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绪程:中国:21世纪初的战略思考


进入专题
中国战略    ● 袁绪程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中国正在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中国能否持续崛起并跃入世界主要大国之列却是有争议的。摆在中国面前似乎有两条路:一是继续推进以经济和政治转型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以保持经济高速持久的增长,最终迈入发达大国之列。二是社会转型夭折而陷入“拉美沼泽”或“印尼泥坑”而不能自拔和边缘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以经济的的高速成长和包含经济转轨、政治转型为内容的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亦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也可视为中国三千年变局、百年变革、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继续。这是需要从战略高度来把握的。本文正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中国如何走出三千年历史轮回,如何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对中国21世纪初的战略进行了粗线条的思考。本文共有四个部分:
  一是引言。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简略回顾中国160年的现代化历程,表明中共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责任。
  二是关于中国国家战略研究的几点说明。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就如何认清中国国家利益、如何确定国家目标、如何进行国家情势判断、如何进行战略构想等战略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作了框架式的阐明。
  三是中国战略目标的选择:大国目标。中国总体战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简称大国目标),它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健全的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伦理价值及相应的公共产品供应体系。
  本文以30年为目标终期,即2037年为界,在30年内完成向世界性大国过渡。可以设想的是,30年后的世界格局将发生转变:以美国为首的美洲“共同体”和欧盟(包括苏联)加上以中国为主要力量的东亚乃至亚洲“共同体”主导世界秩序,以取代单极(美国)PK多极(分散的多国)的格局。中国将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大国。
  按照上述世界大国目标的总体要求,需要制订中国国际地位(影响力)目标、经济成长目标、社会成长目标等等。
  就现状而言,中国离大国目标相距甚远,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阶段性表现为经济→社会→政治的三维交叉推进,首先是市场组织的发育生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并伴随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其后是社会组织的发育生长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最后是政治组织及政治规则的现代化的过程。
  四是主要的战略构想。大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总体策划和构想,完整的战略构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军事、外交等等方面的总体思考,需要设计通向目标的路线图等等,本文不可能进行全面描述,只就其中重要的环节进行逻辑思考。
  从逻辑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扫除国际障碍尤其是美国的阻挠,需要和平有序的世界环境。这就应当调整中国的外交路线,走大国“结盟”的路子,与美、欧、日尤其是美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以创造有利于多赢的发展格局,从而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改变问题丛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政治条件和国际条件约束下发生的,其中成为发展动力的因素——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两极分化、城乡隔离发展、过度依赖外部消费等等,日益转为阻碍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加快经济梯度开发的步伐,改变沿海和中心城市集中单向发展的格局,二是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和均衡发展,三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深化,四是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和国际化。改善国际关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政治转型的支撑,政治转型实质是政治组织和政治规则的现代化,其思考的前提是确保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转型。基于中共事实上已是国家机器的核心组成部分,转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党政结合”型。强化党的政治职能及机构建设、提高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强化中央政府(国务院)的行政职能,提高执行能力;继续保持人大的“礼仪作用”等等。二是党政分开型。与“党政合一”型的主要区别是人大的作用问题。其改革方向是使党保持“领导者地位”而脱离于直接的“操盘者地位”。在这方面,可借鉴日本自民党的经验,使党成为现代的执政党。其改革的步骤是:党的机构职能化和科学化,然后是民主化。在“三化”尤其是前“两化”过程中,逐渐推行党政、党企、党事、党与人大和司法的分开。最后是党国分开。
  政治转型的核心是中共的转型,中共转型的成功是政治转型成功的关键。政治转型的成功是确保大国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引言
  
  在千禧年之初,思考有3000年文字史的中国之未来是一件有趣而又沉重的事①。
  167年前,英国炮舰夹带着鸦片打破了古老中国3000年不断轮回的生存轨迹,从此中国人开始了血与火交溶的“现代化”历程。
  96年前,“第一”共和国在炮火中诞生,其后的是军阀割据、北阀战争、红色革命、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的绵绵战火书写了长达37年的历史。
  58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第二”共和国成立,现代化才真正在一个和平、统一的国度中加速。然而,带有革命理想色彩的共和国试图走自己的路而偏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流,它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不得不重新寻找道路②。
  29年前,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溶入世界。在经济的全球化中,中国经济史无前例地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29年的改革开放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③。
  然而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它那单兵突进的改革以及透支未来的增长方式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外部依附性过大、内需不足、两极分化、资源浪费、生态恶化、思想混乱、道德沦丧、信用缺失、制度异化及制度性腐败滋生等等。这些问题被繁荣所掩盖,经不起经济周期和来自外部危机的冲击。“革命”和改革在赛跑。危机与发展相伴而行。
  中国向何处去?是像印尼一样经过几十年腐败的繁荣后陷入危机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或被边缘化或走不出自己的“周期率”,还是像南韩一样迈入发达国家之列,或者再创中国千年辉煌?④
  借用狄更斯《双城记》的一句话,这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伟大复兴的机遇与沦落动荡的可能同时并存。
  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也许是最后一次历史机遇。抓住机遇,中国人民就能走出历史的轮回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中国的千年复兴,开创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伟大的复兴呼唤伟大的战略。需要整体性地、前瞻性地、主动性地、务实性地谋划国家的未来,基于此,本文拟对21世纪初中国国家战略进行一些粗线条的思考,以供关心中国前途的有识之士参考。
  
  二、关于中国国家战略研究的几点说明
  
  国家战略指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动用所有资源和权力的谋略,它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及计划与行动。其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限于能力,本文的研究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非全貌。
  从研究的方法看,本文基于如下假设:
  一是“国家至上”的理性意识即国家战略人理性选择——国家利益最大化选择的假设。
  二是国家利益和执政者利益一致的假设。假定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执政党利益一致或趋于一致,推而广之,也与战略决策者利益一致⑤。
  三是未来不可测但可以选择的假设。世界是几率的。我们的今天是过去N种可能性选择之一。同理,未来是现在N种选择的一种。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
  此外,战略研究是多学科的协同思考,同时又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它有四种特征:整体性、前瞻性、进取性、务实性。体现为四种境界:历史境界、科学境界、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台湾钮先钟)⑥。
  从研究的对象看,本文仅限于:
  战略思想层面的思考。国家战略包括三个环节或三个方面或三个层面:依次为战略思想、战略计划、战略行动。思想决定计划,计划决定行动。本文仅对包括目标、原则、准则和路线在内的战略思想进行反省和探讨,不对各种资源、权力(力量)进行评估和研究。但从战略思想的层面涉及国家战略的制订。
  国家战略制订的程序可概括为:(1)认清国家利益,(2)确定国家目标,(3)进行国家情势判断,(4)策定国家战略构想,(5)厘定国家政策,(6)制订国家战略计划。本文研究局限于前四项的范围。下面依次就前四项进行说明。
  
  (一)如何认清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概念
  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制订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指的是国家欲望、意图、价值及需求,可以用需求的满足来表达。从内容上可分为三项:1、自保,2、安全,3、福利(台湾钮先钟)。从重要性可分为生死攸关利益、重要利益、次重要利益、一般重要利益;从时间上可分为永久性利益、长期利益、短期利益、暂时利益等等。如果我们将国家视为自然人的集合或法人,则可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表达国家利益的层级(台湾邓定秩)。马斯洛将人类各种需求依优先顺序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或荣誉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同理,国家需求及需求的满足——利益则依次为:生存利益→安全利益→归属利益(国民福利及国家认同)→获得尊重的利益(获得国际权力地位,参与国际合作)→自我实现利益(参与或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及影响或支配国际秩序)。因此,国家利益目标的实现应循序渐进。首先是满足低层次或基本层次的利益如国家主权和公民人身财产的安全、自由等等,其次才是国家福利、民族认同,国际承认(荣誉)以及参与乃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及国际秩序的维护等等较高层次的利益。
  2、中国国家利益评述
  (1)中国传统社会本身是一个世界。中国(皇帝)以“天子”君临天下,国家利益较为模糊,臣民对国家的认同表现为文化的认同,而不完全是国家“主权”的认同。因为主权在君而非在民,国家利益常常等同于皇家利益。
  (2)帝制被推翻改民国后长期战乱,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家利益得不到完整体现和维护。
  3、中共建国后,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利益得到充分完整表现。但毛泽东不顾国力过早地追求“最高层次利益”的“自我实现”,如争当“世界革命”的中心和“领头羊”,颠倒了国家利益实现层次的递进关系,而不利于国家基本利益的实现。
  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立足于最低层次国家利益的实现,同时不断争取较高层的国家利益,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利益。但仍然没有解决国家主权与人民主权的同一性问题。国家的公民利益和权利还有待于改善。
  5、依据中国现有的国力和成长的潜力,中国低层次的基本国家利益应当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的利益——如参与制订国际规则的利益还应当进一步的提升。
  6、虽然各国对其具体利益重要性排序不同,但利益结构及顺序大致相差不大。中国国家利益就其重要性而言,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障包括维护国家统一,仍然是最重要(生死攸关利益)利益。随着体制转型,公民的人身财产及其基本人权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利益。其次是社会安全和福利的保障以及公民自由的保障、国民以及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国际参与等等。简言之,寻求在安全前提下的发展仍是基础利益。
  
  (二)如何确定国家目标
  
  国家目标(National Objectives)是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向与目的。国家利益的具体化就是国家目标。国家目标就是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或经济链或政治链中所处的位置或方位,例如,是高端还是低端、是上游还是下游、是边缘还是核心等等。国家目标的具体化就是指标体系或标的,即用一系列量化的数据和图表所标明的具体位置。
  1、国家目标的区分(划分)
  按性质分类,可分为基本目标、特定目标、阶段目标等三类,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家尊严(地位)、国家影响力四种。这是大致分类,还可细分,如就国家影响力,可分为边缘化、次边缘化、核心国家;也可分为一般性国家、区域性大国、世界性大国、超级大国等等。国家的大小、强弱、边缘和核心化程度、规则的制定和秩序的维护的参与或主导程度、现代化及其城市化程度、安全程度、民主化、法治化程度等等都可以作为目标进行细分。也可按时间(时程)来划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目标的选择
  (1)目标选择的原则
  国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可明确性、可整体性、可持续性、可权衡性原则。
  可明确性表达国家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坚定不移和信心。如四个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等目标;可整体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6 页: 1 2 3 4 5 6
进入 袁绪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战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