
在今年香港「七一」遊行中,一個數十人的小方陣,在數以十萬計的遊行人群中顯得格外矚目。他們旗幟鮮明地舉起「我們來自中國大陸」的橫額,沿途高喊「捍衛憲法」等口號。

【愛上噪音1】
羅大佑:《蒲公英》

羅大佑是華語流行樂壇裏無法遺忘的名字。當年的抗議搖滾歌手用他的歌,見證了兩岸三地一系列重要的歷史時刻。30年後的今天,羅大佑選擇用溫情面對現實,有 人說他變了,他說他只是不想和大多數人走一樣的路。《蒲公英》是羅大佑1982年第一隻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最後一首歌。這首無論在編曲或歌詞,都深受七十年代台灣校園民歌影響的作品,在《之乎者也》這張台灣搖滾樂經典唱片中並不起眼。然而1989年,《蒲公英》被收錄在台灣為聲援六四 而發行的合輯《美麗新世界II戰爭與和平》之中。至此,歌中所唱的蒲公英的命運,似乎有了新的解讀。

怒火不再羅大佑/ 陳嘯軒
30年前聲嘶力竭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鹿港小鎮》)的抗議搖滾歌手,似乎已經遠去。20年前操著半鹹淡粵語,與「軟硬天師」詼諧地合唱「偏僻海角資本家北上爭取祖國訂單」(《親親表哥》)的羅大佑,看來也不會重來。

《愛上噪音》新書特輯

如果時代是場電影,噪音就是它最好的配樂/ 柴子文
中國搖滾是怎樣沒有煉成的?/張曉舟
「我要抗議」:台灣音樂的異議之聲/張鐵志
香港抗議歌謠前史/ 廖偉棠


【愛上新青年】
兩岸三地文學雜誌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

本期嘉賓
華健 Shanghai:上海,《天南》編輯。
黃崇凱 Taipei:台灣,《聯合文學》編輯。
黃靜 Hong Kong:香港,《字花》主編。

【多讀一點】
專訪《人民色情》作者余幼薇 後掃黃打非時代/月近人

「在中國內地,色情活動,正在受到政治異見分子、激進藝術家和民主、民權人士所掀起的更大範圍內的民主運動的影響。色情不再僅僅只是色情了,它變得更嚴肅、更有意味;而正是因此,它也變得更加危險了。」

救國方案集大成者 二野老人與友人的113封信 作者:唐寶林
中共黨史研究學者唐寶林在本文中,將周成啟的新書《沒有覆信的書簡》中提到的當代中國前進方向總結為四個派別:毛左派、維穩派、救黨派以及切割派。與周堅持救黨不同,唐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一種空想,在這基礎上的一切努力都勢必白費。

【多說一點】
約架與革命的理路/張大軍

約架是微型的個人私力救濟行為,革命是宏大的群體私力救濟運動。其背後的理路和價值坐標是一致的。支持約架是對政府公權失效的天然反應,贊成革命則是渴求自然正義的終極表達。

私刑與實質正義/Stariver

反對者把所有支持當局的觀點視為當局的宣傳,把所有持支持當局觀點的人視作當局的宣傳工作人員,最終把對當局專制的敵對,落實到對專制具體成員個體的敵對,引發約架。

告別驚悚的政治/木然
避免再走回頭路,就是避免再走專制路,就是避免再次進入驚悚的國度,就是避免與人類文明對著幹,避免成為普世價值的敵人,這是通過反思歷史得出的基本經驗教訓。

菲律賓的「賭場政治」/程西泠
菲律賓的選舉制度早在二十世紀伊始就建立起來了。它可堪稱亞洲最早的一批民主國家之一。然而,在菲律賓民主之前,人們常常必須加上一些限定次,比如「失敗的」、「虛假的」、「水土不服的」。

【《陳平談話錄》連載之四】
陳平X于建嶸: 關注民工群體事件

發生在農民工二代及二代農民工身上的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于建嶸認為相對於第一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這一代人更多是在人權、市民權角度上有所希冀。而且矛盾背後反映出底層鄉村政府職能過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