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中国在经历“唯金牌至上”的民意激辩后,能够营造出越来越宽松的氛围,让非冠军运动员感受到“不拿金牌也是英雄”的被尊敬,让社会学会更加珍视运动员有个性、有活力的内在天性,而非仅仅一副金牌面具而已。

【侨报7月31日社论】伦敦奥运会开战3日,中国军团的表现令海内外华人振奋:不但在首日一举拿下包括“首金”在内的4金,更在欧美运动员长期统治的泳池里攻下2金,加上在跳水、体操等项目上的传统优势,目前位居金牌榜首位。外媒不吝赞美之词:“伦敦奥运,中国仍以金牌说话。”

的确,不想拿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在奥运会这个国际大舞台上,中国人能够长袖善舞,斩获一枚枚代表实力与价值的金牌,自然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我们要向冠军们致敬,感谢他们为国家、为个人赢得荣誉,感谢他们把体育拼搏精神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但是,面对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首金、金牌榜、金牌故事、夺金点、金牌预测等炫目字眼,面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国家层面、体育界)至今难以自拔的“金牌狂热”情绪,尤其是在耳闻了金牌背后种种心酸、目睹了金牌之外种种不公后,我们禁不住要大喊一声:“奥运会”不仅仅等于“夺金会”,金牌绝不应该是中国的唯一面孔。

是否注意到,女子射击比赛金牌得主易思玲旁边,另一个中国女孩喻丹那落寞的身影?是什么思维,惯出了这样”新拜金主义“?

是否记得,大力士吴景彪意外失金后,面对镜头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怒吼“愧对祖国”?是什么思维,让“拿了金牌是功臣,拿不了金牌是罪臣”的极端思想,内化于运动员内心,给了他如此无法承受的压力?也正是同样的压力,滋长了体育总局官员“金牌拿少了肯定被骂死”的焦虑。

是否读到,大陆媒体爆料,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吴敏霞的母亲,为不影响女儿备战奥运,竟将自己患乳腺肿瘤的事隐瞒了八年之久,并且连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也瞒着她。我们可以理解运动员父母的用心良苦,却不得不反思:金牌大于天伦、大于感情、大于人的做法,是受到了什么思维的蛊惑?

是否还观察到,即便是拿了金牌、屡创奇迹的游泳小将叶诗文,也没得到国际舆论一致的真诚祝福,反而遭到了不怀好意的刁难。由于她在赛后记者会上的寡言和交流障碍,外国记者讽刺她是“只会训练、比赛、拿牌的机器人”。这固然有外媒夸大其词的成分,却也暴露出中国运动员培养体系中“金牌至上”的畸形环节。

这些微小细节,叩问着中国辉煌无比的“金牌神话”,也让“用金牌证明国家实力”、“用金牌扬我国威”一类的宏大叙事变得苍白,是时候审视“金牌政治学”的冰冷与无情了。

如果说在参加奥运会初期,不够自信的中国人需要用金牌证明自己,而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那一枪也确实给了民族自信心极大的鼓舞,那么,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历史的51金、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公认、国人的心态日渐成熟平和之后,中国体育界是否可以放慢脚步,松一松捆绑了数十年的“唯金牌”紧箍咒,不再“为了证明而金牌”,而是真真正正“为了体育而体育”呢?

奥运创始人顾拜旦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中国人对此背得滚瓜烂熟,也用骄人的金牌成绩完成了实践,甚至于接近走火入魔的境界。但是,中国人却忽视了,顾老先生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曾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要从根本上改变运动员被金牌绑架的状况,就必须从制度上变革。当前,中国上下在谋求经济转型,积极转变“唯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样地,金牌就是中国体育界的GDP,“唯金牌”的体育发展方式已经给中国体育肌理造成了极大伤害,造成了金牌项目与其他体育项目之间“过肥与过瘦”的失衡状况,造成了中国公共体育事业的长期被忽视,中国体育也亟须转变发展方式。

其实,近些年,上到官员下至百姓,无一不在炮轰用巨量公共财政“砸”金牌、用优质体育资源供养少数运动高手的举国体制,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同身受”中国军团所背负的沉重的金牌十字架。我们期待,这些民意在经伦敦奥运会赛事的发酵后,能够营造出越来越宽松的氛围,让非冠军运动员感受到“不拿金牌也是英雄”的被尊敬,让社会学会更加珍视运动员有个性、有活力的内在天性,而非仅仅一副金牌面具而已。

(编辑:萧冬)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