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他是中国最直言不讳的声音之一,有时他又会含糊自己的说辞和指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支持改革开放,而他的言论又标志性地解释着何为“新闻战线”。在中国,只有这一个人,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是谁,听到他的话,都觉得其人颇有道理。他口吐诤言却不刺耳,他站在爱护党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显得古板。他是理性先生。从公众形象上他是典型的半框眼镜、国字脸和正色先生。也很难说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终。白岩松是稳健先生和——
正确先生
文/张卓
下午四点,白岩松先生驾车驶出北京朝阳区798.车开得很稳,比你想象的更稳。受龙永图之邀,他刚刚录完贵州卫视一档伦敦归来谈奥运的节目。一般情况下,他不参与其他电视台的节目,龙永图是例外,中国入世前后,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他和龙部长打下了多年交道,关系亦师亦友。“龙部长一句话,我不可能说不。”白岩松说,“不怕事找人,就怕人找人。中国人嘛,谁不讲人情?”
他不断看着表,6点前必须赶回中央电视台:看直播策划、商量选题、化妆。一周7天,有3天晚上的21:30,他端坐在《新闻1+1》的直播间,点评新闻,褒贬人物。
车行一个多小时,接近目的地,路上开始有点拥堵。一辆出租车从右侧窜过来,司机摇下后窗,大喊:你后备箱上有镜子!“镜子?”白岩松一愣,回头一瞅,乐了——后备厢左侧躺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
“刚才和龙部长道别时,太匆忙了,戴上墨镜,换下的眼镜随手扔在后备箱上了。”他恍然大悟,哈哈了起来。
这幅眼镜右边500度,左边100度。儿时放二踢脚,点上火,没着,跑过去看,却响了,于是右眼的视力开始下降。类似这样的眼镜他有三副,换着戴。眼镜也是他的主持道具,戴上,是央视正气凛然的支持人,摘下是一名普通中年男子。时常,他摘下眼镜,压低帽子,去坐地铁,上车后出溜到门边,一靠,很少有人能认出来。
取回后备箱上的眼镜,再次握住方向盘的白岩松有点得意:“我开车开得稳吧?”20多公里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其间还有各种拐弯刹车,这真是个小小的奇迹。
那副没有滑落的、稳稳躺在车上的眼镜,似乎挑起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绪,他忽然跟《人物》记者谈起星座,说自己是狮子座,这是一个“一群人坐在车里,把方向盘交付给他会最安全”的星座。因为狮子座“有使命感,负责任,会非常认真地开车”。
在央视,每次做大型直播,白岩松总对导播说,当你没有办法的时候,把镜头切给我;如果前面信号断了,你把镜头切给我。
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刚开播时,白岩松是观察员,后来成为评论员。8月份,白岩松点评了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陕西微笑局长的名表、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事件……
节目组内部,他写下过“有料、有趣、有种、有方向”。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白岩松发对把参与者定义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肯定了他的说法。在《新闻1+1》中,他批评居多,少有歌颂,有时碰到官员,对方认可他的说法:“说得对,我们要调整政策。”
在央视,白岩松和他的节目拥有了体制内最大的话语权。“白的节目是口径较大的节目,另一档是《新闻调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导对《人物》记者说。
2003年央视改版,新闻频道成立,白岩松成为央视第一位评论员。什么是评论员?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定义:具备独立和相当完整的话语姿态,可以对新闻事件解读分析。”
在央视20年,他从记者干起。自1993年起,他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后,又在《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做节目主持人,从香港回归、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江泽民和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到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连宋大陆行、北京奥运会……举凡国家大事要事,他全程参与,无一遗漏。
风口浪尖,他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除了1997年香港直播前的演练,他因精神压力过大,把“驻港部队”多次说成“戒严部队”。如果以1993年推出《东风时空》为起点,当年的五大主持,只剩下白稳坐一线。
领导满意,群众满意,高层满意,他是“正确先生”。虽然从没做过《新闻联播》主播,但在央视每年制作的年历上,他总出现在显著的“一月份”位置。于是,又有人叫他“央视一哥”。
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
8月的一天,下午1点,《新闻1+1》节目组在开选题策划会: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保钓事件、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按照白岩松的规定,选题会放在中午12点开,这样可以保证晚上9:30的直播内容是当日最热话题。通常,三个选题以邮件的形式递交给白,经他确认,选定一个。这天,白对三个选题都认可,从节目展现效果考虑,之前人王晓琛选择聊“邹恒甫”。
下午3点,栏目组进入实际操作:联系采访对象,找资料,准备直播PPT。“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编导孔茜在说服一个重要的联系人接受采访时说。
在栏目组,白岩松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和电脑,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墙上贴着年度优秀主持人名单,白岩松赫然在列,一等奖;一进办公室迎面墙上挂着他从英国带回来的招贴画:keep calm and carry on——这句英文最近成了他的名言警句。他敬仰英国人的这个精神,提到这句话,“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朝西的一间房门后,有一张2004年评论部的大合影,照片上,他缩在最右侧,笑得有点萌。
下午4:30,责编赵威通知大家:岩松已经在路上了。这时,化妆师也到位了,一般情况下,白岩松花费在化妆上的时间是5-10分钟,这时,他会对节目稿提出口头意见。
节目直播前,白岩松习惯去央视旁边的玉渊潭公园走走,一个人,想想晚上的直播。这些年,他坚持自己写解说词,用笔,在纸上删删改改。
21:18,他举着文字稿走进《新闻1+1》直播间:上身西装领带,下身运动裤,一双120块钱的蓝白相间浅色低帮鞋。摄像师傅好久没见白岩松了,他摆好机位问:“你怎么没在伦敦接着解说残奥会啊?”“残奥会?”白岩松自嘲地笑,他大马金刀地坐在演播台的台阶上说:“再支持下去,我就残了。”
21:24,他坐上主播台,最后修改稿件。演播室外,责编赵威叮嘱导播:“岩松如果不改标题就用有标题的开篇,改了,就用另外一个。我们准备了两版。”21:27,他抿了抿嘴,进入直播状态,3分钟后,直播开始,与下午的策划稍有出入,白岩松加入了在“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事件”一事中对女性服务员的关注。“没有人关注他们,这群女孩子的名声怎么办?”第二日,白岩松跟同事交流时说道。
21:57,直播结束,没有口误,旨在两个地方有些许停顿。22:10,他已经换好运动T恤,几乎是一路小跑地走出灯火辉煌的央视大楼,开着那辆银色的奥迪车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他轻车熟路。”《新闻1+1》编导刘楠评价说。
辗转腾挪
有媒体问白岩松,边界在哪儿?他形容自己在“潜行”,并不能知晓边界:“这意味着我经常要试边界,就像探雷一样,有多少探雷的人腿是被炸断的。”但起码到现在,他的腿都好好的,除了双侧膝盖和右踝印踢球受伤留下长长的三条伤口。
张巍和白岩松合作过《东方时空》、《360度》等多档栏目,有时直播,白岩松一张口,张巍觉得“挺险,怎么会扯到这里”,但最后总能“收回来”。“前面是意料之外,后面是情理之中。他思维跨度大,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扯到一起。”
《新闻1+1》曾做过哈尔滨暴力强拆事件,最初策划以城市街景切入,白岩松改为:“今天上午今年的人大闭幕,而且通过了把保障人权都写进新版的刑事诉讼法……之后温家宝总理开了一个长达3小时的记者招待会,谈到了改革包括尊重人……”然后引出了哈尔滨强拆中一家普通居民的故事。
“白岩松讲话在绕腾什么啊?”总有朋友这么问时间。“很隐晦对不对?不能太明白了说,是吧?太明白了就没意思了。”时间“呵呵”乐了。
“白岩松的语言特点是辞藻丰富华丽,以至于隐晦性更强,这是他涉及敏感性话题的优势。”时间说,他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被白岩松视为“伯乐”与“职业导师”,“但他的本意是什么啊?他有什么用的观点?他的方向性是什么?你捉摸不透,看不出来的,很含糊的。”
他擅长转折。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每一个尖锐回答之后,他的转折通常是表达对未来的乐观和对体制的信任。8月底,白岩松和龙永图聊伦敦奥运的节目中,有观众问他:中国足球如何发展?他说:“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要考虑人民需求?现在人民对大球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大了。”“啪啪啪”现场掌声不断。随即,白话锋一转:“我问过蔡振华,他现在打算建免费足球场,他对足球的发展很乐观,我也很乐观。我告诉他,没有政绩就是你最大的政绩。”
“他站在爱护党的态度上说话,然后对现实提出批评。”在回答“为什么白岩松会成为央视评论员”时,时间解释。
新闻评论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导肯定了这种看法:“白岩松能把上下政策吃得比较透,他不会简单曲解上面的意思,无论站的姿势还是高度都很准,从不把官员当傻子。”
他也有妥协,当年美国9·11,央视不让直播。虽然他是第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媒体人。第二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姐,指着他说,“不是什么大事都能见到你吗?为什么昨天晚上没见到呢?”“我5年能做的事情,在央视可能需要7年。”白岩松对《人物》记者说。
“他说话永远有人愿意听,有人不愿意听,他会判断,谁愿意听,谁不愿意,这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张巍说。
现在,白岩松有两档节目:《新闻1+1》《新闻周刊》,一共30多个成员。虽然他不是制片人,但是团队内绝对核心。“他也不好意思连累别人,出点问题,人家也会给他打预防针,不断敲打他,所以这会变成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他会知道自己的身份,话说到什么尺度,他有经验。”时间对《人物》记者说。
他的节目预算充裕,又被称为财神爷。“和领导要钱,领导知道白岩松是主持人,会很放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白岩松赢得了体制的信任,体制也回馈给他更大的空间。张巍形容,这片天空是他在“体制给予”和“个人争取”的博弈中获得的。
一个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人物》记者建议他做一份政治坐标测试,他看了一眼题目,表现出明显不悦:“我最讨厌这种测试了,我不会划分自己。”
他不站队,讨厌“左”“右”之说,他引用邓小平的话:“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讨厌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对外界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他的态度是:“我做好自己就行了。”
2000年前后,白岩松身兼三个节目的制片人,后来看了《道德经》,全推了。“36岁本命年的时候,《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把很多问题想明白了,‘无私为大私’,不是说总像我们说的要大公无私,喊口号,人家就告诉你,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在央视,他没有任何行政职位。“不开车,不做官。”白岩松的母亲曾叮嘱他。她觉得这两件事都“不太安全”。“现在车开上了,就不能做官了。”白开玩笑说。
199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东方时空》,这档早间节目被视为“改变电视语态”的试验田。最初,白岩松兼职做“策划”,此前,他在《中央广播报》做编辑。制片人时间不喜欢主持系出来的主持人,全白岩松出镜。考虑到是早间节目,没什么人看,白岩松答应了。后来节目火了以后,有人给时间写信:怎么能选白岩松这种长相的人当主持?
自上而下的改革和体制内的放宽的话语空间,让《东方时空》成为国内最尖锐的舆论监督节目,水均益通晓国际、方宏进擅长经济,白岩松更偏社会话题。“他一提问,像一根针,一颗子弹。”时间形容。
1995年,《东方时空》设立总主持,白岩松并列四大总主持之一,奠定了在央视的地位;而让全国观众知晓的是1997年央视第一次在香港回归采用直播时他的表现。他注意到了深圳关口的邓小平画像,谈到了驻港的拼音zg和祖国一致,他出口成章,语言漂亮,充满人文气。
那时,他三十而立,跟领导拍过桌子,摔过门,在评论部尝试成立了工会。还叫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003 年,央视改版成立新闻频道,很多栏目被撤销,节目内容朝资讯、碎片化发展,一批体制内的制作人选择离开,现在,一套已少有专题栏目。“现在舆论环境多元,对媒体的日常管理也在加强。”张巍说。在新闻评论部的一个内刊中,张泉灵也感叹:现在的平台还能否激发出主持人和制片人的能量?
时间认为,这10年媒体的表现不如过去,10年前离开新闻评论部后,他形容像“受了刺激”一样,很久不看电视,因为很多节目显得“既卑贱又犬儒”,“不谈能否打动人,而是开始欺骗人了。这几年,我常说,讲真话,救中国。”
白岩松没有以前尖锐、犀利了。他的风格被定义为“稳定而活泛”。他不再享受“拍桌子的乐趣”,而是想拍完桌子能干点什么?他常把《人民日报》的老记者艾丰的话挂嘴边:“一个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现在,但凡抨击一件事情,他要想好解决办法。去伦敦,看到人家的公园都是开放的,他回国问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围墙拆了,安保会变得更糟糕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公开呼吁将北京的公园围墙拆掉:“围墙维护的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为了钱、权、名……”他不满地说
白岩松44岁了,头发白了小半。他跟旁人开玩笑“现在,人吃饱了,两件事提前了,头发白和眼睛花。
他特别焦虑,声称以时间为敌。好多事情等着他做,往小了说,每天的节目直播、去台里开各种会、看书。往大了说,民主民生、新闻自由、安全阀、心灵改革,“用多少时间能实现?”他自问。去年,他写了一本书《幸福了吗?》,他认为,中国人需要一场道德革命,并试图找出“人人都不快乐”的原因。
这些问题太大了,有时会困住他。他开始提倡“无用论”,在今年除夕,在给同事刘楠的拜年短信中他写:“做公认有用的事情太多了,新一年,愿拿出点时间多做点无聊的事情。”“什么是有用的事情?”“为了钱、权、名……”他不满地说。
从伦敦奥运会回国后,他怀念在英国的日子:散散步,踢踢球,新鲜的空气绿植;也怀念每年回家乡的日子,哪里的人们不看新闻,哥们儿喝酒、聊天、唱歌,“在我老家,人和人之间的情谊比什么都重要。”
张巍觉得离白岩松远了,不是人情关系的远,而是无法理解他的焦虑,以前新人很好和白打交道,现在,难了。“他的焦虑也许是个人坚持和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所带来的激荡。很多事情无法达成一致。他要破解,但无可借鉴,没有榜样,他自己成老前辈了。”
白岩松也在更新系统,听小娟的民谣、“痛苦的信仰”的摇滚,看最新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福尔摩斯》,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他点评辣妹成了“辣妈”,将跳桑巴舞的巴西人比喻成“中国城管”。网上流传着他的“吐槽”贴,他才知道,原来“那么说话”就叫“吐槽”。
他半开玩笑形容崔永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有时,他也会显得“老气横秋”。《人物》记者问:“像你这代人都应该喜欢金庸啊,你却喜欢古龙。”“我特别希望你们这代人不要划分这个年代。”他的口气顿时变得像个长者,“希望你以后看待人性这个问题,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
“在这里工作,我100%是因为老白。”《新闻1+1》策划刘楠告诉《人物》记者,她刚刚写完一本有关新闻评论部的书,明年,部门成立20年了。
2009年,白岩松录制《岩松看美国》时,在耶鲁大学作过一场演讲,谈了自己的“中国梦”。事后,美国媒体评价:白是一个有个性的央视主持人,但对于他的批评者来说,他带着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自命不凡的态度:自由主义式的“精英”媒体观。
王朔曾批评:对白岩松种种突如其来的断语和始终如一的自信过目难忘,他像是一个早已洞悉了生活真相并具有超常理解力的能者,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并能迅速给出当然的解释。
面对批评,他学会“置若罔闻”。他有极强大的自我防御系统。问他,你心目中的官场什么样?他说,你们自己心里有答案。问他,你有讨厌的官员吗?他说,那我能告诉你名字吗?刀来剑往,滴水不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对一些他实在不想回答的问题,眼镜背后会闪出一丝不悦的目光,有时起身绕两圈,回来就换了话题,有时干脆直接用反问扔回来。
去年推出的新书《幸福了吗?》的扉页,白岩松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问:‘你隐藏过秘密吗?“我更喜欢后半句。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他反应很迅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告诉记者:“等他到了60岁,有心人帮他写本书吧,一定有很多现在无法说的事情。”
柴静解读白岩松,“他是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两边煎,两边不讨好,唯有苦苦支撑。”
“他应该离开央视,我们都应该离开。”时间说。
“为什么不离开央视?”《人物》记者问白岩松。
“因为除了央视,家里在边远地区的亲戚看不到。”其实,对这个问题,白岩松给出过很多答案“中央电视台每前进一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要参与到这个进程中;背靠着大树,你自己就成为大树……很多答案亦真亦假,难辨真心。
时间分析:“留在这个平台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气候,在这个气候下会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互相捆绑,而不是互相连累,捆绑是有利益的。”
现在,白岩松觉得他要感谢央视,央视也要感谢他。在这个平台,只有他敢说出这样的话。“他的言论与众不同,他是多元的,他是央视华彩的部分。”张巍说。
问他,如果时光倒退,现在的你会对当年那个身陷牛棚的孩子说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答:我早说过了,相信未来。
现在和白岩松见面,时间会聊点别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业务已经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在价值观上,我们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我选择了快走,他选择了慢走。”
有一天,白岩松开着车,听到汪峰在唱《光明》:也许征程的迷惘会扯碎我的手臂;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挫折的创伤已让我寸步难行,可我相信光明就在远方。忽然一下热泪盈眶。
“那些焦虑、痛苦,是相似的。”他将自己的新书《幸福了吗?》送给汪峰,扉页写下:你的音乐就是我这本书的音乐版,我的书是你音乐的文字版。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09/21. | Permalink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人物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