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竞赛
苏州在2005年拥有了第一座摩天大楼——232米的苏州新地中心。2009年,282米的环球188成了新的“苏州第一”,此后,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似乎再也没有哪座能在第一的宝座稳稳地坐上几年。
在尚未竣工的东方之门北侧,名为苏州中心广场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已经在2012年5月破土动工,项目中包含500米和450米超高层建筑各1栋,总共有7栋高层超过100米。东方之门眼看着要屈居苏州第三了。
类似的故事也在深圳上演。高度为442米的京基100于2012年4月竣工,而几个月后,京基100非但保不住深圳第一的排名,连继续留在前三甲都成了奢望。华润总部大厦、佳兆业环球金融中心、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三座在建高楼的设计高度分别达到460米、518米和660米。
在南昌,231.5米高的力高滨江国际于2010年7月成为南昌第一高楼,之后不到3个月,268米的南昌高新区绿地城市综合体项目就奠基了。又没过几个月,绿地中央广场的两栋289米的双子塔楼让“南昌第一”再度易主。2011年1月,327米的南昌国际财源中心再度刷新南昌高楼纪录。半年之间,“南昌第一”易主3次,高度则增长了近100米。
中国版“摩天大楼魔咒”
“摩天大楼魔咒”是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提出“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并列举了多个案例。例如纽约世贸中心落成后,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茂大厦建成时也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肆虐之时。
中国版魔咒待解
对于各大城市兴建高楼大厦,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周毕文认为这都是泡沫化的产物,他说:“等到人们思维回归理性的时候就不会再建这种高楼了。同时也没有吸取美国双子楼、央视新址大楼的经验教训,还是一种浮躁的尝试。”
地方政府群陷高度崇拜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愈烧愈旺的这团“摩天火”则更有中国特色——政府主导。在摩天大楼的高度和外观决定上,地方政府仍旧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在喜好上,设计公司似乎已经摸出了一条铁律——“高”。“世界最高楼”,“区域最高楼”,这些头衔似乎已经成为当地政绩中极具说服力的一栏。
在并没有足够的“摩天大楼消费能力”的内地二三线城市,对于摩天大楼的追捧就显得更具象征意味。除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品牌的打造,拉动经济的美好愿景,这种千城一面的盖楼热不禁让人想起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物质崇拜与好大喜功的社会心理。
摩天大楼于中国之火热多少让人觉得有些疯狂,其中的政绩象征、经济因素、文化背景等等问题在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的折射下显得更加畸形怪异。摩天大楼热该如何降温,其中生活环境、城市文化与政治角力、形象工程之间的权衡仍有待继续探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