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nci 攝影/Manson Wong
並非快閃、即興或孤芳自賞,這些作品要靠你自己動手動腳,儘管可能心驚膽跳,但那就是藝術應有的意義。
並不一定要去佔領公共空間,才能醞釀具有公共性/ 互動性的新媒體藝術(Media Art)。隨着科技進步及其與日常生活日益不可切割的關係,藝術不再規範於「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傳統模式。人人都有機會變成藝術家,人人都可有份參與,甚或改變一件藝術品的創作性和可觀可讀性。藝術與科技結合,(Interactive Art)並非新鮮事,而是次在 K11 Art Space舉行的「INTERACT!互動園」展覽,更期待媒體藝術能擺脫那種高品味、高層次的高端藝術形象,讓不同年齡與階層的觀眾都可主動參與,得到更實在的體驗和啟發。這樣,人民的社會意識和思想教育方才有空間真正前進。
等待你去激活的藝術品
「INTER-ACT!互動園」策展人 Joel Kwong,來自致力在公共空間舉辦活動的機構Input/Output,近年一直奔走於香港、紐約、台灣等地,活躍在互動、新媒體、BioArt等類型的展覽策劃領域。Joel說早在 Input/Output之前,國際微波藝術節 (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錄映太奇(Videotage)或Sound Pocket 等新媒體藝術機構已在過去20 年為香港引入很多錄像、聲音、燈光及裝置、動畫等展覽或實驗性演出。但隨着i-phone、i-pod 等人工智能科技漸漸滲入日常生活,人與機械之間、機械與即時資訊之間的互動衍生了更多可能性。今日的媒體藝術可透過觀眾與展品之間的接觸互動和參與,將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生態之間的溝通對話,延伸到更深入、更值得探索和商榷的層面。
互動新媒體藝術作品突破了傳統中藝術 /觀者之間的既定身分和關係,觀眾甚至有義務去介入「創作者」的角色,才能成全作品,得到自己滿意亦享受的獨特演繹。
Joel的策展團隊早有心理準備,互動媒體的作品在展出時可能隨時因為太過張揚或太易被觸碰到而招致不必要的破壞或損失。但他們就是希望藝術家們不再曲高和寡或只求安全地擺放在藝術館內,等候高價拍賣或收藏。Input/Output成立的志向並不特別偉大,但骨子裏他們有種使命要將藝術品盡量暴露在更多普羅大眾可以分享的公共空間中:不是快閃或即興,也不隱藏或孤芳自賞,儘管可能讓你心驚膽跳,但那就是藝術存在該有的意義,這比蘇豪區任何一間畫廊的展覽更加精彩好玩。
聲光電間的自我雕塑
你不肯主動,就永遠不會看見作品成形。互動新媒體藝術需要觀眾的好奇心和耐性,觀眾的不同賞試都會為作品帶來不同的衝擊和驚喜。
比如日本藝術團體Team Lab 的作品《Media Block Chair》,如你只顧將彩燈膠箱胡亂堆砌,就可能永遠不會經歷到一凹一凸的箱子拼湊在一起時會出現的變色體驗。互動作品很多時都與「玩樂」掛勾,觀眾在愉快自然的氣氛下參與創作,並開拓作品可能性。觀展經驗依賴的,是每個人的創造力。
Team Lab就是一個群體合作設計的好例子,他們的成員來自機械工程、數學、建築、網頁 /平面設計、動畫、編輯、藝術等不同專業領域,除關注時代中個人行為的嶄新價值,也希望探索與科技相結合的藝術所能發揮的極致創意和多元性。
其實近年 Media Art Furniture在坊間已非常流行,那些靠重量感應的變色沙發、會隨飲品注入量而出現不同形態攀籐圖案的杯子,都有其擁躉,而這些魔方椅的多元組合及變化,竟能令一家老少玩上大半日,可見藝術團隊中個人不同的創意磨合、分工和計算,已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了應有的化學作用。
台灣科技藝術家黃致傑的《種子肖像》也很需要觀眾的耐性去嘗試和互動。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準則,要知道蒲公英成長背後的秘密,你就要付出時間。Joel自己很喜歡這個生態藝術跟科技結合的作品:遞手或側頭這樣簡單的動作,就能控制一顆植物的成長嗎?原來有時我們什麼也不做,反就能令植物生長得更加茂盛和燦爛。《種子肖像》的感應控制技術和摺疊式結構,其實亦不難在當今i-phone、i-pad 等人工智能產品中尋到相似原理;但這種人工生態與人類的互動,正好提醒了人類同動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和循環,充滿詩意的設計頗具啟發性和教育性,其現實價值也不能僅以一張圖片去紀錄或解讀。
藝術家莊志維在台灣主修建築,他的作品《光面漫遊》只利用簡單、安全又直接的導電原理和光管物料,構思了一個容易實現穩定性、互動性、又能令小朋友垂青的裝置作品。光與空間變化的閱讀性一觸即發,道理顯淺,倒很適合在商場展覽。羅揚文的數據視效化LED 光影雕塑《ALARM OF HUE》是是次展覽中的本港作品。它介乎於裝飾與創意之間,卻不失科
研上的互動性和實用性。來自西班牙Mos 的《互動桌子》,團隊自當初一塊簡陋的反光板和幾枝非常隨意的攝影腳架,發展到今日能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大型音樂合成器,同是一個合家歡的恩物。
香港地方始終有限,要吸納更多人流參觀,走出美術館的公共性互動,新媒體藝術作為藝術新潮流似乎大勢所趨。僅憑Joel 對香港學術配套、政府資助和西九文化區完全沒有質擬的信心,互動新媒體藝術在香港的前景,數據視效化 LED光影雕塑《ALARM 似乎充滿生機和希望。
INTER-ACT !互動園
- 即日-3 月17 日
-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18 號,K11 Art Space (L107)
- 參展藝術家:
(台灣)黃致傑、莊志維
(香港)羅揚文
(西班牙)Mos
(日本) TEAM LAB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