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電視牌照的申請拖了又拖,坊間並未掀起太多輿論。似乎大部分市民都覺事不關己,無留意發出新牌照的先例的重要。政府不發牌,市民本年初差點和今屆奧運盛事緣慳一面。本地七百萬人口,為什麼就只能容納兩個免費電視台?市民對電視廣播(無線)和亞洲電視(亞視)的節目投訴甚多,怨氣極重,為什麼我們作為觀眾要繼續啞忍?身邊不乏朋友說很久沒看電視。他們或上網,或轉看收費電視。不過,免費電視仍然是本地主要市民接觸資訊和娛樂的廉價途徑,難道窮人就要一世挨無視亞視?吳志森評論此事時說過,「群眾醒覺好低,香港人有好大責任」!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亦質疑發牌可以最後要特首和行政會議審批,「外國開新電視台幾時要奧巴馬批准?」市民(觀眾)作為廣播業界的重要持份者(「老闆」),更應據理力爭。
繼數碼廣播關台後,政府刻意拖延批出牌照,申請者之一城市電訊主席王維基高調發出聲明考慮申請司法覆核。亞視繼去年底及本年初兩次入稟法院控告政府批出三個牌照,更在本周日強逼員工參加集會,死心不息向政府施壓。如果它今次得逞,將是本地廣播機構老闆首次強逼員工作政治表態!此風一長,傳媒作為「公器」,應有的「公信力」(雖已所剩無幾)不止打過稀巴爛,更是「負資產」! 難道我們容許此等劣質傳媒不停挑戰社會底線?既然周日亞視會直播活動(下午四時),大家不妨留意,更別忘記你們作為觀眾的權利--向通訊局投訴。
無線亦沒有怠慢。本年五月召開股東會後,執行董事兼集團總經理李寶安向記者表示擔心廣告收益被攤薄下,可能有電視台倒閉。不過2009年12月31日,城市電訊宣布申請免費電視牌照當日,無線卻是大方回應「歡迎公平競爭」,前後態度簡直天壤之別。或許,無線在過去一年多已感到新經營者步步進逼,深怕多年來的霸業遭到動搖。
原來,王維基曾率領核心編導班底在大專學院舉辦招聘日,吸引畢業生當演員及幕後製作。曾編審《On Call 36小時》的孫浩浩指舊公司無線「賣橋」局限創意,又要求編劇組遵從指定題材寫劇本,並不尊重創作,忽視幕後人才。編製《荃加福祿壽探案》的潘漫紅因為「好想變、進步,不想見到電視行業衰落,只好離開無線」。此外,過去被無線「欺壓」的綠葉演員都把新電視台視為他們的出路,皆因薪酬合理,還設「自由身」合約。不少實力派的甘草演員如余慕蓮、姜大衛、元華、劉玉翠都簽約加盟。因為有新增出路,更多藝人公開抨擊政府沒有為觀衆利益着想,蘇永康稱希望電視業生態好一些,「有競爭才有進步」。黃澤鋒則指本地免費電視台太少,形容香港其實只有一間電視台,另一間只懂播韓劇。
王早前出席公開活動提到,一台獨大的惡果是「從業員無選擇,只能根據某台的唯一方針做事」。他認為,互聯網興起的十多年,收音廣播和印刷報紙廣告收益持續增長十多個百分比,惟獨免費電視沒有(只有無視收入不斷增長,佔市場八至九成收益),就是無競爭下的後果。他斷言,若這次免費電視革命失敗,「電視行業無人再相信起革命」。日後即使再有人願意拿錢投資,「仲有無人(創意人材和藝人)跟」?也許有人以為他大言不慚。遺憾地,若今次政府推延手段得逞,日後申請者情況只有更差。
前日(11月8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出席香港國際美酒展的酒類行業會議抛下涼薄回應,個別申請者在牌照處理未完成前決定自行投資,「這是他自己的決定」,投資者可在批牌後才投資。他選擇抹去另一半真相:申請者是在廣播事務管理局(現為通訊事務管理局,簡稱通訊局)於2011年7月確定他們完全符合審批條件,建議特首和行政會議發牌後才展開投資。當然少不免重申牌照申請方面有指南,要根據多項因素包括「廣播業的整體利益」。上文提到前藝人和編審、以及快將畢業的莘莘學子,正正是廣播業持份者。他們因著政府會批出新牌照的政策,待遇和創作環境即時得到改善。希望政府口中的廣播業整體利益,不只是針對既有利益者吧。申請牌照的條件還包括財政穩健程度、管理知識、技術可行性、節目種類、節量和質素,全是客觀可量化的準則,審批的困難倒底在哪裏?
打破廣播業的霸權,有助滋養創意工業,挽救瀕死的電視業。新增頻道自然提供更多平台讓小眾發聲,營造多元文化社會。傳媒同時肩負監察政府和議會運作,反映民生實況,對民主和公民社會十分重要。愈多廣播營辦者,可以更有效防止本地媒體全面赤化,向當權者獻媚。台灣媒體被一家企業壟斷的事件,港人不可輕視。今次政府批出免費電視牌照的先例,實在非常重要!故此,我們有必要向政府施壓,向企圖阻撓發出牌照的人士和機構說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