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南亞地區中面積版圖最大的國家,人口亦是世界上第二多,截至2011年人口便達12.1億,僅次於中國。印度近年積極發展經濟,迅速掘起,和中國、巴西和俄國斯齊名為金磚四國。然而,貧富懸殊問題亦甚為嚴重,筆者於七月跟隨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到印度的加爾各答探訪,現簡說一下這個印度第四大城市的風土民情。
加爾各答給人的第一個聯想大多是德蘭修女,她曾獲得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德蘭修女於1950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了仁愛傳教會,亦簡稱為仁愛之家。當地仁愛會其中的主要工作便是把在街頭生病、陷入貧病及垂死邊緣和需要幫助的人接來仁愛之家,令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能感受到人的基本尊嚴。而仁愛會會按照他們不同的病情安置到不同的院舍,如專門收容女精神病人的 Shanti Dan、綜合各類病人的 Prem Dan 和病情最嚴重的 Kalighat,亦即垂死者之家。
是他也是你和我 我們都是平等的
筆者在是次探訪中正正被編配到垂死者之家服務,在短短五日的日子中,一切由陌生變成熟悉,由新鮮變成習慣。垂死者之家中的病人全是傷健人士,而且病情不輕,大多是長者,一些病人身上更傳來陣陣惡臭。義工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每天分兩班輪流為病人服務。如洗衣服、替病人洗澡及更衣、餵飯和洗碗等。或許,有人會認為照顧病人是厭惡的工作,但是施比受更為有福。我們有能力的時候,絕對要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加爾各答,遊客不懂得印度語不緊要,因為微笑抵得上千言萬語。尤其在院舍當中,義工大多只會英語,未能和病人溝通交流,但一個簡單的笑容足以令他們感受到那份親切和溫暖。除此之外,義工多會握著病人的手作鼓勵和安慰,粗糙的雙手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傷感的故事。筆者在首兩天的時候替一名男病人抹身更衣和餵他吃飯,第三天再到院宿時已不知其所蹤。在向修女問及有關情況時,才知道這位朋友已在昨夜離世。生命,在加爾各答多得像恆河沙石,但也感受到生命全然不受到重視。
雖然每天都有很多義工來為他們服務,但從他們眼神可見,他們依然渴望我們的努力;筆者在為他們遞上水杯的那一刻,那雙殷許和感謝的眼神令我感到無比欣慰。另外,義工來自不同各國,大多是來到這裡作生活體驗和探訪工作。筆者在院舍中認識到一位來自內地河北名叫小陽的青年,他表示自己不是富二代,但也可稱得上是小康之家。他說來到加爾各答是要見識更多,他更坦言那份助人的滿足也非金錢和物質所能滿足的。
政教合一 種姓制度根深柢固
來到印度,不得不說宗教,因為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其中四個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都源自印度。其中印度教更是整個印度社會的重心,在加爾各答街頭隨處都是印度教的痕跡。融入了印度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在印度教的教義中,人共分為四個階級,其中為婆羅門(指神職人員並包括僧侶貴族和學者)、剎帝利(軍事及行政貴族)、吠舍(普通民眾包括商人和農民)和首陀羅(指賤民並包括罪犯和奴隸)這直接影響了印度人的生活及政治模式。因為他們相信今生只要活得刻苦和卑賤多一點,來世便能轉世為貴族。
雖然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立憲明文禁止階級歧視和廢除了這「種姓制度」,但信徒一直對這個思想深信不疑,而統治者亦利用這套思想管治人民。整個印度有近九億五百萬名印度教信徒,但屬於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階級的人卻不足 5%;形成由少數人管治多數人,導致貧富懸殊亦日趨嚴重。這個「種姓制度」以姓名排列,所以不要妄想逃離本位階級,更何況這套思想多年來已根深柢固。
甘地被奉為印度聖人和英雄,不過沒來過印度也不知道,其實印度人並不愛甘地,甚至厭棄他。因為普遍民眾認為他在爭取印度獨立時,基於其本人也是貴族出身;所以並沒有爭取社會的共識,真正廢除「種姓」制度。
但有一個夢不會死 自由何時會開花
除了仁愛之家,筆者亦參觀了加爾各答當地的一間社會企業 Rong Dhonu 。這公司以出產一些由當地婦女製造的手袋,在當地作零售和批發予世界各地,香港的深水埗也可找到這間公司的貨品,而政府亦會補貼少量開資。這不單為無業的婦女帶來穩定的生計收入,更可以讓她們發揮自己所長。社企所提供的商品的價格和一般商店接近,如一個環保袋款式的袋需要近八十多港元。有很多港人常常有一個錯誤的概念,社會企業便是提供廉價的服務和商品,從而忽略了它們其實是公益性事業,只是通過企業本身來解決社會問題,如雇用傷健人士等。
負責人 Biplab Mandal 在解釋公司的運作和產品時,說到他有一個夢想。這個夢就是盼望 2020年之前,印度的階級制度會真正作出改變和革新。筆者腦海中亦不其然想到,這個夢和中國追求民主和香港追求普選一樣,或許真的遙遙無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