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谌洪果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读书会,力图推动校园里“积极健康的学术思想交流活动”,“促进社会的爱读书、爱思考的精神风气”。刚刚做了两期活动,正在积极筹备第三次之时,却意外接到西北政法校方的严辞通知:“1、读书会绝不能搞,所有教室、会议室、资料室都不许使用;2、通知相关老师不能参与;3、要求所有学生不得参加读书活动。”

很难想象“学生不得参加读书活动”这样的要求出自一所大学的管理者。当然,西北政法大学校园里所发生的这一幕,其实并不陌生——此前,各地高校对学者讲座、专题研讨会、观影活动等说不的情形已经时有发生。

抗战时,北平学子面对步步紧逼的侵略者,曾经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今天的和平年代,这位西北政法副教授竟也只能在过道里站立着组织了他的第三次读书会。面对这样的情景,谌洪果老师深感痛惜:“为大学精神之沦丧而痛心,为社会缺乏理性宽容精神的暴戾风气而忧虑。……更愤怒于强权对于对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独立思考的蛮横压制。”

本期1510周刊从谌洪果老师和他的读书会切入,聚焦当代知识分子在大学这种公共空间中的角色与担当。开篇收录了谌洪果在读书会被封杀之后连续发出的两篇文章,它们除了详细介绍整个事件的前后经过,更着重表明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作为一名以学术立业的知识分子,作者强调“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趋势,如果不在面对‘愚陋不堪’的现实中提炼出具有学术意义的问题,那做出来的学术一定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

陈向阳则在指出“精神思想独立、学术独立和体制独立孕育了现代大学的独立气质”的同时,也看到中国大学中“长期的文化专制、思想高压以及学术研究的泛政治化,致使大学的包容气质和自由气质愈益消退,狭隘专横气质却愈益繁盛”。作家杨照从一个台湾人的角度,回顾了当年在台湾的学校里所感受到的来自远方的“北大精神”,即自由、开放与包容,呼吁大学应该“培养青年学子不一样的视野,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黄慕春的文章深入解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提出“所谓坚守,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极为困窘到陷入绝望之境时,也要永葆自己内心深处一种源于精神的圣洁!” 在最后,本期周刊选用了崔卫平、金雁、贺卫方、郭于华和周有光先生等人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角色与担当的访谈,对身体力行坚守学术独立底线的人们,表达我们理应的敬意和支持。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 录

【编者的话】

【陈】

谌洪果:关于读书会风波致我的学生

谌洪果:大学读书会被禁事件中的学术与政治

【治】

 陈向阳:大学的气质 

杨照:大学应该比社会更加自由开放 

【节】

黄慕春:知识分子的坚守 

崔卫平、金雁、贺卫方、郭于华: 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担当

【守】

周有光、马国川:知识分子要坚守科学与民主 

【FMN新闻】

【洞见专栏】

宿亮:大学是个什么玩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