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約評論員 邵建

香港教育局要求全港公立中小學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目,受到港人抵制,並斥之為「洗腦」;因此所謂反國教反的就是港府強制推行的國民教育。

這一問題也引起大陸注意,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針對這一事件,在一次記者會上表態:「作為公民,需要接受國民教育」。頃刻有學者通過新浪微博反駁:「作為公民,當然接受公民教育,為何接受國民教育?」

公民教育,還是國民教育,這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國民和公民,本來所指一致,國民就是國家公民。一個在本土出生並擁有其國籍的人,他或她就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同時也是國民。一個公民或國民,如果的確需要接受國家公民教育;但,這種教育卻可以有兩個不同的走向。畢竟這種教育的價值權重既可以在國家,也可以在公民。如果在國家,那是權力性質的國家本位,國字當頭,民字殿后。在公民與國家的關係上,它會更多地強調國家優先,強調公民個人對國家的服從,當然,這一切都是以愛國的名義。反之,如果價值權重傾向公民,它的落點便是公民的個體本位,它無以忽略公民個人的各種權利,以及需要對等承當的各種義務。它會格外注意公民個體和國家(政府)之間的關係,因為政府的建立儘管經過公民同意,其權力依然容易對公民形成侵害。這兩種國家公民教育,一個國字當頭,一個民字為重。如果把前者視為國民教育,後者視為公民教育,也未嘗不可。它們不但大異其趣,甚至價值相反。

然而,中國20世紀,自1920年代起,公民教育則往往流於國民教育,甚至帶有國家主義傾向。1926年,中國青年黨領袖曾琦,在自己所辦的雜誌上就公民教育問題發表「公民教育問題專號弁言」,他的觀點是:「公民教育不能離卻『國家本位』」,「今世界各國之公民教育無不以養成『國家觀念』為惟一目的,吾國教育家若唱『高調』而恥談『愛國』,則其結果將為『亡國教育』。」公民教育本不排斥國家,但必須從公民的權利本位出發,從這個角度延及國家並談及國家,方為正途。否則如曾琦這樣的公民教育,只有國家,沒有個人,或,個人只是國家的從屬;它只是冒公民教育之名的國家主義教育,此乃公民教育的歧途。

然而,自國民黨北伐後,公民教育不但是國家主義教育,還充斥著黨化的內容,公民教育遂蛻變為黨化教育。這種教育把本該民字當頭的公民教育倒轉為國字當頭,黨字其中,民字殿后。由於黨在其間起中樞作用,根本上顛倒了國、民、黨之間的關係。因此,針對當時的黨化教育,教育家任鴻雋寫過一篇批判文章,指出:「教育的目的與黨的目的完全不同。大概說來,教育的目的,在一個全人的發展;黨的目的,則在信徒的造成。教育是以人為本位的,黨是以組織為本位的。在黨的場合,設如人與組織的利益有衝突的時候,自然要犧牲人的利益以顧全組織的利益。」任鴻雋最後的結論是:「有了『黨化』,必定是沒了『教育』;反過來,要有教育,必定要去除『黨化』」。

回顧歷史,反觀現實,今天港人所面臨的國民教育,的確帶有上述國家主義和黨化教育的色彩。比如港人自編並向各中學派發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在談及中美兩國體制時有這樣的對比,美國的兩黨制是「政黨惡鬥,人民當災」,中國的執政體制則是「理想型」的「進步、無私與團結」。就後者言,如果大陸體制的確如此,那還要改革幹什麼。官員的貪腐已趨無極限,又豈一個無私所能遮掩。尤為離奇的是它對美國民主政治的詆毀,兩黨競爭乃現代政治文明之常態,其中得益者恰恰是人民,畢竟人民可以通過選票讓自己不喜歡的政黨下臺。因為年齡和閱歷,中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形成,還缺乏相應的辨識能力,該手冊使用歪曲性的語言讓學生形成對民主政治的認識,這已經不是教育,而是黨化色彩極濃的意識形態灌輸,是矇騙。

據7月29日《陽光時務》,港府教育局制訂有關課程評核即「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APASO),其問卷要求全港中、小學評估學生是否愛國,其中有一題為「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我們也應該支持國家」。所謂國家至少有三從指涉,它可以指國土(country),可以指國民(nation),也可以指政府(state)。這裏的國家分明是政府,於是愛國家被轉移為愛政府。這是對愛國主義的扭曲。愛國家可以是愛國土,也可以是愛國民,但不可以是愛政府。任何性質的政府,哪怕是以上美國兩黨競爭而獲勝的政府,因其權力的本性,無不是一種「必要的惡」。因此,政府不是用來愛的,而是用來監督的。一個公民對國家的愛,亦即對國土和國民的愛,就體現在他或她對政府的警惕上,警惕政府權力越界,從而對國家與社會造成危害。應該說,這才是公民的愛國本分,甚至是愛國責任,同時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在香港國民教育的語境中,愛國卻變相成了政府做得不對,我們也要支持它。這哪里國民教育,分明是奴化國民的教育。

國民教育國當頭,公民教育民為重。國與民的關係,乃國以民為本;所以,公民教育優先於國民教育。非但如此,港人為抵制國字當頭的「反國教運動」,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公民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