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

“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

刚刚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曾经这样说。

在一次演讲中,莫言还曾谈及自己早年的经历,提到在饥荒岁月时“村子里一天就饿死了18个人”。于是有人说,莫言是在抹黑历史,是在用小说猖狂进攻。

莫言还曾说,“不后悔”亲自抄写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为那里面“有合理的成分”。他对薄王时期的重庆也曾经大加赞赏,并写下了“唱红打黑声势隆,举国翘首望重庆,….. 中流砥柱君子格,丹崖如火照嘉陵”这样的句子。因而有人批评说,莫言的言与行并不一致,自身的选择与宣称的文学理念互相矛盾,是一种“平庸的恶”。

其实,要全面了解莫言和莫言现象,就不能不看到他背后体制下的文学流水线——莫言的官方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他以前也是作协体系下“作家班”受训的出身。

“作家协会”这种机构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它对于中国作家及文学创作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培养”作家的?本期1510电子周刊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解读。

学者王本朝的文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50年代以后,苏联意识形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界和作家的写作,指出中国的文学制度是借鉴了苏联制度,特别是“党对文学的绝对领导,实施严密的组织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虽然后来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段历史影响深远。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协制度实际上是国家体制的历史沿袭。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质疑,“但也为中国文学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狄马则表示了对这种源自苏联体制的担忧,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现代养士制。即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将生存和著作的权力集中于帐下,然后逼迫‘天下英雄’上套”,所以“这个队伍的大部分成员是些人格分裂症患者”。宋石男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莫言现象和背后的体制,认为莫言是在鸡蛋和石墙之间,找到了第三条出路,既没有完全委身与权势,也没有粉身碎骨,而是在沉默中用自己的才华达到了名利双收的境界。羽戈也看到了这种体制下必然的分裂,认为“分裂的莫言终究是一位中国特色的作家,这同时造就了他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局限。”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编者的话】

【言】

7-1 宋石男:莫言:沉默者的胜利

7-2羽戈:诺奖与莫言、文学与政治

【史】

7-3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

【鸣】

7-4 梁文道:金庸何苦入作协

7-5 朱又可:“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 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论】

7-6 狄马:作协制度与表达自由

7-7陈行之:中国文学的当下处境和未来前景

【洞见专栏】

缪莹: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还没拿到诺贝尔奖?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doc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doc+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pdf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pdf+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mobi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mob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epub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epub+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