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1年底,距离中国领导层换届还有一年之遥,政治阶层顶端的一场权力斗争即将进入关涉重大的最后阶段。那年11月,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在重庆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最终导致觊觎共产党大权的薄熙来倒台。

就在事发前一个月,中国当时的领导人胡锦涛在北京举行的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一番讲话,被官方媒体形容为“重要讲话”。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这场为期四天的会议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0月18日进行了报道,讲话的主旨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中国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些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要谈文化,为什么是这个时间?

时至今日,在外界观察人士眼里,答案也仍不明确。然而一位学者透露,了解内情的人立刻就能参透个中缘由。这位学者是中国政治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供职于极具声望的公立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位学者指出,关于文化的讲话,本意并不在于文化。时任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的胡锦涛,是在要求党员赞同他,进而在他的权力日渐衰落的几个月里,表达对他的忠诚。

他说,“对于文化政策的决定,在外界看来可能很荒唐,这种事情的意图外国人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这个话题的政治敏感性,这位学者要求匿名。

他说,“它能传达到党内最底层,之后领导层就可以观察谁忠诚,谁不忠诚。”

“当然,以热情的支持来表忠心,并不一定是真的忠诚,但至少意味着一个人公开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立场是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体制。”

最后这句话十分关键。

人们在观察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政治时,常常会通过政党政治的视角。但是这位学者的意思是,这里在起作用的是一种古老的多也强大的多的东西,那就是“忠君”的古代道德准则。

当然,为了引起共鸣,胡锦涛的文化主题经过了精心选择。而且有迹象表明,尽管仍然受到严格的管理,但至少在电影领域,开放度正在提高,这或许可以显示胡锦涛的政策并不是没有实质,或许还帮助促进了变化。在最近的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中外电影业内的精英进行密切互动就是一个迹象。

然而正像那位学者所说,这可能并非本意。

在现在展开的运动当中,我们或许能再次看到这种现象。胡锦涛的继任者习近平,4月19日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宣布,要提高党员道德水准并遏制腐败,这场运动号召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这听起来像是父母有时会提出的朴素建议,而且它也符合习近平过去传达过的观点,要提高道德水准,否则党的命运堪忧。解决了薄熙来构成的挑战之后,从去年11月接掌权力以来,他曾多次以多种方式表达过这种观点。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腐败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能够引起共鸣。

然而这种观点表达得如此频繁,显示出这些运动往往没有起到效果。或许是因为真正的意图并不在此。

香港《南华早报》(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总编辑王向伟在最近的一则专栏文章中写道,“由于需要如此频繁地强调,据此判断这种运动的收效似乎令人失望。”

他写道,“但多年来至少达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目的:令党领导人得以巩固权力,清除潜在的敌人,确保其余党员效忠。”

王向伟将习近平比作毛泽东。后者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摧毁了中国社会,就算毛泽东本人相信文革的意义,这场运动也被许多人当成了他最后巩固权力的手段。

媒体报道,4月19日号召党员干部反省、改正行为作风的运动,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一年左右时间。王向伟写道,就在两天之后,习近平把注意力转向了军队,要求军方将领和其他高官以最低级士兵身份服役至少两周。不过并不清楚这是一次性要求,还是每年一次。

王向伟引述新华社的报道写道,“当兵和蹲连人员要自备个人生活用品,按标准交纳伙食费,不得接受宴请,不得游山玩水,不得收受礼品,不得插手基层敏感事务。”

他评论道,“有人视之为噱头,但其实不然。对一支现代化军队来说,这种命令虽不寻常,但的确发出一个强烈信息,展现谁才是真正的统领。”

正如那位中国社科院学者所说,这样的运动能传导到党的最基层,反映出党强有力的、列宁式的组织能力。

这只是形式。据他所说,实质是“忠诚”,或曰“效忠”,这种古老的价值观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