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问答网站Quora上,有一个和副总统有关的问题:副总统和幕僚长,谁的影响力更大呢?目前为止的五个答案中,较多人认为幕僚长的权利更大。获得赞同票最多的答案认为,过去一个世纪中,幕僚长位列最有权力的三到四个人中,负责总统布置的具体事务的运作和执行,同时,副总统更多时候是出于选举时的政治考虑,例如选民分布、政策互补等因素。因此,幕僚长权利更大。

这个问题倘若放到200多年前,让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副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来回答,答案不妨采用他的这段话

我的祖国给予了我这样一个职位:它是一个人能想到的、能构想出的最无足轻重的职位了。

看上去和现在的答案如出一辙。不过,这其实是亚当斯的戏谑之言,须知,包括亚当斯在内,历史上共有14位副总统升任总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些副总统即使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也不妨碍他们做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任务,想想林登·约翰逊之于登月计划,阿尔·戈尔之于政府环境政策,迪克·切尼之于美国外交政策。

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至少很少有华府的政客——认为副总统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了。而将副总统和幕僚长等职位做比较,也只是政治爱好者对于权力分配的谈资和兴趣所致,诚然,一个强势的总统可以赋予幕僚长更大的权力,在媒体塑造的众多“铁腕幕僚长”的故事情节中,读者的这种认知也会得到强化。但是无论是出于宪法对于政府行政权力的规定,还是国家外交和国土安全等综合事务的考虑,副总统的位置,都是一个公众瞩目的焦点。

那些年,我们一起纠结过的副总统人选

在大选年,除了这些原因,在考虑战胜竞选对手的时候,选民也更在意你挑选谁做你的竞选伴侣,而懒得去管谁做你的大管家。

今年,这个难题摆在了罗姆尼面前。

三个月前,4月16日,罗姆尼启动了“寻找副总统”的任务。不过据透露,人选的出炉还需要等到8月份的共和党大会的召开。虽然罗姆尼团队没有透露哪些人入围了waiting-list,但是已经有媒体对副总统人选进行了分析。“正谈”作者王栋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有希望成为副总统候选人的女性政客,同时,也提到了媒体认为最有可能成为罗姆尼竞选搭档的人选包括:明尼苏达前州长提姆·普兰提、俄亥俄州参议员罗布·波特曼、威斯康辛州众议员保罗·莱恩、路易斯安那印度裔州长鲍比·金达尔和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克·卢比奥。

这五位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每个人在政治界的优劣,可以做如下分析。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centerforpolitics.org

共和党政治分析人士福特·奥康纳(Ford O’Connell)将罗姆尼阵营的这次选择看做左右胜局的重要因素。副总统候选人的作用,无非是平衡利益和扩展选票来源,对于总统候选人来说,弥补自己的不足是首要考虑。当年年纪轻轻的肯尼迪需要林登·约翰逊来搞定南方选民和议会政治;里根需要布什辅佐自己制定外交政策;而被斥责为农场主的小布什也深知鹰派代表迪克·切尼对于自己竞选的重要性。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罗姆尼用不着这么焦虑,一个副总统人选,对于选情影响真的有限,不要过于惊慌。美国德克萨斯州三一大学教授大卫·克罗凯特(David Crockett)认为,罗姆尼的选择确实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影响全局的份上。在众多投票因素中,副总统只是选民投票的因素之一,很难说对于选票数量有多大改变。如果副总统人选真的如预想的那么重要的话,1968年的“Humphrey-Muskie”组合就不会在Nixon-Agnew组合面前输得如此之惨;如果选定一个合适副总统人选,就能确定一个选区的选票的话,John Edwards就应该帮助John Kerry拿到北卡罗来纳州的选票。他对罗姆尼的忠告就是:以稳为重,不要试图吸引什么新的眼球,不要让副总统候选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就像08年的Sara Palin),做一个稳妥的决定(safe pick)即可。

其实,有时候真的为罗姆尼感到郁闷,本来就已经够自己操心的了,还要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政治科学学者,这些人各执一词,好像都有道理。不过仔细想想,面对过往的竞选历史,专家们难免有时候诸葛亮的嫌疑——总结过去和预测未来是两码事。

但是不管怎样,选择谁和自己步入全国范围的总统大选,是罗姆尼在7月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一定会成为点燃大选的第一炮,占据政治新闻甚至全国新闻的头版投标,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候选人,似乎都会成为边沁的忠实信徒:他们秉承功利主义的原则,将名单里所有的候选对象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权衡每个人的优劣所在,这一串名单中鲜活的政客会变身为一张张选票,最后凭借可以获得选票的多少决定自己是否成为候选人的竞选伴侣,一直走到11月的总统大选。

美国第一任副总统John Adams的故事曾被搬上银幕

碰上这样的决策时刻,纠结必然是难免的。须知,因为选错副总统候选人,为自己的总统竞选带来波折的,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

最近的例子当属约翰·麦凯恩,“正谈”作者王栋认为,在佩林当选副总统候选人后,对于她的各种好奇八卦满天飞,民众似乎对这位养眼的“辣妈”颇有好感,共和党支持率小幅攀升。但随着选战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民众发现佩林不仅对联邦和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经验有限、缺乏政治头脑,个人的政治理念也有些偏颇,“佩林热”逐渐消退,最终在选举中同样败下阵来。事后,有共和党内部人士对佩林的糟糕表现后悔不已,觉得麦凯恩一时糊涂,选了个空有外表的“花瓶”当自己的竞选搭档,反受拖累。

那么,据此认为只要不是“奇招”、“怪招”就一定保险,也并不一定正确,2000年的阿尔·戈尔就是一例。

在讲这场千年大选故事之前,读者不妨找来一部名为Recount(选票风波)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简介可以移步这里,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对于理解这场大选大有裨益,是因为电影中的人物,虽然有一定的表演因素,但是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氛围:整个戈尔的竞选团队,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软!戈尔本身并不是凶猛彪悍类型的政客,身边的要员——尤其是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Warren Christopher)——也是瞻前顾后,缺乏决断力。而在面对竞选中的各项抉择、尤其是和共和党在佛州重新计票一事的斗争上,更是“软”字当头。

“软”的性格,蔓延到选拔副总统这件事上,更是糟糕。这位克里斯托弗在整个竞选中所负责的要务只有两个:挑选副总统人选,以及和共和党在佛州硬碰硬。两个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事实上,在副总统人选名单上,不乏老政客约翰·克里(John Kerry)、鲍勃·格拉汉姆(Bob Grahanm)和年轻政客约翰·爱德华兹(John Edwards)这类好手的,但是却挑选了略显消肿的利伯曼(Joe Lieberman)。说他小众,是因为他是史上第一个犹太裔的副总统竞选人,而且,利伯曼的立场一直相对中间派,这个问题事后被证明对选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02年的一篇报道中,利伯曼透露,在两年前的竞选中,他和戈尔因为立场的不同而 导致了严重的分歧。在宣布提名利伯曼后,戈尔阵营的支持率并没有上升,更惨的是,在对阵迪克·切尼的副总统辩论中,利伯曼面对这个老谋深算的鹰派人物,更是以惨败收场。选人的时候没有看准,以克里斯托弗为负责人的副总统选拔团队真是堪称“纠结至死”啊。

失败者有之,成功者亦有之。四年前奥巴马挑选拜登作为竞选副手,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看来,都是上上之选。奥巴马在08年一方面高举“Change”大旗,一方面凭借着自己的履历和口才在竞争者众多的民主党内初选中杀出重围。但是,他在大选中面临的对手是约翰·麦凯恩,一个在参议院堪称老油条的政客。这个时候怎么办?奥巴马选择的方案是“互补”,你不是资历高吗?你不是参议院身居要职吗?我找一个能把你pk掉的人,让他做我的竞选伙伴。最佳选择就是拜登了。同为参加08年民主党内总统提名人竞选的拜登,从1973年就担任美国联邦参议员,更重要的是,拜登先后担任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和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样的经验和地位更是可遇不可求。选民一看,一个活力无限的面孔,辅之以老谋深算的政客,当然单比一个老政客要靠谱了!

这些不是事后诸葛般一厢情愿的推断。New Yorker曾报道,奥巴马在锁定党内题目后曾私下接触拜登,提出有意邀请其担任副总统人选,但是拜登婉拒了,原因是外界猜测可能是他难以放弃三十年来在参议院留下的政绩和人脉,不过拜登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邀请,在08年6月22日的Meet the Press节目上,拜登确认了自己讲接受奥巴马的 邀请,与其携手冲击白宫。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做出分析,认为奥巴马渴望拜登来弥补自身在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领域的不足,同时,沉稳的拜登也不会再次让奥巴马的“change”口号过度发酵,并能用自身优

在当周七大话题中,前四位都和佩林有关

势吸引蓝领选民。事实证明,一切都如分析所料,一份皮尤调查中心的报道显示,在9月8日到9月14日这个时间段内,“奥巴马-拜登”、“麦凯恩-佩林”四位竞选人中,奥巴马得到的曝光率最高,达到了61%,而拜登最低,仅有5%,可以说,拜登很好地完成了辅助作用,避免了喧宾夺主现象的发生。反观麦凯恩阵营,让人喷饭的是,佩林完全抢了麦凯恩的风头,在一周新闻曝光关键主题上,也满眼都是佩林!正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狠,人们很快从这个女副总统候选人身上发现了各种毛病,负面声音更是接踵而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