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母回家

中央喉舌继续以《安倍谎言改不了事实》、《不要轻信美国“冷落”安倍》等发出警告,辅以《外交部:中方在钓鱼岛海域设浮标无可非议》的口径。

不过,从一早起,新改版的新华网找到了更能吸引关注的军事题材,首页头条播报《辽宁舰首次靠泊新建成的航母军港》,并辅以“与属舰协同训练成重点”、“舰载机或将训练挂弹起飞”、“航母军港能抵御百年一遇台风”等小标题。

法制晚报昨天下午就已经描述了一场“有纪念意义的离开”:“‘估计这次走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回来了。’大连的一位军迷看着大雾中的航母,心情有点失落。‘白茫茫一片!彻底看不见。’趴在高层楼房窗户上的军迷无法目睹航母的离开。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这次航母将要回‘家’——青岛胶东航母基地。”
从“2013年首次出港”到“或将进驻青岛正式服役”,包括@新华视点、@网络新闻联播这样一些央媒账号,通过发布网络图片,也一步步地接近“航母基地”的正式称谓,直至新华社今晨8时许发出快讯:“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27日上午首次靠泊青岛某军港,这标志着中国航母军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新建成的航母军港由中国海军组织设计施工,历时4年时间建成,码头水、电、气、油等保障设施完备。辽宁舰将在这里继续开展后续相关试验和训练。”

根据这些稿件,搜狐已经拟出了首页最上方“辽宁舰进行武器试验,详细地点未公开”和“解放军航母放弃南海,已优先增强东海力量”的标题,根据提要:“曾经,海南岛三亚市的亚龙湾基地也被认为是航母入驻的候选地之一。但从战略层次分析,航母入驻南海并无太大助益,甚至可能激化矛盾。相比较之下,东海有更高战略地位”。对此,环球时报亦有铺垫:“此前西方曾猜测,中国正在海南三亚建设另一座航母基地,可能将成为未来国产航母的母港。”

另一则被门户推荐的相关新闻亦源自新华社,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今年军演近40场》。潇湘晨报就是以此结合解放军报报道,配上辽宁舰出海场景,宣布“40场军演,突出国家核心安全利益”。

二、平坟复坟

昨天曾多有报章转发新华社对1月热点新闻的结局追问,包括“房媳”、“房姐”以及云南镇雄滑坡等。其实,有一桩话题是被大大地漏过了,因为此事不仅未有下文,且双方剑拔弩张,对峙局面毫无缓和之意。

就是河南周口那些平了又复的坟头。

中国青年报今天刊出《周口圆坟:魂灵安息,人心安放》,展现坟地之于家族的关系:“圆坟当天,不仅年轻人出动,部分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也在家人的搀扶下,到现场鼓劲儿。就连个还没铁锹高的孩子,也拿着小铲往坟头添土。他们添的土,就是当初平掉的。有人还发现,几个老人干瘪的眼睛中还含着泪。有老人甚至还拿着铁锹,颤悠悠地添了几锹土。两个小时后,王家祖坟中166座圆锥形的坟包重新隆起,就像新起的坟一样。”

作为家族长辈,老王在文章开头向记者解释说,“我们也知道圆坟不符合政策,可祭奠祖先总得有个地儿吧!不圆坟,我们到哪祭奠?”而编辑们更展现了以下一段提要:“‘要是祖坟保不住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会不会淡化?’王家一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说,‘长此以往,王家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局面也许就不存在了。’”

是华商报20日对周口太康县“一夜之间,至少半数平掉的坟头被圆起”的报道,把这桩争议重新拖回了节后的公众视野。记者就此观察网络舆论后颇有感慨:“‘周口圆坟’是许多周口人春节期间遇到的最快乐的一件事情。新浪微博网友@洛阳杜康说,周口市200万坟头在龙年的一场平坟运动中荡然无存,而蛇年春节至今还不到一周,200万坟头重新隆起挺立。所有的暴戾都抵不过传统的柔韧,所有的争议都烟消云散。正如一位前媒体人士的评价:农民以自己的智慧,保存着自己对祖先的信仰。”

你们的快乐建筑在他们的痛苦上。21日,河南日报当即以“本报记者”的署名方式,刊出《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持续和谐推进殡葬工作》,承认“有少量先前平掉的坟头被悄悄隆起……约占2012年秋冬平坟总量的7.7%”,“破除几千年传统习俗,并非易事,个别群众出现一些思想波动在预料之中,也可以理解”。

于是,这份河南省委喉舌要替本地官员鸣冤,强调“不允许再平坟”和周口殡葬改革是“地方政府行为”的说法都是群众误解,进而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够挺身而出“做更多的解读”。

然而,这份殷切期盼没能马上得到反馈,反倒是文中一句“极个别人利用网络发布不实消息,混淆是非,煽动群众反对殡葬改革”被敏感的门户编辑当即抓住示众。并且,上级党报似乎也跑来“煽动”——中共中央机关报次日头版刊出《如何解开“平坟心结”》:平坟复坟来回折腾,最终消耗的是公共资源,损害的是共同利益……纷扬的舆论,让人看到更大范围内的心结。如若在未取得理解的情况下再度推平,难免激化矛盾”。

至于@人民日报在微博中那两句“民心向背值得当地反思”、“不应该用运动式执法将民意碾得粉碎”,更是被南方都市报引以为据,刊发社论《周口“平坟”拉锯:靠权力铲不掉传统》,叹息“现在回望不久前当地政府和媒体口中如数家珍对平坟的那些民意支持,所谓‘外界议论纷纷,但周口的田间地头显得很平静’,活脱脱成为一个怪诞的笑话。”

周口官员骑虎难下之际,轮到反对平坟先锋队围魏救赵。自称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西部老齐,昨天代表河南“志愿平坟团”发布微博直播帖:来到周口市长岳文海的祖坟前,“本想强行平坟却又放下了铁锹。你不仁,我们却不能不义;你践踏伦理,我们却没有丧失道德。”

写有“岳文海,你妈喊你回家平坟”的横幅图片迅速流传,搜狐甚至在监管相对宽松的新闻客户端里,直接以《曝周口市长祖坟被老兵“反撅”》重点推荐。新京报今日亦就此刊出评论《“平坟团”的铁锹止于公民权利边界》,由于德清对比感叹:“平坟团的铁锹自觉止于权利的边界,更应该令当地政府和官员汗颜。这恰恰呈现了现实的吊诡——民众维权坚守边界,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公权力却没有边界意识。”

但钱江晚报评论员的心情显得更加复杂,其《掘了市长祖坟,会摊多大的事》今得新浪搜狐共荐:“屌丝如齐明利者,反对平坟也只敢停留在象征意义上,停留在岳市长的祖坟前拉拉横幅喊喊话,还要艾特这名人那名人,帮忙鼓鼓劲。而权力执意要平坟,反对的声音再大,可以用官媒喊话,警告‘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要‘煽动群众反对殡葬改革’。权力总能找到另一种标准,给反对的声音,戴上堂而皇之的罪与罚的帽子。”

想来,作者刘雪松是有一肚子不合时宜。不仅嘲笑那些“所谓的资深媒体人”“名人大V”如何讹传,还要预测下西部老齐们如果当真掘了岳市长的祖坟后会摊上什么事儿:“文明办的官方微博会说:这种做法和文明社会背道而驰,定遭社会唾弃。当地官媒:极个别犯罪分子试图挑起官民对立,不得人心。环球评论:冤冤相报,中国乱象。中国需要的是用法制和良心争取民权,而不是眼里都是名利的炒作者。要防止境外势力插手中国的殡葬改革……”

三、大同好官

比起岳文海,同为市长的耿彦波现在的名声要好得多。

春节期间,大同市民以签字请愿,甚至上街下跪的方式挽留耿市长的图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在中国民众普遍抱怨当今吏治的背景下,这一幕仿似“万民伞”的场景着实让围观者大感意外,进而怀疑。

东方早报2月17日所刊整版报道《留住耿市长》,以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瞭望东方周刊、太原日报、大同日报、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的方式,对事件原委做出梳理:“2月7日,山西省委决定,耿彦波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大同市民却舍不得耿彦波……欢送现场,多名官员落泪,并称‘自己心里很难受,只因为耿彦波是一名好市长’……听到消息的上千市民也自发送别耿彦波,并有不少市民用泪别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舍情绪……2月8日上午,大同市民在耿彦波修复完成的东城墙下,发起‘签名留人’活动。2月12日,正月初三,大同市民再次来到东城墙广场联合签名,表达对原市长耿彦波的留念之情。”

根据这篇报道,耿市长之所以有如此民望,是因其对大同的城市改造思路与实效:“2008年2月,从灵石、榆次、太原一路走来的耿彦波上任‘中国煤都’大同市长后,雷厉风行地修路、种树、拆迁、造城,一时间古城复兴工程遍地开花,似乎要让‘煤都’大同瞬间‘回到明朝’,坊间因此赋予耿彦波为‘造城市长’。此外,也因其‘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曾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当地民众也有称耿彦波为‘耿黄牛’。他的爱人对耿身边的官员说,你们谁有本事让他一个月休息两天,‘我感恩戴德’”。

东方周报副总编辑舒泰峰的博客内容也是东方早报主要引述来源,这位媒体人自称曾多次采访过耿彦波,据其分析,“大同改造未竟,非耿所愿,亦非大同人所愿。大同人不愿意耿彦波离开,一是受其精神和魄力的感召,感情上难以接受其离开。二是担心耿的城市改造计划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另一个现实的因素是,大同改造计划规模宏大,牵涉甚广,居民安置、工程款支付、资金后续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

正是根据这篇集纳报道,多有报章介入评论。南方都市报与新京报18日同刊评论,针对“政府工作是连续的,政府要说话算数,新官要理旧账”的大同市党政负责人承诺,解剖民众心态:“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有一个持续的高效而利民的政府,才会让人们不再看到一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就生怕他跑了,想方设法留住他,怕摊上一个不如他尽责的官员”;“不可否认,现实中因官员调动而使地方发展规划另起炉灶的事,并不鲜见。其结果,是地方官员不适应,民众不适应,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

作为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亦刊出《挽留市长凸显权力来源问题》,强调“将人们对政策变动的忧虑,根本归因于‘人治’的缺陷,并不准确”:“权力来自上级,民众总是担心新官上任三把火,凭自我意志行事,权力民授,并且得到保障,政策变不变都不是太大问题。”

最高党报19日亦就此发表《依法行政才不会“人走政息”》,强调:“从城市规划到教育医疗,一个地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都经过了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讨论、决定,具有高度权威的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现任和继任的‘一把手’也不能例外。”

其实,早在13日,人民日报就已经在微博平台上和@新华视点同就此事表态,而且是注意到了与赞颂并行的争议:“有人誉他‘耿黄牛’,也有人斥他‘造城市长’,但无论如何,各级官员是否都应从这样的场景中悟到什么”;“从吕日周、仇和到耿彦波,这些个性鲜明的官员,是中国官场上的另类。有人批评他们‘专断’‘人治’,有人赞扬他们勇于任事。其实,批评与赞扬都是正常的,我们应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民意的制度化表达,让更多官员能尽职尽责,扬长避短。”

有关“造城市长”、“专断”的负面意见通过新京报今天的《争议市长耿彦波太原履新》得到更多表达。根据记者引用的大同官方舆情材料,在许多市民连续5天走上街头呼喊“好市长”之后,6天内,120名网评员围绕“市长离任是正常调动”,“调到省会任市长是重用”等发表评论。在新浪、腾讯发表博文1800条次;在百度贴吧发表主题85个,跟帖8000余条。直至16日,“市民情绪已经有效稳定,绝大多数已经能够理性对待(耿彦波离任)”。

而后,文章记述了南城墙善化寺广场上的辩论场:“2月23日,耿彦波赴任太原半月后,市民对他的讨论仍在继续……一名市民说,耿彦波把垃圾遍地的大同治理得干干净净,修了古城,建了公园,是英雄。而一名拆迁户说耿花了大钱造城,是巨大浪费,‘那叫权力腐败’……一名参讲市民称,这里是关于耿彦波的辩论场,也是各种消息的集散地。耿来大同5年,“挺耿派”和“反耿派”的辩论就持续了5年。这位市民称,反对耿的人,多是因拆迁补偿不合理而不满的拆迁户。但姜建国认为,关于拆迁,耿的做法是为了国家和大同利益,是为公。反对耿的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是自私的行为”。

但门户编辑最终还是发掘出“山西大同被指在造城市长离任时欠债百亿”的标题呈现在首页。这个数据源自新京报文中以下记录:“大同市政府某知情人士称……2009年度的卫星执法检测中大同被发现多宗土地涉嫌违法违规,2011年1月耿彦波被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约谈。大同的用地指标也因此被收紧。土地经营遇到难题,至耿离任时,大同市政府至少还有百亿以上的债务。”

说起来,腾讯一定会自矜先见之明,因为其今日话题栏目早在2009年11月便推出《为何不挺大同市长耿彦波》,谴责大同城建过程中存在拆迁过程简单粗暴、拆迁安置补贴不合理的细节。似乎已经预料到今日大同之局面,编辑宣布“某种选择,注定了铁腕无继任者”:“他们只有心力改造社会硬件,希望自己这代能有所成;改造社会软件,推进制度建设——这种传代的事,却鲜有人做;而发展中国家的民生需求,不是仅靠硬件就能够实现的”。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