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3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9月10日

少年得志,技术官僚,宦海浮沉,回归研究

 

邱晓华,2008年6月中旬出狱后,任中海油高级研究员。现任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财新《新世纪》 记者 于海荣

 

时隔近六年,邱晓华再次成为焦点。

8月下旬,“邱晓华将出任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物消息。此项任命已获民生证券董事会通过,邱晓华于8月最后一周就任。

今年6月,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辞职,创办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及万博经济研究院。分析普遍认为,民生证券此次聘用邱晓华,主要是看中其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其与决策层、企业界保持的广泛社会关系。

这是2006年10月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后,邱晓华再次回到公众视线。从政府官员变身机构研究者,这一变化并不难理解。现年54岁的邱晓华被视为“学者型官员”的代表,近年来他亦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经济学者。

相比其他研究者,在统计部门工作多年的邱晓华,对数据的理解更为透彻。彻底转向研究领域,对他来说,另一种人生刚刚开始。

“学者型官员”

邱晓华生于1958年,1982年从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后,进入国家统计局。此后的24年间,除了短暂出国学习及任安徽省省长助理一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国家统计局度过,官至局长。

这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统计体系也由沿用苏联的物质生产平衡体系向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SNA)体系过渡。从第一本《中国统计年鉴》的编辑,到本世纪调查队改革、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改革,邱晓华都是亲历者。

多位统计系统人士对财新记者称,邱晓华业务素养很高,不仅熟悉统计业务,而且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独特见解。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1986年,工作仅四年的邱晓华撰写了《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即受到经济界的重视;当时主持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的薄一波看后评价“很有新意”,“要与作者再好好探讨”。1991年11月,《人民日报》整版刊登邱晓华主笔的《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大胆提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同年底,中央宣布治理整顿结束。媒体评价称,“时年33岁的邱晓华,震动了中国经济界。”

在邱晓华之前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离任时曾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邱晓华时的情景,“介绍经济运行情况,没有一张稿纸,不带一份材料,滔滔不绝”。

1993年,邱晓华成为国家统计局最年轻的新闻发言人和总经济师,开始进入公众视线。他主持的发布会,记者云集,常有人没有座位,站着听完全场。

新华社记者赵承在一篇文章中称,邱晓华的发布会有两个最大的看点:一是他能够运用数字解释经济事实,通过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二是语言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事实上,邱晓华传播统计知识的起点远早于此。早在1988年,他就曾写过《写经济新闻要用好数字》,分上下两篇发表在《中国记者》当年第四、五期上。

2006年3月,48岁的邱晓华接任李德水,成为国家统计局第十任局长。在延续前任的调查队改革、地区GDP核算改革等多项改革的同时,邱晓华提出,打造阳光统计,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

2010年初,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再度升温之时,邱晓华对财新记者表示,进入新阶段,统计应该精细化,不能粗放化,方法上应当分类统计,不能简单平均统计;在数字发布上,不仅公布平均数,也公布不同类别的数字,要加强结构性统计,而不是总量性统计。

任统计局局长期间,他还提出,要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对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

邱晓华的健谈,曾招致一些批评。有经济学者曾评价,作为统计官员,其对经济形势的言论,有越权之嫌;他任新闻发言人和副局长期间,知名度高过时任局长也被诟病。

邱晓华对宏观形势和政策的看法,也曾引起一些争议。2006年年中,邱晓华将中国经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归因为“银根松”和“两个失衡”。他称,从浅层次看,投资过快是“银根松”的结果,从深层次看,是“两个失衡”即国际收入与支出失衡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才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他建议,宏观调控在切实把住信贷闸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要围绕打破人民币升值预期、应对美元贬值风险多做工作。

这一观点与当时主流的“投资过快造成经济过热”判断及应对,并不一致。

专职研究之路

2006年10月,上任仅七个月的邱晓华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一职。随后因违纪及涉嫌重婚,被“开除党籍、行政开除”。此后近两年,邱晓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2008年8月28日,邱晓华在经济观察网发表《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署名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同年底出版的《中国经济新思考》中,邱晓华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受组织的委托,接收了我。”这本书包含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他在狱中所写,涉及中国发展、改革及统计等问题,文章浅显易懂,可以作为了解中国发展和统计的科普教材。

此后三年多时间,邱晓华有过多项兼职,包括新华都商学院教授、天相投顾旗下的中天晓宏观研究团队特约经济学家等。面对记者的询问,他多次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经济学者。

即便如此,他的观点依旧受到市场的关注。2011年2月,邱晓华现身新浪微博,迄今只有两条打招呼的微博,却吸引了5万多名粉丝。他指导中天晓宏观团队的数据预测,一经发布,即有多位经济学者评论称“值得关注”。

盘点邱晓华近年来的观点,不乏有前瞻性的独特见解。2008年8月“复出之作”中,他提出,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防经济过热政策力度把握过严,忽视经济周期性调整规律,一味紧缩社会需求,出现政策性减速效应过于激烈,与周期性减速效应叠加,最终伤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以至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回落惯性,造成宏观经济过快地触及谷底。

半个月后,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回落。在事后分析中,过严的宏观政策被认为是当年增速回落最主要的原因,而外部冲击的影响直至年底才开始显现。

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内需政策。2009年2月与记者的交流中,邱晓华指出,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到管制,农民收入上不去,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不到位,2009年扩内需的政策效果会打折,依靠消费的目标要偏离,最终只能靠投资。

2009年的GDP核算中,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分别拉动GDP增长4.6个和8个百分点。而在前一年,二者均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2011年初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邱晓华担心“可能对通胀超调,会使宏观经济有过分的波动”。4月,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挤出效应开始显现,信贷成本过高,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对当下的经济形势,邱晓华表示,中国经济短期不太悲观,但要做好应对长期困难的准备。

他认为,在“稳增长”放在更高位置和外部环境走向温和复苏的趋势影响下,中国经济正告别黑暗,“三季度可能在7.6%上下变化,四季度有望重新回到8%以上的运行轨道。”但从长周期角度说,要做好更加困难的准备。以低劳动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驱动经济两位数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政策驱动若不能真正转变为市场驱动,企业自主增长好转的前景不会很长,程度不会很高。”

24载统计生涯,邱晓华积累了丰富的宏观分析经验。国家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曾提及如何分析经济形势,由此或可窥得其分析框架之一角。

他称,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住现状、趋势,时期、时点,必然性、偶然性三方面。既要认真分析研究经济发展现状,又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深入判断;在分析数据时,既要看时期数,也要看时点数;对偶然性是否会变为必然性,要认真分析。

其次,要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既要看平均数,也要看差异性;既要从总量上看问题,也要从结构上看问题;既要注意一般性,也要注意特殊性。■


© st@小声说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09/12. | Permalink |光荣之路
Post tags: 新世纪周刊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