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傲慢的黑鐵

十年前輿論對「胡溫新政」的期待,歷歷在目。今天只將這些期待和讚美換了一些名詞,就直接套用到了「習李新政」上。

【封面故事】
不改革會從失敗走向失敗 文/丹頓

中共體制內沒有改革派,將希望寄託在新上任的領導人身上是不現實的。但是包括他們在內的所有人都應該了解,胡溫十年已經把中國帶進了十分危險的境地。

胡溫十年·政治·權貴禍國:權為黨所用讓政改休克 文/陳子明
意識形態趨向保守,強勢維穩、警察治國,胡溫執政十年間,中國政治不是停滯,而是倒退了。

胡溫十年·經濟·竭澤而漁:這場遊戲只讓權貴獲利 文/羅小鵬
胡錦濤的雙逆差政策對於創造財富的中國人民不公平,對於全球經濟秩序也是一種破壞,而中國的權貴資本,是遊戲的最大贏家。

胡溫十年·社會·道德淪陷:維穩維出假和諧 文/周克商
維穩是中共的必然邏輯。穩定壓倒一切,但往往是造成更大的不穩定。

胡溫十年·司法·黨大於法:要講政治不要講法治 文/王建勛
黨的事業至上,社會主義司法價值觀,加強黨對律師工作的領導……過去十年,中國司法正經歷着令人不安的變化。

胡溫十年·民族·矛盾激化:中共在邊疆緣何進退失據? 文/姚新勇
貧富差距加大,族群關係日益緊張,國家認同度進一步降低,族群矛盾進一步惡化。胡溫任內,中國民族問題滑入險境。

胡溫十年·台灣·金元促統:就這樣被你征服? 文/康依倫
胡溫十年橫跨台灣陳水扁和馬英九兩個年代。十年間,胡溫政府以恫嚇來反獨、以利誘來促統的戰略無疑是成功的。兩岸關係在馬英九上台後更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胡溫十年·文化·回到延安:和諧時代創造「河蟹」文化 文/吳祚來
胡溫十年,有文化封鎖與突破禁錮;有國家把文化當作面向權貴的工程,也有最豐富的民間創作。這是最壞,也是最好的十年。

【中國】
河南運動式「平墳」調查 文/余聲

朱偉僱人用了兩天時間,把全家幾個爺爺、太爺的共28個墳頭全部平掉。他還要求,幹部不帶頭就停職,教師不帶頭,就停課。

十八大練兵外宣輿論戰 文/李強、趙思樂
新聞中心提問四次的澳洲記者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控股的媒體,《歐洲時報》是中新社創辦,十八大成「大外宣」彙報演出。

【香港】
香港南亞裔居民入籍困境 文/何康橋

在香港居住的非華裔族群,即使已取得永久居民身分證,亦不等同擁有中國國籍。 其中南亞裔人在申請歸化入籍和特區護照時,較歐美白種人困難。

亞視遭批公器私用公信力破產 文/陳嘯軒
上海地產商王征兩年前入主亞視以來,以「主要投資者」的身份在公司大搞「一言堂」,電視台也迅速被「染紅」,路線不斷「左傾」,收視和廣告收益也愈來愈低。

【國際】
IQ2明星辯論賽:誰能選擇更好的領導者? 文/劉冉

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而中國的高層精英統治更能制定目光長遠的政策?IQ2的辯論賽激起中美政客、學者頭腦風暴,而觀眾有最終裁決權。

【人物】
香港喬寶寶 印度韋小寶 文/雅庭 攝影 / 鍾卓明

曾任職懲教署多年的印度裔藝人喬寶寶,在香港土生土長,也深諳華人社會的生存之道。「我在懲教署學會拍馬屁,後來在TVB見誰都說得很好,個個都握手。始終禮多人不怪,做人謙虛點好。」

【文化·專題】
五條人和他們的音樂:澎湃風景,大國無法迴避 文/邱大立

風在吹,雨在落,選舉到底是圓還是扁,你會跟我的破車一起走嗎?「五條人」唱着海豐方言,音樂愈來愈澎湃激猛。這澎湃的現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啊,你們無法迴避。

【文化·閱讀】
書架:阮慶岳——以離去者的步伐前行 文/黃崇凱

阮慶岳說,正因為天使同時存在於兩邊,不必然善良,所以里爾克要說「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文化·廣場】

編者按:攔截、築起、保衛與包圍、衝擊、突破、消弭……堤提示我們邊界的存在,我們是否能夠觸摸到人群、自我之中潛隱的堤岸,若世界與心都可以無邊廣闊?

堤 文/曉濤
要體會作為邊界的堤岸內心的孤獨,只需在黃昏的時候去堤岸上走走,和生活在岸上的人們一同在堤岸上散步。

外面是海 文/李智良 
我記起的是鄰屋安置上樓、被迫退休的漁民和他們的兒女,因為父母無法轉業,從那年頭就起跑於另一條生命軌跡,如今想來,那道「堤壩」,兩邊都沒有路。

大河盡頭 文/房慧真 
有些地方,明明以為是邊界,是盡頭了。然而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堤防的外邊,還有堤防。河流的外邊,還有沙洲。島嶼的外邊,還有浮島。城市的外邊,還有人居。

【文化·現場】
獨立電影,作為救贖之路 文/曾金燕 

鏡頭是無權者的權力。本月的「華語紀錄片電影節」與「香港亞洲電影節」中,幾部來自內地的獨立紀錄片/電影裏,異議者、政治迫害、反抗……都不約而同成為影片中的關鍵詞。

【文化·詩歌】
但我仍將獨自生長 詩/浪子

「行走裏的生長」——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千千萬萬人的縮影,時代的縮影。歸於詩,一個異鄉人個我的「行走」、個我的「成長」,是靜默的、醒覺的。寫出一個獨立的——謙卑而又岸然——「小我」,為「小我」吟詠,為「小我」正名,詩意地摒棄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大我」之虛妄。(主持/孟浪)

【專欄】
天下為私還是為公? 文/夏明

當阿Q和王胡不明善惡美醜時,他們會以羡慕的眼光看待對方的蝨子,並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了更多的蝨子為榮耀。這可能是中國學習新加坡的最大副作用。

走出威權的黨八股 文/徐賁
習近平的講話確實少了八股的套話,但對於人們普遍期待的政改又說了什麼呢?「讓大家久等了」不過是一句普通的客氣話,媒體人本不該小題大做,把事情弄得像受到了無限恩惠似的。

莫言的體制內生存術 文/林培瑞(Perry Link)
在和專制政府的關係裏,劉曉波和莫言選擇了不同的立場。要求莫言做另一個劉曉波是錯的,但消弭他們的差異,則是錯上加錯。

希拉里之後的奧巴馬 文/安替
今高票連任,奧巴馬完全做回了自己,不再需要妥協。他需要的是國內國際兩個戰場全面實施自己的理想,因此自己信任的國務卿變得極為重要。

被逼眾生相:好人 文/陳希我
中國的事,不能求好,只能求「底線」。如果「底線」仍然被打破,那麼就再尋求「底底線」,甚至於「底底底底……線」。

台灣的國家意識與國際觀 文/宫鈴
長久以來的去「中」,去的不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而是中華民國。

被逼眾生相:冤魂 文/陳希我
專制制度的罪惡不僅在於縱容了暴君,還在於培養了暴民。

懲惡揚善烏托邦/ 文/寧二
作為阿拉伯人,他在美國感到屈辱,而他的伊斯蘭標準又告訴他美國道德淪喪,在性的方面,美國人像原始人一般不知羞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