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Are the Chinese Happy? : The New Yorker
本周,在中国版“推特”——微博上,“你幸福吗?”成为大众第二关注的话题,仅次于“游客退票遭捅伤”,且高于某明星离婚这一爆炸性新闻。超过三百万博友们纷纷对此展开讨论。该问题是由一个国有电视台的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提出的。在每期15分钟的时间里,该节目会探讨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问题,乡村小学建设等。然而在中秋节期间,该栏目播出了一个多集的节日特辑,采用暗访的方式,倾听人们关于“幸福”这一十分宽泛的话题的心声。
记者们深入上海、西安、成都以及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决定采访不同的人群:大学生、农民工、街头小贩、街角遛弯儿的阿姨,甚至一个打着太极的老外都不幸中枪。
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广集“民意”的做法并不少见。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一年一度的春晚总能吸引最多的观众,在春晚的歌舞表演之间,常常穿插有展示基层群众的片段,并且越是草根,效果越好。“湖南的这位阿姨,谈谈您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一位身着丝缎礼服的女主持人,站在北京炫目的舞台上这样问道。“伟大!”一大群穿着蓝色棉袄棉裤的村民们簇拥在一个嘟嘟响的录音机前,像个合唱团似的喊着。“那你们觉得中国共产党怎么样?”“更伟大!”
但是关于幸福呢?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它是从何时开始斟酌这个模糊的抽象概念的呢?
如果我们去翻翻官方文件,那仅仅是在两年前,在2010年的一份党代会报告中,幸福首次以一个国家目标的形式露面,不过却是在一段GDP保增长的段落后出现的。
还有些任务需要党来完成。纽约时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调查者找不到证据表明当今中国人要比上世纪80年代更幸福,那个时候还尚未实行市场经济。理查德.A.伊斯特林,该项研究的带头人,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重大改善,期间他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
原因是举国皆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缺乏对穷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又非常薄弱,这些情况不仅削弱着党的领导人对持续掌权的信心,也在削减大众的幸福指数。
“走基层”节目在其网站顶端凸显出胡锦涛主席的话“要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否是出于这个原因?如果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在于使民族团结,重振民众对于党的信心,那么,幸福调查这种手段显得有些奇怪。首先,有超过一半的被采访者感到怀疑或者迷惑,他们显然不习惯这种征求真实想法的提问。“什么?”一位办事员厉声说道:“你要告诉我你们是哪个节目的我才能回答!”还有个中年男子粗鲁地挥手将记者赶走:“不要问我,我只是个农民工”,这句话已经像病毒一般流行起来。更有位驼背的老人莫名其妙地回答了记者他的姓,当时他正在垃圾堆里捡铝罐。在中文里,“你幸福吗”恰巧与“你姓付吗”同音。显然,这位老人觉得记者不可能问他是否幸福,于是迅速地理解成了后者。
周四晚上,在微博上,顺着“幸福”这一思路,约5万名博友参与了一个题为“你幸福吗”的调查。超过五分之三的人毫不含糊地选择“否”,并且突出表达了他们缺少经济支持。(对于不幸福的一个普遍的解释就是:“没房、没车,有什么好幸福的呢?)确实,尽管美国人长期以来都在强调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如今很多中国人似乎觉得钱财才是幸福秘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调查随之被删除。
节目中播出的这些无厘头回答也掀起了一阵抱怨:为什么这些片段不能被剪辑得更好一些?为何记者们在录音之前不解释他们的来意?有个愤愤不平的论坛会员则发起牢骚:“呵呵,怎么不来采访我呢?”
但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调查。对于上一代中国人,他们奉行实用主义,幸福或许还是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但现在,幸福正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的领导人寄望于人民能够足够幸福,以至忠于现有体制。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环境下,民众也在试图弄清楚幸福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而真正的问题是:哪天他们找到了这个答案,他们会有办法表露心声吗?
相关文章
- 《商业周刊》:外国人在中国要懂规矩
- 《纽约客》缅甸之春
- 《纽约客》傲慢与耻辱:中国、奥运会与叶诗文
- 《纽约客》:叙利亚前线
- 【纽约时报】中国游客巴黎扫货记
- 《经济学人》:美国大选概观
- 《纽约时报》:亚行看淡中国经济前景
- 永远当不了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曾爱过的地方
- 《纽约时报》:薄熙来涉嫌巨额受贿
- 《经济学人》:中日真的会为钓鱼岛开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