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细节是魔鬼,细节真是魔鬼呀。《蛙》的其它明显败笔、病语句或不佳叙事举例:

  一.东北乡村应否如此魔幻?

  1.“一九六二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第一部 十二 052页.

  1)“高密东北乡”在《蛙》中属信笔拈来–此处是第三次出现,此前已两处提到,“已经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和“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里,”。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独创且拥有专利,类似获1949年文学诺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笔下的美国约克纳帕塔法镇–在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福克纳创造了一块专属他的文学秘境,也类似获1999年文学诺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德国与波兰的争端地–波罗的海沿岸的但泽地区,格拉斯划出了一块文学飞地,写成《但泽三部曲》。“邮票大”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亦幻亦真的但泽,以及虚实不定的高密东北乡,这类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地名被文学评论家们冠名文学地理区域。

  《蛙》限定的真实时代并无某乡,只有某公社。中国大陆农村于1980年初开始试行公社改乡,1983年正式撤销公社,原有公社建制陆续改乡。1962年底的公社怎能称乡?

  还有,高密东北乡在作品中是重要地名,此前在莫言的其它作品里被使用,但《蛙》与出现东北乡的其它作品无联系,并非几部曲中的一部。按基本行文要求,作品中首次出现的人或事物应给出交待,突然出现在句中却始终无铺垫交待,是行文缺陷。

  2)土地会否抽疯?

  (1)地瓜育秧需要选用优质薯块,平均每亩需用种薯15公斤左右。3万亩地瓜需优质种薯约5万公斤。如果此前的高密东北乡土地跟人连续闹了三年别扭,纵使农民再勤劳,仍然几乎颗粒无收,孩子们为生存而吃煤,哪来大量优质薯块供来年育秧栽种?

  (2)其次,此前的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和饿殍遍地的人类历史惨剧,在此被一年的地瓜大丰收一笔带过,即使如此,仍有明显的大跃进浮夸风–此前几乎颗粒无收的吝啬土地,怎会突然恢复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莫非土地本性不正常,患有抑郁狂燥症?山东农村的新鲜地瓜亩产量在1950年代中期的少量试验田的个别年岁亩产有超万斤记录,现在也难普遍达到,当年普遍亩产超万斤令人难以置信,否则就是那跟人闹了三年别扭、颗粒不吐的土地本性不正常。

  3)东北乡村庄准确数量?

  即使魔幻手法,文学地理区域的东北乡也非广袤千里,它被严格限制在山东高密东北部。《蛙》中的东北乡有多少村庄?《蛙》提到至少7处,其中3处一致限定为“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但另外4处的数量随上下文内容需求随意变化,例如:

  (1)“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里,……”–第一部 四 023-024页

  (2)“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第一部 十 046页

  (3)“仅我们公社,五十二个村庄……”–第一部 十二 052页

  (4)“那天,全公社四十八个村子……”–第一部 十五 068页

  (5)“全公社五十多个村庄,……”–第二部 五 107页

  (6)“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第五部第四幕 314页

  (7)“这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子,五万多人口,”第五部第六幕 332页

  4)越说越容易露馅

  如按上述(6)(7)数字,用5万多人口除5千多户人家,家家都是10口的祖孙三代大家庭。由村庄数量不断变化结合山东农村实际,甚至可以大致推算出东北乡的文学地理区域面积、三万亩地瓜的虚假不实和上万名地瓜小孩的奇高出生率,都能证明作者试图以具体数字限定东北乡时貌似严谨、实则随心所欲。

  二.橡胶手套何来?

  “姑姑站在炕前,戴上橡胶手套,”–第一部 三 018页

  作者无疑又在胡诌八扯。抑或《蛙》写得太快,写作过程中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做个简单研究便一清二楚。世界首位戴橡胶手套的医生是美国人霍尔斯特德,时间是1890年,由美国固特异公司制作,最初主要目的为保护皮肤过敏的的护士,供其消毒手术器皿时戴用,此后越来越多护士医生使用。橡胶手套厚重,可反复使用,但每次用前须严格消毒。现代医用轻薄乳胶手套直到1964年才出现,由美国隔绝性卫生防护用品生产商安思尔公司研制。中国最早试制成功乳胶手套的厂家是上海乳胶厂,时间是1966年12月,型号为661型,并非医用。(1)

  近乎透明的现代一次性医用极薄乳胶手套,在中国大陆的生产和普及时间暂难查实,但不应早于1967年。因此,首先姑姑不可能提前14年,于1953年便开始使用橡胶手套;其次,即使可能,那也是中国大陆从美国等地进口的。可那是个典型的闭关锁国时代。还有,用厚重橡胶手套碰触产妇阴部和接生稚嫩新生儿,不仅容易造成母婴伤害,还难以顺利操作,何况姑姑是个不满16岁的女孩子,首次替人接生!如若不信,白求恩为何给头部受伤者动手术时不带橡胶手套?“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3)正因当时的橡胶手套厚硬,不但难摸到弹片,也容易损伤脑组织,所以赤手操作的白求恩最终死于败血症–他此前划伤发炎的手指伤口在这次手术中因感染伤员伤口里的细菌,造成败血症,当时无药可救。

  三.陈额一家残酷叙事显示什么?

  “陈额……解放前家有良田百亩,开着烧酒作坊,在哈尔滨还有买卖。……解放前陈额跑了,解放后,大概是1951年,袁脸带着两个民兵,去东北把他押了回来。他逃亡时是单身一个,把大婆和女儿们撇在家里,回来时却带着一个女人。”–第一部 二 010页

  陈额一家六口是作品中的部分重要人物,其中陈额为第一出场者。这个地主兼资本家为何从高密逃亡到东北?欠钱债?欠血债?否则袁脸为何带人千里迢迢赴东北抓他回来,还捎带一个他在哈尔滨娶的俄罗斯女人艾莲?莫非村里偏缺这两个中外劳力?为何陈额被抓回后未受任何惩罚?反而继续享受齐人之福,与艾莲回东北乡两年后便生下混血儿陈鼻?这个坑始终没填上。

  除叙事不全,陈额形象猥琐;艾莲分娩时被骑在身上的田桂花卖力挤压时发出杀猪般嚎叫;这对夫妻在文革中“饱受了皮肉之苦后又赔上了性命。”两人所生混血儿陈鼻出生无呼吸,被姑姑拍后背前胸后才发出“猫叫般的哭声。”陈鼻鼻子奇大,面容怪异,还是一只手被断四根后又接活三根的残疾人,最终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行为买单,沦为乞丐,其违规怀孕的侏儒妻子王胆死于非命,陈鼻和王胆的两个女儿陈耳和陈眉,“曾经是我们高密东北乡最美丽的姐妹花”,结局却“在那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一个被烧成焦炭,一个被烧毁面容。妹妹之所以死里逃生是姐姐用身体掩护了她。”

  姐姐用身体掩护妹妹体现的是最悲壮的骨肉相爱之情,破绽是姐妹花同处火场,姐姐烧成焦炭,身下的妹妹只烧毁面容,这不仅完全是凭空想像,一点也不魔幻同,而且是无知的想像–火场温度至少数百摄氏度,烧成焦炭的姐姐不会传热给身下的妹妹?公共场所火灾死亡统计显示,75%的遇难者不是被火直接烧死,而是被浓烟活活炝死。姐姐被烧成焦炭,妹妹是否不被烧死也被炝死?作者笔下让妹妹陈眉活着仅是为蝌蚪代孕。

  这是《蛙》中对这一家三代六口的残酷叙事。这一家六人本是不正常时代的最不幸者,他们的人生不但丝毫无错,而且应为读者寄予巨大同情,为他们的悲惨遭遇哭泣愤怒。《蛙》中这六人的形象看去始终那么丑陋,这一家人命中注定受尽凌辱和承载人生最大不幸–他们真那么令人憎恨?那么罪有应得?毫无疑问,他们是作者笔下的坏人,至少是坏爷爷,可能是用钱买来的洋女人,杂种子孙,没有他们的丑陋,无以衬托姑姑的高大全形象。作者声称要写社会和人性阴暗面,要写底层不幸,要把坏人当好人写,把好人当坏人写。然而作者在《蛙》中并未把坏人往好里写,反而百上加斤,把这些坏人写得更坏。

  那个时代被视为最坏的坏人–当年的地富反坏右–中国社会历史最善良最勤奋最有思想最能艰苦奋斗的社会群体–总数至少以千万计。黑五类本人或家庭成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因种种“反动”行为、甚至仅因思想言论不合时宜便被押赴刑场、被监禁至死、被迫自杀、出逃、被驱逐、被剥夺财产和一切权力、被污辱与被伤害一生。他们就是你我众多读者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三亲六友、邻居乡里啊。时至今日,黑五类数代后人–当年饱受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肆意暴政、社会底层群体对社会更底层群体无情给予身心伤害的巨大社会群体–他们的心底仍在流血,灵魂伤痕远未痊愈。

  为何作者以梅山七怪手法恶意描写陈额一家?为何如此丑画最善良最懦弱最易受欺凌者?为何置之死地而后快?诛其身还要诛其心?甚至最终把被烈火烧得面目全非的陈眉身体和遗传基因都充分利用,让她代孕,为蝌蚪这种知识分子的优秀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种创作手法并未脱离当年众多极左文学作品的脸谱化、概念化手法,那些垃圾作品充满蔑视反人类反人性叙事,多数坏人都被尽情丑画,都被处理得结局悲惨。作者对陈额一家六人的残酷叙事是《蛙》的最大败笔之一,显示作者缺少对社会最底层的陈额一家的同情心,如此休说对人类的同情心。中国社会底层极少坏人,多的是值得叹息怜悯的无数蚂蚁般只求卑微生存者。比极少数社会底层坏人更坏的是当今社会高层的众多贪官污吏和利益集团大亨,比任何坏人更坏的是–?留个填空题。

  四.其它明显行文败笔:

  1.“秦河就是那个留着大分头、穿着蓝华达呢学生制服、口袋里插着一支博士牌钢笔、一支新华牌双色圆珠笔、模样仿佛”五四“时期大学生的乞讨者。”–第一部 十五 066页

  这句话可简化为“A是B”的主谓句,但主谓之间塞进太多太复杂的各类词语,小学生作文也不允许出现身子如此奇长的怪句式吧?

  2.“高密东北乡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堆着地瓜,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拉起了铁丝,铁丝上挂满了切成片的地瓜。”–切成丁的鸡?鸡丁。切成丝的土豆?土豆丝。切成片的地瓜?什么东东?地瓜干嘛!还有,新鲜地瓜切片后既湿且硬,通常用一段细铁线穿眼后组成一串?斓角缴匣蛭蓍芟拢??疚薹ü以谔?可稀?/p>

  联想到网上风行一时的“莫言体”,诸如“他手里拿着一双吃饭用的筷子”“那是一只写字用的钢笔”“现在我才知道,他长了一双看东西的眼睛”我晕。筷子主要功能就是吃饭,眼睛主要功能就是看东西,钢笔不用于写字也行,可以做成007的杀人利器。

  3.年月日用法变幻无常。

  首先有国家标准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年月日用阿拉伯数字。”其次,文学作品的作者可以闹特殊,由着个性写,但责任编辑不可。《蛙》中的年月日时而写为“一九六二”,时而是“1960”,此类交叉使用日期的例句比比皆是,

  4.“堂吉诃德”叙事三次后改用“唐吉诃德”

  这类专有名词的变幻不定,与上一条相同,既显示作者不在意这类细节,缺少职业操守,也显示责编未尽职责。

  5.“我爷爷……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尸体就是他们从山上抬到山下的。”–涉及真人实事时应与史相符,这里则谬误:张灵甫尸体是躺在一块门板上被解放军战士从山上抬下来。我爷爷不是解放军战士,是支前民工。

  6.“十八岁的时候,我去挑水,……她的桶掉到井里,……我跪在井台上,帮她捞桶。……一下子就把她的桶捞上来了。她赞叹道:……你真是个捞桶专家!–第二部 一,081页

  那是1971年,正值文革中狠批白专道路时,官方用于批判的词语,农村普通青年更不可能用这种词语说话,即使王仁美当时是代课体育教师,要真心感谢蝌蚪恐怕也不会以这种词语吧?当然还有王仁的其它够胆狠话,恕不多提。

  7.”狗年正月初一,是我女儿出生第九日,……这要感谢华主席。“–第二部 四 095页

  这天是1982年1月25日,此时华国锋已退下半年多。莫非这也能魔幻?白求恩、张灵甫和华国锋等现代历史真实人物要么不引用,引用则如实。

  8.”取环时袁腮戴着口罩、墨镜、橡胶手套,“–第二部 六 116页

  即使袁腮非法行医,想遮人耳目,为何要戴墨镜操作?能看清楚吗?难道他不想顺利完成手术?再退一步,即使母亲有意骗蝌蚪,纵使她再无知识,总该担心袁腮在室内戴墨镜做手术可能会看不清吧?

  9.”您肯定知道,从一九七?年王肝写给小狮子第一封情书,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二年。十二年里,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封信,“–第三部 四 160页

  蝌蚪从部队突然返家处理妻子王仁美超生事宜,”我的突然出现,让家里人吃了一惊。两岁的女儿躲在奶奶背后,畏惧地看着我。“–第二部 六 115页。蝌蚪女儿出生于1982年1月17日,9天后的狗年大初初一为其按风俗大办家宴。作者费了不少笔墨叙述这一场景。此后至今已然两年,此时叙事时间至少应是1984年1月底。王仁美死后一个月母亲接着去世,蝌蚪从部队转业回家,随后姑姑为其做媒娶小狮子,此时时间最早也是1984年春季,而1970年到现在的整整十二年,应是1982年,所以这一时间叙事又不对。

  10.”姑姑说:我徒弟小狮子啊!母亲说:那个??有30多岁了吧?姑姑说:正30。母亲说:小跑才26啊。“–第二部 一 082页”但我知道,她生孩子的梦想已无法实现。她一九五?年生人,是年已五十五岁,“–第四部 一 199页

  小跑生于1953年,按第二部叙事,小狮子应是1949年生人。另外,把一九五零年写成一九五?年,如前所述,责编失查的类似低级错误不少。

  11.重复但意义不大的句子比比皆是,除前面举例的”姑姑一进门就可看到炕上的情景。姑姑看到了炕上的情景就感到怒不可遏,“还有,”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地瓜是好东西,地瓜真是好东西。“”我们吃饱了,我们终于吃饱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