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封面故事】
一流城市三流勞工保障 文/黃麗萍 攝影/ 鍾卓明
六、七十年代白手興家的李嘉誠,曾是香港人的夢想,港人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李嘉誠。時至今日,李嘉誠卻成為民眾厭惡的對象,在他身上盡顯出冷漠大財閥的本色。
李嘉誠大不過北京 文/ 陳嘯軒
深圳鹽田港屬李嘉誠所有。六年前,碼頭工人罷工三天即成功爭取到加薪和獲得應有權利。同一集團,為何中港兩地工人的爭取結果如此截然不同?
工會擊敗政府財閥 文/陳嘯軒
和記黃埔的貨櫃碼頭業務遍布澳洲等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澳洲強大工會,和黃不但沒有把運輸物流業務外判,並承諾以8萬澳元年薪(約64萬港元、即平均月薪5.3萬元)聘請工人。香港同行的待遇遠較澳洲差,與香港工會力量遠遠不及西方國家有直接關係。
「變色龍」工聯會 文/溫朗鈞
工聯會在46年前發動震驚港人的六七左派工潮,在與港英政府抗爭中以失敗收場。回歸後,它即成為「變色龍」、資方和政府的「維穩工具」,在這次罷工中不但「抽工人後腿」,更不見蹤影。
從佔領華爾街到佔領長江 文/陳嘉銘(左翼21成員,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生)
「佔領華爾街」與「佔領長江」,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挑戰的是金融海嘯後貪得無厭的財閥,後者矛頭則明顯指向剝削碼頭工人的外判商及香港首富李嘉誠。但從宏觀政治經濟框架看,引發這兩場運動的根源同出一轍,就是由英美保守勢力發起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
【台灣】
台獨失去主流市場? 文/康依倫
過去只有在選舉期間才被提出的台獨問題,因為蔡英文幕僚姚人多一席「台獨建國口號已經失去主流市場」的談話而引發爭議。
央廣限制對大陸短波廣播?:大氣電波裡的角力 文/李蔚
法輪功的廣播節目「希望之聲」在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時數兩度被要求刪減。是短波傳播失了功效,還是其他政治力量介入?
【中國】
北川維權代表被判入獄:天災後的人禍 文、攝影/余聲
雅安地震觸發外界,再次將焦點凝聚到汶川地震後的種種重建項目上。重災區之一,北川的重建項目即被揭出黑幕重重。北川維權領袖被構陷入獄,大量明顯荒唐的假證由當地五名警察炮製。
紅會與李承鵬的困境:賑災的政治輿論博弈 文/宋志標
汶川地震後,大陸的輿論生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雅安賑災中官辦紅十字會與民間的壹基金、領隊公益救援的李承鵬與網絡「五毛黨」之間的博弈,都顯示出政府與民間的裂痕在不斷加深。
【特別報道】
廢除死刑運動在台灣:讓殺戮變得艱難 文/楊猛
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調查記者,深入台灣的爭取廢除死刑的公民運動組織,細緻觀察台灣民間與政府在此議題上的「生死」角力。儘管在中國大陸這是一個尚未充分討論的問題,但或許在文明獲得發展的未來,這亦會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問題。
【香港】
好人與好制度的功用:香港將告別廉潔? 文/蕭瀚
清明政治需要均衡的權利和優秀的制度,也需要有職業榮譽感的傑出政治家。當大陸政制的邪惡基因侵入香港,三者盡失,香港的清白廉潔何以自保?
【國際】
全民力量推動改朝換代 文/楊凱斌(馬來西亞網絡電視台KiniTV.com執行長)
本屆選戰感染到許多昔日沒有參與政治的民眾,如家庭主婦組成的「淨選團媽媽」、音樂人、知識分子,形成龐大的全民力量,無論結果由誰執政,也肯定會起到監督政權的作用。
馬來、星洲政局互動:「威權管治」唇亡齒寒? 文/鄺健銘、游秋萍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政權有互通的特點,近年也同樣面臨公民社會崛起的挑戰。若大馬出現變天,對新加坡的反政府運動也將起示範作用,讓人民行動黨的威權執政更加困難。
【政改問計】
審議民主的香港試驗 文/羅小朋
在香港市民對共同體的未來出現紛爭的時候,審議民主的香港實驗是否是解決香港政治難題的一個途徑?
公民參與政治設計的理念 文/羅小朋
當今的中國與革命前夕的法國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全體中國公民應該秉持公共理性的精神共同參與對共同體未來的設計,這樣才可以將政治轉型的風險和代價降到最小。
【文化·專題】
97後香港的英式文化活動:大不列顚的傲慢與失落 攝影/ 秦偉
每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吸引大批英國球迷返回前殖民地香港。他們在嘉年華扮成遠離日常的角色。攝影師的鏡頭卻觀察到衍生其間的一股荒誕悲壯氣氛,一種「被迫的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書評】
我讀南懷瑾:政治污泥裏,如何大度看世界? 文/袁易天 攝影/鍾卓明
看《南懷瑾的故事》,要從結局看起,附錄又比正文更重要。然而要看結局和附錄,則要從全書的第一頁開始,說到南懷瑾老師為了蔣經國而避居美國則是轉折點。
【文化】
1908書社:尖沙咀的憲政自由行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自由行」客來香港買「禁書」已成一種習慣。1908書社也賣禁書,卻是獵奇為少、硬政治居多。從誕生之日起,它的志向就不僅限於做一家書店,而是要成為呼喚憲政和推進社會運動的公共空間。
【文化·廣場】
國
編者按:國。關於身分。關於記憶。關於邊界與自由。關於對生命的定義與反定義。更當下的,當然是關於情緒與反思。
那個國度 文/桑克
每次看到異國,我多少都有那麼一點兒興奮,何況是朝鮮呢。
愛國,也別愛得那麼肉酸 文/鄧正健
現在把「愛國」掛在嘴邊的人不會比過去少,但沒品味的愛國者肯定比過去多很多。
家國之幻 文/辛金順
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想問父親,在他離開中國大陸六十五年後,他北望的眼睛裏,到底是故鄉?還是家國呢?
【文化·現場】
山田味的《東京家族》:六十年,從無常家庭到互助社會 文/湯禎兆
若小津原作是出世的佛理體驗,那麼山田新版就是入世的互助靈丹。兩齣均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文化·詩歌】
雅安,一個巨大的傾聽 詩/臧棣
借助「挖」這個動詞,感同身受,將地震救援行動與更新人和人、人和自我之間關係的思考聯繫起來,詩的寫實性獲得了人性與思想的昇華。(主持/周瓚)
【專欄】
美國夢斷,美國精神不滅 文/夏明
當習慣於專制體制下的計劃性、穩定性和福利保障的人們面臨自由主義和個人競爭的壓力時,他們中的許多人會選擇弗洛姆所說的「逃避自由」。
多維文化認同的維吾爾 文/姚新勇
破除簡單、機械的整體「伊斯蘭維吾爾」觀念,對於自我和他族的相互認識、國家對維吾爾民族的更客觀準確的認識密切相關,而這又會直接影響所涉各方的行為選擇。
僵化體制的迷魂藥藉口 文/宮鈴
無分兩岸,對於中國大陸社會目前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貪腐、污染、各種不公乃至民憤,不少人持有的看法是「發展中的必然」。但時間並不是解决問題的依據,而是解决問題的過程,關鍵仍在於面對問題是否對症下藥?
「充氣」展覽,大的虛無 文/鄧小樺
從聳動效應到公共理解的路,到底還有多遠?
沒聽過的媒體 文/管中祥
媒體就是媒體,記者就是記者,該有的監督權力、促進討論的本能與職責不應有主流與另類之分。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名鼎鼎的主流媒體卻與財團及政治合流,反倒是許多「沒聽過的媒體」才是監督政府的重要力量。
胡蘿蔔與性解放 文/寧二
以發布Fatwa的形式,公開支持女性自慰,在普遍被視為女性地位不高的伊斯蘭世界難道不是很進步的事情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