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某编剧朋友某天在微博上吐苦水,说家人希望她早些结婚,找份安定的工作,赚多点钱。底下评论的朋友也大多在说类似的故事:青春期时候和父母关系不好,很难沟通;即使长大后,交流也还是有隔阂,父母不是权威式大家长般的存在,就是永远说不了几句话的尴尬亲人,工作结婚这类人生选择都不自由。
世俗观念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总是充满了“不求回报”的爱。然而,我们看到的有些家庭关系,或者说亲子关系,还是别别扭扭。以爱之名,捆绑住手脚,动弹不得。家庭教育在亲子关系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施加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有怎样的家庭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凯特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真正意义上的根,是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用心守护孩子能够得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翅膀,是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引导孩子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并承担责任。”
然而,在为数不少的父母眼里,根,就是富足的物质生活,翅膀,是相较于其他人最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人一筹。我们很多时候,把生活只当作是竞争,甚至把竞争当成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免不了竞争,但竞争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像你一生都要走路,但跑步甚至通过跑步争个输赢,与走路相比并不是常态。但很多父母把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当作自己教育子女的不二法门,认为只能如此才算“成功”。为什么不做个踏实的普通人,非得要去做“人上人”呢?在人上面,骑在人的头上,不平等待人,成王败寇的变态成功学在吾国有深厚的土壤。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曾想起过作家王小波的话: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
只有父母给孩子快乐,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是最牢固的根。有人一看无条件接纳孩子,就皱眉头。无条件不是放弃了父母的教育之责了吗?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已成为我们不少人的内在痼疾。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育子观念,至今仍在中国相当盛行,这固然有制度和政府不作为的原因。但我们父母把育子当作投入与产出的生意经来念的想法,依旧很强旺。由于有这样的观念,我们的爱中就有很多逼迫、强加,到处充溢着不尊重、不平等,并以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子女自身的选择。
换言之,不管子女出色与否,不管他是否“输”在起跑在线,父母都应该爱他们,接纳他们。不能以势利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儿女。改善这样的家庭关系,家庭之爱才会变得文明而正常。有文明而正常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才不会掺杂那种不必要不得体的、强加与逼迫的私念。更进一步地说,有了良好的家庭之爱,孩子才真正有根的感觉。哪怕孩子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依然能体会和感受父母曾给他的大爱。那种内心无比柔软的爱,会内化为他骨血的一部分,生生不息,就像树之根深叶茂一样。
至于给孩子翅膀,尊重他的选择。说来容易,做起来却远非易事。很少有谁公然反对自由,但对自由的曲解在我们这里却有极其广袤的土壤。以为给孩子自由,就是叫他百事可为,没有比这对自由更粗鄙更污名化的说法了。具体到对待孩子的自由,那就是尽量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他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没有谁能代替他自己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生活。他也用不着去复制谁的人生,哪怕是爱因斯担、华盛顿、马尔克斯的人生,也没有必要去当跟屁虫。不懂自由的父母,也无法懂得真正的爱。爱与自由,根与翅膀,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父母的身教胜过言传,知行合一,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显示出它无穷的浸润力量。经常有人抱怨我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为什么不领情呢?除了爱的不得体强加和愿望转嫁外,记住心理学家弗罗姆怎么说,或许不无裨益:“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冉云飞,作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