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鉴定学

 

2012122612:17  南都周刊

  记者_沈玎

  国际突发新闻

  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验证渠道主要是几大国际知名媒体,比如CNNBBC等。一旦有爆炸性的新闻,比如“日本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之类,假如在CNNBBC的网站首页上没有,基本上可以判定100%为假。

  当然,更专业做法是监测四大通讯社的稿库。有一个网站可以利用:http://www.newsnow.co.uk

  你还可以安心等各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消息。从消息在微博上爆出起计时,如果半小时之内门户网站还没有相关消息,也基本可以判定为假消息。

  奇闻异事

  这类消息的判定比国际突发新闻略难,因为一般的官方通讯社很少发布这类带有哗众取宠性质的消息,所以需要加入更多的技术手段。

  如果是纯文字消息,一般可以直接选最离奇部分,放到Google英文里面进行搜索,如果搜索结果为零,那基本可以确认为100%的假。如果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些都市报或者晚报啥的,可信度可以提高到50%左右,如果结果里面还有来自新华社、中新社的消息,那么可以提升到70%。如果有美联社、路透社的消息,那真实性上基本就没啥问题了。

  如果是带有图片的消息,就把图片保存下来或者取得网络地址,然后用Google的图片相似功能搜索,之后看看这些图片所在的网页上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对比一下原始的消息,也能够排除掉很大的一批虚假消息了。

  科学信息

  对于这种消息,只能更多的依赖微博上的一批科普性帐号去做判定。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从日本大地震的“谣盐”开始,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就一直活跃在科学辟谣的第一线。

  不过,谣言粉碎机也不可能破解所有你遇到的谣言。

  社会新闻

  对于可以公开出来的消息,各家门户网站的信息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的。在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下,各家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从规范上来讲,只能采用规范稿源,也就是有资质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内容,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确认其真实性的。

  而对于不能公开报道的消息,只应该相信当事人以及可信媒体人的消息。作为微博重大事件运营之本,新浪和腾讯都是高度关注当事人的,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认证。而微博上也有一批可信媒体人。

  个人言论类

  一般而言,一个被广泛传是某某名人或者某某当事人的账号,如果在半天之内还没有被加上V,基本上就可以确认是假的。别相信什么白岩松说了个什么话账号被封了,CCAV容得下,网络怎么会容不下?

  还有一些喜欢冒充事件当事人的账号,面对这种账号,可以多翻几页所发微博,如果此前所发的微博全都是些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八成就是段子类用户冒充的。

  保持怀疑

  首先你应该对你所读、所见,以及任何从网络所了解到的一切都抱有适当程度的怀疑心态。即使“有图有真相”,也要保持警觉,因为在这个时代,造假实在不是一件难事。

  要记住,再怎么顺理成章的事,它的真实性也未必就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如果消息来自于《南都周刊》这样的靠谱杂志,可信的概率会提高,但如果某个段子来自一家不知名网站,你可能就需要三思。

  别点“发送”

  大致推断出那些有问题的消息的真实性后,如果消息是可疑的,就别发送它。让其自生自灭,不必以讹传讹。

  授人以渔

  虽然你面对谣言没有中招,但你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比起责骂,幸灾乐祸,或其他让他们更为难堪的方式,体谅他们会更好一些。教他们几招简单的防骗技巧,并鼓励健康适度的怀疑习惯。

  “科学常常是无力的,谬误通常比真相更甜美诱人。如果我们只是在网络上追赶谣言的步伐,那么我相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团队一起来挥舞粉碎大锤,力量也是不足的。”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说过:“我们的敌人并非谣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是不加反思的生活态度。这必定是一项水滴石穿的工作,一点一点清除谣言滋生、繁殖的土壤。”

  (部分内容借鉴于新浪微博前内容运营主管李凯的文章)


  辟谣者的尴尬

  记者_沈玎 特约记者_王星 实习记者_刘梦 吴文静 
北京、上海报道


  去年今日,“世界末日”倒数一周年,果壳网就已经在“拯救”地球了。

  对“尼比鲁行星撞击”、“玛雅日历”、“两级倒转”、“九星连珠”、“太阳风暴”等各种灾难进行辟谣,这仅仅是果壳网与辟谣有关的浩瀚文章中的几篇。

  而一个被命名为“谣言粉碎机”、具有好莱坞古典英雄主义气质的小栏目,在诞生的两年间,粉碎了大大小小近400个谣言。

  在其背后,是一支2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大多是理科生,有较高的学历,专业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数学等领域。

  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成功地在“科学松鼠会”的公益NGO与“果壳传媒”的商业机构之间,嫁接起了一座桥梁。而“谣言粉碎机”是果壳网上最著名的一个主题站。

  细数现在大大小小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辟谣栏目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标配。人们喜欢看辟谣,喜欢看一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和事件被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所攻破。这个过程,就像一部精炼的推理剧。

  当然,有眼球经济,就有生意。无论是打着公益的旗号,还是规避政治风险的需要,抑或单纯是为了商业的利益。谣言和辟谣,就像电脑病毒和杀毒软件一样,他们制造多余的麻烦,并因为解决多余的麻烦,而产生额外的价值。

  辟谣公司

  一年前,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危机的时候,中国人也为之疯狂了,他们开始买盐。因为在网上,有谣言说:“碘可以防辐射,而日本核电厂泄露之后,海水有污染,盐也不行了。”

  事实上,减轻辐射所需的碘剂量,是24小时内一次性服用130毫克碘化钾,相当于99.4毫克碘元素。而加碘盐的含碘量最大值仅为每千克含30毫克碘,也就是说,要一次性服用3.3千克的盐。

  所以,靠吃碘来防辐射,压根是不可能的。“比吃碘盐更不靠谱的说法是吃海带,”每千克鲜海带含碘最高是2.4毫克,所以你必须一次吃下41千克的海带,“这……这要是不撑死,也得吃得累死。”果壳网的编辑飘飘调侃道。

  关于“谣盐”的辟谣,是果壳网的一次经典案例。“我们破解一个谣言,短则需要一两天,长则需要一周。”姬十三说,“这当中,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数据资料的搜集上。”

  果壳网整个公司分为技术部、设计部、编辑部、运营部、市场部等部门,共有六七十号人,绝大部分是“80后”,其中也不乏“90后”面孔。在果壳网总共20余名编辑中,飘飘和小耿专门负责“谣言粉碎机”主题站。

  飘飘是“谣言粉碎机”的第二位女编辑,被网友称为第二代“谣言粉碎娘”,她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专业出身,负责主题站的文章发布。而负责小组管理的小耿,则是神经生物学硕士。

  小耿总结说:“国外的谣言常常充满想象,更具趣味性。例如‘美国登月是政府骗局’、‘下水道内藏着变异巨鼠’等等。而与之相比,国内多数谣言的特点则是密切联系百姓的日常生活,宣扬可能并不存在的威胁。比如‘膨大增甜剂让西瓜爆炸’、‘自来水中有避孕药’……”

  “我们在网上发现具有代表性的疑似谣言后,会在编辑部内部邮件系统中一起讨论,挑出其中可操作的选题。”小耿向记者介绍:“根据我们编辑不同的专业背景,在各自领域中会大致知道哪些消息是怎么回事。”

  如果遇上不熟的领域,小耿和飘飘则会求助于果壳网众多的特约作者。与一般网站和杂志社约稿不同的是,在拿到稿件后,除了自身修改之外,也会请相同专业领域的另一个专家来审,“直到这个观点处于一个公认的状态,我们才会发出去。”

  通常,“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一周发三至四篇文章,果壳网社区里还设有“谣言粉碎机”的同名小组,很多网友都会在这里发帖,对热门的“疑似科学谣言”展开讨论。

  “其中一些帖子会成为主题站文章的选题,有能力的网友会被发展成为谣言粉碎机未来的作者。”小耿告诉记者。

  经常有人把果壳网形容为“科技版的豆瓣”,在姬十三的构想中,果壳未来会是一个以科技兴趣为核心的社会化媒体。

  这家年轻的公司位于北京郎园Vintage创意园区,园区的布局和风格都类似于798,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整个公司是一个大通铺,占据了楼的一整层,楼顶没有装潢,电线和管道都被刷成纯白,绕梁而上,一排排白色吊灯悬挂在半空。

  公司中间一小块圆形区域,随意堆着五颜六色的懒人沙发,这就是果壳网的会议室。一个1:1大的人体骨骼模型十分显眼地立在柱子旁边,牙齿里叼着一张员工塞进去的“寻物启事”。

  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喜欢这里的年轻化、随意化的工作氛围。“每天从上午十点上到下午六点,正好可以睡一个小小的懒觉,错过北京恐怖的早高峰。大家还在公司养了一只流浪猫,每天它会在办公室散步。”

  粉碎谣言也并不都是严谨而枯燥的,小耿打了个比方:“辟谣的工作并不像那种‘勇者斗恶龙’式的、有一个固定的魔王作为敌人的游戏,而是更像‘俄罗斯方块’,要将不断出现的各种谣言消除掉,不要让它们占满整个互联网的窗口。”

  在谣言粉碎机等栏目的推动下,目前果壳网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60万,匿名的用户数更多,在新浪微博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

  早在20107月,挚信资本就找到了姬十三,并给予了他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11年的春天挚信资本又投了A300万美元,现在果壳网的B轮融资也正在进行中。

  而谣言粉碎机的一些经典的辟谣案例,也已经结集出版,书名就叫《谣言粉碎机》,作者署名是“果壳”。姬十三让辟谣这门生意,又增加了新的盈利点。

  复杂而危险的痼疾

  像微博这样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辟谣可不像果壳网这类专业网站那么轻松和充满乐趣,对于很多网站来说,谣言更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痼疾。如果没能及时辟谣,甚至会有关张歇业的风险,而辟谣也需要讲究更多的群体心理艺术。

  早在201011月,新浪就成立了一个7人的辟谣小组。小组成员中,有的外语能力好,有的擅长网络搜索。“只有掌握了100%的可靠证据,我们才能辟谣。”新浪微博辟谣小组前组长谭超说。

  在微博上,辟谣小组会在原微博上注明“此消息不实”,并贴上具体辟谣的网址,而不删除原微博。“因为我们此前调查发现,单纯的删除并不能给用户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在原帖上注明不实,效果反而更好。”

  今年811日,在微博上随即出现了一则谣言,称:“周克华没死,死者是一个警察”。负责腾讯微博内容运营中心的徐春柳,注意到这名警察在腾讯上是有微博的,于是徐春柳就把他的微博做了特意的推广,让警察自己在微博上辟谣。

  “警察辟谣的效果,比官方发布消息其实要更好。”徐春柳说。和腾讯一样,新浪也很少用官方账号辟谣,更多是采用微博的自净功能。而很多政府部门的官方辟谣,效果甚至更差,网友似乎天然不愿意接受事件的急转直下。

  有这么一项心理实验,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
发现,在很多时候,当大脑接受了一个信息后,便会本能地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

  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就像一把逆火的枪,没能射出子弹,打中谣言,却让真实的信息在众目睽睽下,变得像忘记穿衣服一样愚蠢。

  “谣言本身就是双向的,”徐春柳说:“影响力小的谣言,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小,影响力大的谣言,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当谣言影响力够大的时候,当事人自己就会有辟谣的欲望。比如抢盐那阵子,盐业公司的人也会及时发布信息。”

  这也是腾讯发现和选择谣言的标准,传播得越广、越快的言论,自然就会出现在编辑的面前。目前腾讯微博内容运营团队有十多个人,他们对于一些隔三差五就会传出来的谣言,会加上一个“消息未经证实”的标签,这种强度的辟谣,对于很多谣言来说,已经足够了。

  前阵子,有个“庐江6P门”的谣言。有网友说,照片里的人长得像庐江县的县长,然后就有更多的网民说他是搞淫乱活动,并说其中另一个是副县长。

  这条谣言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都传播得非常快,“大家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排除有一些官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确实是这样。”徐春柳说,“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就忘记了一些政治常识,比如一个县里,县长和副县长两人通常是互相制衡的,怎么可能去做这样奇怪的事?”

  但是让徐春柳感到为难的是,辟谣过程必然要伤害到真正照片中的当事人。“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当事人,他们也有开腾讯微博,但他们的身份是普通老百姓,与官场腐败之类的事没有任何关联。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大张旗鼓地辟谣,只能说‘这不是庐江县的官员’。”

  与果壳网的学术研究不同的是,新浪和腾讯在辟谣上面,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花力气去寻找当事人。“一次成功、彻底的辟谣,需要多方走访,实地调查,其艰辛程度不下于写一篇论文。”谭超表示,每一个运营人员,一天处理大概七八条的辟谣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告诉记者,辟谣是个极端严肃认真的工作,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当时新浪微博官方辟谣账号@微博辟谣 的每一条都要经他亲自审才能发。然而,“极端严肃认真”、“一次都没辟错过”的@微博辟谣
也停了。它的最后一条微博还停留在20125月。此后,微博辟谣架构发生调整,不再由专门的辟谣团队来核实查证发布,而转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制度,以类似陪审团的方式,来受理用户投诉并作出裁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原新浪微博团队成员对记者表示,改动后微博辟谣的效果弱化,社区管理不告不理,而公布的处理结果也往往只有举报方和被举报方会注意到。

  虽然很少有人点开去看,但这套微博社区举报体系还是在每天运转着,李开复在这里举报“@李开复微博语录 冒充李开复”,薛蛮子在这里被举报“人身攻击”扣除5分,左小祖咒在这里举报一位网民“人身攻击”但遭到驳回,@CCTV新闻值班室 “举报@央视新闻 冒充”,在后者被新浪注销后,马上自己改名为@央视新闻 。

  翻看这些举报记录,我们会发现虽然外界多认为是社区管理取代了微博辟谣,但实际上谣言与辟谣并不是微博社区管理的首要问题,截至1210日,在新浪微博“举报处理大厅”受理的25800个举报里,属于“不实消息”类别的仅为13.9%3579件。而“人身攻击”则有15261件,占到了所有举报的将近60%

  成功的谣言有很多,成功到一再出现,每过一段时间就火一次,让辟谣无力。一家知名网站高层曾对有关部门建议,建立一个谣言数据库,由国家有关部门来组织,各家网站、媒体都可以共享,首次出现的谣言入库,并非首次出现的谣言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处理。不过,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

  在应对谣言问题上,有关部门将网站视为主要责任方之一,据新华社报道,3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并对16家“造谣、传谣网站”予以关闭。同时,新浪和腾讯微博遭到严厉批评,两个门户网站331日到43日间不得不关闭微博评论功能。

  民间辟谣者

  @微博辟谣 停摆,没有阻碍民间辟谣者的行动。2011518日,窦含章、吴法天、点子正等人发起了@辟谣联盟 ,在其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粉丝数就突破了三万。@辟谣联盟 作为新浪微博上的一个自律组织,净化微博舆论生态。

  新浪的@微博辟谣 要求100%的证据,而@辟谣联盟 灵活得多,“我们姿态不高,更容易发动网友搜集证据,迅速辟谣。”@辟谣联盟 内部设立了一个QQ群作为虚拟会议室。每当发现可疑信息,就交由8个审核委员会成员审核,以“多数同意、一票否决”的原则决定是否辟谣。

  而辟谣的手段主要是信息检索,用搜索引擎将一条微博的多个关键词在新闻、论坛、博客里面检索消息出处,如果是原创就联系本人,甚至让网友现场调查,尽可能多渠道查证消息真实性。

  四月网上的“辟谣百科”栏目,就是“辟谣联盟”的官方网站,周诠是 “辟谣百科”栏目的编辑,也是当时辟谣联盟的一员。

  “在辟谣联盟中,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有,”周诠说,“但是真正学新闻的很少。”

  周诠觉得最棘手的谣言就是那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谣言,比如之前关于肯德基45天速成鸡的谣言。肯德基事后辟谣称:“白羽鸡45天的生长周期,是正常现象,这是选育优良鸡种和科学养殖的结果。”

  大部分民间的辟谣者,做的都是搜集的工作,而不是研究工作,很多谣言在网上的纷纷攘攘中,已经形成定论,而辟谣者要做的事,其实就是做个总结,下个定论。

  “点子正时常会写好几页篇幅的文字来辟谣。”周诠说,“不过吴法天就擅长搞搜集工作,网友研究得差不多了,吴法天再来做一个整理。”

  周诠现在供职的“四月网”,成立于2008314日。其前身是一个论坛,2011年的时候,四月网建立了“辟谣百科”栏目,周诠和他的女朋友两人,就是辟谣百科的运营者。“我们都是兼职,做网站编辑的收入并不高。”周诠告诉记者,他跟他女友两人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网络上了,“很多人都比较宅,有些人宅是打游戏,有些人是看电影,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是社会事件。”

  周诠感到辟谣最大的难题还是对谣言的界定,他说他和女朋友吵了一夜。“吵是为了电影《1942》,其中有个细节是《大公报》停刊了。电影的处理显然认为是国民政府不允许报道饥荒,所以停刊,但这与事实不符,那这算不算谣言?”周诠觉得这就是谣言,但他的女朋友觉得这只是电影,电影可以根据史实来改编,所以不算谣言。

  辟谣不是辟谣党的义务

  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质疑和攻击@辟谣联盟 ,也有人称它是“只辟民谣,不辟官谣”,是“选择性辟谣”。《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一篇刘晓忠先生的文章《民间辟谣者不具备信用优势》,直斥辟谣联盟“不仅侵犯了法院的审判和调解权,而且侵犯了受害人的权利”,“属于私设公堂剥夺他人的权利”。

  “辟谣联盟并没有能力去删除造谣者的言论,造谣者也有充分的火力可以反击辟谣联盟。”

  辟谣本身,并没有给辟谣联盟的成员带来任何收入,点子正称自己是“乐并苦逼着”。“一方面辟谣像侦探,也会上瘾;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传播学专业的一员,以个人之力,做些网络实际工作,对纯净网络也是件好事。”

  不过很多原本活跃在辟谣联盟里面的带V的大佬,现在都逐渐退出了。

  而辟谣联盟的官方网站辟谣百科,及其母网站四月网,目前总共有30多位员工,日均流量在全世界排名是20000以内,在中文网站是排名2000以内。与共识网等同类竞争网站相比,数据算是相当不错。

  “我只负责内容,对于网站是否盈利我从不操心,但是到目前为止,辟谣还没有发掘出特别的商业模式。”周诠说,“辟谣的收益,最终还是跟内容提供一样,靠吸引读者,赚取点击量。”

  早在20118月,记者采访新浪总编辑陈彤,问到了当时十分红火的“辟谣联盟”,陈彤预言说“辟谣联盟一开始就注定就要失败”,因为其组织松散,大家凭兴趣爱好和冲动,没有成功希望。

  这个预言没有成为谣言,如今@辟谣联盟 已名存实亡,今年518日发微博“热烈庆祝辟谣联盟成立一周年!”后,至今只发过两条微博。

  辟谣联盟发起人之一点子正说,“辟谣联盟官微确实停了,辟谣不是辟谣党的义务,而是政府的职责。”

  (文中周诠为化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