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10:55:17

  2012年12月11日,这个夜晚,莫言终于身穿燕尾服在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象徵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证书以及奖金支票。从现场照片上看,媒体和民众曾经担心过的“不伦不类”状况并没有发生,那身黑色燕尾礼服搭配白色领结,再配上莫言异常中国味道的面孔和身躯,一切均可称得上“完美”。
   事实上,从着装角度,无论此前的西装还是发表演说,宣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时身着的新式中山装,不管哪种场合,莫言都表现得从容而得体。这个来自乡村的“农民之子”,看似毫不费力就跨越了种种沟堑: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中世纪,乡村到城市,山东高密东北乡与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共产国家作协副主席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一次次跨越身份的界限以后,莫言继续着属于自己的完美之旅,向着属于作家的“成功”滑行。是的,从这个时刻及以后,作家莫言不朽了。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及他用作品构建起来疯狂粗鄙流淌着迷幻之乐的那个与中国现实一一对应的世界——如果读过他自己推销的那本生死疲劳,就不难看出莫言是多么努力地想做到“一一对应”,他所做的这一切和书写下的一起,从此不朽。
   在经历了种种的情绪之后,中国传媒与知识界无论持何种立场,终于在内心里面接受了这样的事实,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属于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而且,这个结果并非是我们所惯习的种种阴谋论逻辑之结果,因为即便真存在那盘很大很大的棋,这个棋子恐怕确在棋盘之外。如果承认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地方,吊灯里并没有巨蟒。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是什么让莫言成为最后的成功者,究竟是什么让莫言“不朽”?
   实际上,答案一开始就很清楚,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神奇”让莫言的文学变得足够神奇,这个国家在一百年多年来,特别是六十多年来的经历能够让莫言不走出山东高密东北乡就可以“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而他的天赋能力则是,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坦率说,在我看来,与那些批评,那些同行相比,与那些在尚在监狱中因此被莫言认为“情况很复杂”的作家相比,莫言更能代表这个真实的中国态。作为作家,他的外表木讷和内心的狡黠,他的生存智慧和活着并更好活着的人生哲学,以及在夹缝中寻找道德与危险的平衡点,刻意保持着含混与混乱的价值观,一切紧要关头保持沉默,在是非面前的本能性的机灵与戏谑,实在是这个国度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与我们而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而被哈维尔和他的追随者所推崇的live in truth,在这个地方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在这个地方,无论是权力还是权力下的人民都已经相信,只要时间够长,世界将永远是灰色的。
   另一方面,在属于莫言的文学王国里面,饥饿,无论是食物还是性或者人之品行的匮乏,不都是对中国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吗?而且,莫言以自己讲故事的天赋最终找到了最好的文学表达方式,用魔幻的方式回应或者回应这个时代的神奇,构造出一个与中国现实对照的仿像社会。实际上,如同少年pi讲述的两个故事,很难说哪个一世界是真的,哪一个世界是虚拟的,现在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被认为是“魔幻”的文学,常常并不如所戏仿的世界更加神奇。
   当莫言用略带山东口音,但已经足够标准得的普通话发表演说的事情,他的“跨越滑行”能力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是的,讲故事的传统属于中国,但是,讲故事的莫言并非“传统”的天才继承者,因为那个传统已经不复存在,莫言和蒲松龄之前被生硬的设下鸿沟,而这次,他并不能如此轻易跨越。
   在知识分子批评声音面前,莫言呈现出了他的民间一面,民间立场可谓是他的讲演中最重要的环节,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经过了一贯强调民间立场的陈思和先生润中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莫言的中国民间,或者用瓦斯特伯格致辞中所言的“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是一个在一个世纪里面,特别是近几十被压榨,被肢解,被欺凌,被折腾,被革命,被改革的民间,是一个士绅阶层被消灭,礼崩乐坏的民间,是种种压迫之后只能笃信“活着”的民间,是一遍遍被洗脑之后,只能凭借着常识直觉进行价值判断,在尽自己所能将黑色冲淡成灰色的民间。这个民间就是现实中的中国,当然,也肯定不是“应该如此”的中国。
   对于批评声音,能感受到莫言的理直气壮,是的,所有的对他表示异议知识分子关注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文学王国里找到对应。他用文学这一“高级”手段书写了包括政治在内的世界,没有答案,也看不到希望,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指责他回避政治。
   更重要的是,只有中国还在神奇,莫言的写作和戏彷就会不但绵延开去,那个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之国就这样一点点建构下去,直至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王国。可以说,是中国的神奇让莫言拥有了完美的文学之旅,而这趟旅行,并不会因为诺贝尔奖而终止。
   感谢国家吧 莫言,虽然你说,文学是个人之事。
   

上一篇: 被撕咬的张兰 下一篇: 永远合体的莫言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