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喜的伦敦奥运开幕式
(2012-07-30)
|
社论 2012年7月30日
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一片惊叹与叫好声中圆满落幕。这是英国第三次举办现代奥运会,上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的1948年。此前,中国第一次主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场面宏大,让全球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人们难免会做出比较。对英国人而言,面对更高的期待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并不是他们唯一值得欣慰之处;身处欧债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下,却在开幕式上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恐怕才是更大的骄傲。
由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博伊尔掌舵的伦敦奥运开幕式,成功地通过表演艺术这个高难度的媒介,向世界娓娓地介绍了英国的传统与当下。按照博伊尔自己的说法,他必须在不同的两极之间求取平衡——帝国遗留下来的纪律与英国人对自由的爱好、对传统的执着与对创新的好奇——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多种矛盾与吊诡中呈现出英国及英国人的“特殊与异质”。从开幕式后的好评如潮看来,博伊尔完成了这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与北京奥运开幕式场面壮观、整齐划一的表现形式不同,伦敦奥运开幕式充满了梦幻的惊喜、特有的英伦风格,从田园风情到领导工业革命,从“山寨英女皇”到家喻户晓的占士邦,表演呈现了英国辉煌的历史与艺术成就,也介绍了当代英式的流行文化和创新精神。开幕式表演贯穿始终的是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不熟悉者或许感到些许讶异,熟悉英国文化者自然会对演出发出会心一笑。相信英国观众自己,应当对开幕式感到满意和自豪。
这一切都并非在大好形势下进行。英国当下的失业率超过8%,近300万人找不到工作;今年第一季的经济萎缩了0.7%,其中以建筑业和制造业最为严重,服务业、交通业、通信业等也表现不佳;英镑币值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都出现下跌。
在一片愁云惨雾当中,英国人要打起精神办好伦敦奥运,确实需要特殊的勇气和毅力。就在开幕式之前,各种不利消息接踵而至——私人保安公司无法按照合同达成任务,当局必须临时动员军队协助奥运保安;德士司机不满奥运专用道不让其行驶而示威;出入境官员工会试图用奥运绑架政府,恫言要在开幕式前夕罢工……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难倒主办方。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在去年底撰文为伦敦奥运辩护时说,英国在1948年举办奥运时,条件更为苛刻——战后物资匮乏,英国选手得自制运动短裤;各国选手被通知自带浴巾,住在临时充当“选手村”的学校课室、营帐;瑞士赞助体操用具、芬兰提供修建篮球场的木材……由于英国当时还处于战后的配给状态,丹麦赠送了16万个鸡蛋、法国干脆用火车载送牛扒与红酒给自己的运动员……——约翰逊表示,比起1948年的“节约奥运”,2012年的英国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结果或许真被他言中。
虽然如此,面对衰退的经济及欧债危机的阴影,伦敦奥运在开支方面还是相当节制。比如三分之一的比赛场馆都是非永久性建筑,其他场地——包括开幕式所在的主场馆——则有特别设计,能够在比赛后缩小规模,减少浪费。此外,把主要场地选址在相对落后的东伦敦,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社区的翻新。有评论就指出,这样的设计概念,有可能引领未来奥运建筑的风潮。
主场的优势或许不一定能让英国选手得到更多的奖牌,但是通过主办第30届奥运,英国人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与风采;场馆设计与建筑的节约,也为后来者立下很好的榜样。欧洲当下的危机,很难让人能感到喜悦,可是伦敦奥运开幕式所散发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节庆感,不能不让人感染到英国人在面对困难时,依旧坚持的自信和勇气,进而受到鼓舞,甚而感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