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中國體育界為什麼如此注重金牌?傳統上講,它該是意識型態的作用,一來可以在運動會上這種無硝煙的戰爭中宣示國威;二來則能洗刷那長年以來掛在中國人心上的「東亞病夫」之惡名,證明我中華健兒今非昔比,身體好到不行。然而,就和中國其他領域一樣,體壇的金牌情結早已不是什麼心靈上的東西了,和意識型態只有若即若離的細細一絲紐帶,真正推動各地政府各級官員全力追求獎牌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現代奧運會的原始精神並非國力的競爭,它更看重運動員個體的卓越表現。但這個體的另一頭卻又接上了全人類的極限探索,大家看奧運,想要看到的是人類這種物種的可能,想看看我們到底可以有多快、多高、多壯,和多美。此所以牙買加「飛人」保特與美國的「飛魚」費普能在四年前的北京贏盡人心,民族主義熱情再強的觀眾在看到那超人般的表現時,也要情不自禁放下國族的籓籬,為一位外國人跳躍鼓舞。在衝線的那一瞬間,他們看到的不再是國家,而是我們這個物種的蛻變與昇華。
儘管仍有部份只想看到五星紅旗在場上升起的老派人,今天許多內地中國人都早已質疑這種金牌至上的心態。他們越來越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運動員落敗之後要哭着向全國人民道歉,也越來越不能接受犧牲運動精神以謀取更多獎牌的謀略。這不再是當年李寧失落冠軍,回國就要收到繩子和刀片的年代了,新一代的中國人不會再幼稚地把金牌數目當做自信心的指標。
然而,各地體育官員,各種體育協會,卻依然故我地以奪金為職志。這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相信奪金就是愛國,而是因為每一塊獎牌的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從一個教練到一個地方體校的領導,從一個體育中心的高層到一個地方政府的首腦,他們全都處身於這一條條的利益鏈上。至於好處,則有最簡單直接的獎金和升職,甚至還有房子與汽車,乃至於更龐大的撥款增加與更抽象的政績形像。假如手下出了幾個金牌,當領導的還能過問各種專訪贊助的事務,就像經紀人一樣,一切流向運動員的金錢都先自己過手一遍。可見金牌根本不是情結,它就是金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