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此次香港书展资中筠讲座的主持人梁文道所言,当下许多人之所以尊敬资中筠先生,是因为她从外交职务上退下来以后,还书写自己的独立见解。‘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家感觉到资先生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是下笔却越来越明快和直爽了,甚至在外人看来,她的文章态度很‘辣’。’”   

“这次讲座的题目《人性·文化·制度》是怎么想到的呢?其实我最近十几年写文章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些主题。我讲的内容没有什么很深的学术道理,都是常识和逻辑,都是我个人的体验和感想。”7月18日下午,在2012年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现场,著名学者资中筠说了这样一段近似于“聊家常”的开场白。

不过,听完满满当当100分钟的讲座,你就会发现,资中筠的讲述内容不仅信息量丰富,思路清晰,观点结构也很严谨。更重要的是,资中筠对许多事物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坚持讲真话。深圳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讲座所在的会议厅早早就被几百位观众挤满了,不少没有座位的观众还干脆席地而坐。

她的文章态度很“辣”

生于1930年的资中筠,是中国社科院的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美国研究》前主编。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通英、法文,先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活动,后从事学术研究,专业是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她曾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许多读者还是通过多种随笔杂文集子认识资中筠的,比如《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等等,而去年刚出版的五卷本《资中筠自选集》更是掀起了一阵阅读资中筠的“流行风”。此外,资中筠还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译有巴尔扎克、薇拉·凯瑟、阿兰·德波顿等人的著作。

正如此次香港书展资中筠讲座的主持人梁文道所言,当下许多人之所以尊敬资中筠先生,是因为她从外交职务上退下来以后,还书写自己的独立见解。“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家感觉到资先生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是下笔却越来越明快和直爽了,甚至在外人看来,她的文章态度很‘辣’。”资中筠给人的印象是,无论写文章,还是公开发言,往往都能够提出一些“一针见血”的观点和意见。

 思想自由是人的本性

资中筠说,之所以先讲“人性”的问题,是因为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古人比现在的人好很多,说现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个人是人性双性论者。”资中筠认为,《三字经》中第二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很精辟,就是人性本来是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在某种制度和环境中,人恶的一面会大力膨胀。另外一种制度里,善的一面也可以发挥得特别好。从事实上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感人的善行,也有很多恶性。比如荀子一直被认为是‘性恶论’者,其实我觉得他是人性双重论者。”在资中筠看来,荀子说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就是指利与义,人都是有的。

“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诉求是生存和繁衍后代,这是动物共同的要求。那么人之异于禽兽的是什么东西呢?我觉得人异于禽兽的就是大脑发达。”资中筠认为,人贵在有思想,而且人要追求自由,并且更要追求思想的自由。“思想自由是人的本性。如果没有思想的自由和驰骋,就不可能创造出这么灿烂的文明。”

 “利己”与“损人”的界限

接着,资中筠谈到了人与生俱来的“利己”和“占有欲”。“这本来是中性的,不能算作是恶,因为人总是要利己的。但是这本是中性的,什么时候利己变成了恶呢?就是因为‘损人’。为了‘利己’去‘损人’的时候,人就恶了。”资中筠认为,人类各种伦理道德的开始,是教人自律,划清“损人”和“利己”的界限,想尽各种办法让人“利己不损人”,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这个道德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现在的人喜欢说什么东方人怎么样,西方人怎么样,好像东西方人的道德标准有很大差异。其实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全人类在发展的过程里头,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有人类的律法都是要你在‘利己’的时候不能‘损人’,进一步的话你还可以帮助别人。”在资中筠看来,道德的弘扬固然重要,但真正要杜绝道德的败坏依然要靠好的制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毒奶粉、毒胶囊的问题归于道德问题,并试图通过道德教化去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资中筠认为,如果制度不能惩罚作恶的人,就保护不了真正守法律己的人。因此,不能用道德问题来掩盖制度的问题。

在这次讲座中,资中筠还谈到了文化差异、制度模式,以及科学发展、环境破坏、公益事业等多个问题,并提出了她独到的见解。一位观众在讲座后感慨地说:“听到了这场对自己有所助益的讲座,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很庆幸这世界上还有像资中筠这样仍然坚持思考的人!”

 

(钟华生,深圳商报记者。本文转载自深圳商报。原文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2-07/20/content_2129924.ht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