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目前,是在世俗与回教之间摆动。那麽我们要怎样促成宗教置于政治之外,让宪法继续维持现状,而不是以宗教治国?华人应可发挥较为重要的影响力,至于如何发挥,可是目前华人面临的新困境和最大的挑战!”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和挑战马来西亚的华人简单的说是从中国到来。早在唐朝开始,就有极少数的华人往来。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在公元1400年启开的马六甲王朝,经有少数华人定居,他们在较后形成了“峇峇与娘惹”的社会,他们是转型的华人。他们的思想有异于中国人,但传统习俗有所保留。

即使在1511年葡萄牙佔领了马六甲,并在后来存在一个葡萄牙村,也没有改变华人的特徵。

于1641年时,荷兰把葡萄牙赶走,佔领了马六甲,至今荷兰建筑物仍然可见。由此可见,马六甲代表外来势力的入侵过程,而英国人于1824年与荷兰进行交换条件,即把印尼明古连给予荷兰,而荷兰则把马六甲交予英人。其实,英人是更早在槟城登陆(1786年),从此华人开始大规模南来。1819年英人莱佛士开闢新加坡,吸引更多华人移居。1824年,英人把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英人直接管辖,当时尚未统治马来半岛。

马来半岛由各州苏丹统管,但是霹雳州打开了缺口让英人进来。导火线是华人(华人南来后,分帮立派的传统,从过去到现在改变不大)在邦咯发生了海山与义兴私会党决斗的事件。当时私会党也被称着“公司”,说合法或非法也可,因为英人没有干预。流血事件后,在1874年英人与霹雳酋长及私会党领袖分别签订了邦咯条约,让英国势力走进入霹雳州,再走遍整个半岛。他们也有所保留,即马来半岛各州属,苏丹是宗教首长,宗教及习俗权利全归苏丹,英人则是在政治及行政上行使全部的权力,对宗教事务不加闻问。

 

 

(一) 中国革命的影响

 

今天,我们面对问题是有历史根源的。当时华人祖先南来,根本没有想到建立一个马来西亚国家的观念,漂洋过海是为了谋生,介入私会党,公司及乡会是为了生存,发展及巩固自己的地盘。这些事迹从过去历史一直走到今天。在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政府。在之前,孙中山有在大马活动,要求华人支持。但支持的人有限,只有一批人热烈响应。更早一点的是康有为(1895年)的到来,形成了与孙中山的斗争。因为康有为属保皇党,希望清朝不要灭亡但要革新。而孙中山则认为清朝一定要被推翻才能建立新制。于是保皇党与革命党展开了斗争,形成了两大派系。这两个派系,对马来西亚最大的贡献是在兴学办校,开创报业,才有今天的成就与贡献。

不过激起华人最大的凝结力量是在1937年,77泸沟桥事件发生后的中国全面抗日,引发了新加坡及马来亚华人展开了赈济筹款抗日运动,也有一些马来亚的年轻华人,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活动,形成了革命的壮举。马来亚华人会有革命思潮,主要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在1921年,而马来亚共产党成立在1930年,相差不太远。马共成立时,英国人虽不支持,在初期也不大重视,只要没有直接对英国统治构成威胁,否则就会採取行动对付。既然马共当时是支持中国革命,马共的存在就被容忍。可是这样一来,中国掀起了反日的浪潮时,也把革命的种子植根在马来亚的土地上。霹雳州曾也是马共革命的主要根基地,那时我们看到华人开始有了政治的醒觉及政治运动,还没有立国的观念,而是到后期,就想到这方面,可能需要建立一个马来亚的国家。这口号不引起大众关注;因为绝大部份华人在这里谋生,将来准备回国,也就是落叶归根。

不幸的是,历史改变了一切,1942年日本侵略马来亚,新加坡及印尼,整个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日本蝗军一路南下,马新陷入3年8个月悲痛日子。老一辈人都知道,日本统治下,马来亚华人怎样过着悲惨的生活,主要是日本认为凡是华人可能是抗日份子或共产党或共党同情份子,他们把这两个结合起来,造成华人受到残酷的折磨。马共的抗日军也就转与英国结成一道,反击日本的残暴统治。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马共没有因此坐大,他们没有在马来亚行使一个行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英军就回来了。英国人巧妙地劝服抗日军缴械,然后给一笔遣散费;甚至封赐勳衔给马共领导人。从而削弱抗日军的力量。英人于是重新建立殖民地统治,而且要比以前更直接统治马来亚。矛头自然对准马共,甚至不希望它的存在。

为了打击马共,英国在1948年宣佈紧急状态,把马共列为非法组织,迫使马共走进森林。这种革命运动因而转入地下。

进一步,英国殖民政府把华人与马共切开,因此有了新村之设。今天我们仍留有许多“华人新村”,就是英国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痕迹”。

另一方面,英国人发明了“恐怖份子”字眼,用来形容马共,以在心理上使人民产生对马共的恐惧,目的是要人民远离“恐怖份子”,进而孤立马共。

英国的这一战略的“奏效”,正好被今日的美国拿来应用。尤其是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人用这个字眼“恐怖份子”来形容走极端主义的原教旨主义集团,特别针对在阿富汗境内的奥沙马宾拉登的阿盖达组织与塔利班政权。这样一来,回教国家也就不得不与“恐怖份子”划清界线,美国的孤立政策有了“立竿见影”之效,阿富汗在数个月后被大批联军攻入一举剷除了奥沙马及塔利班政权。

接着在今年3月,美国也用同样的战略拿下伊拉克。“恐怖份子”如同“仙丹灵葯”,给了美国一个大举反击的理由。

英国当年使用的“恐怖份子”对付马共和今日美国使用“邪恶轴心”对付伊拉克是同出一辙的。

话说回马来西亚。1955年轰动一时的华玲谈判,是行将领导独立的联盟政府与马共的直接交锋。谈判宣告失败,马共继续地下活动。但在另一方面,左派政团随着浮现而与联盟政府进行正面较量。

 

(二) 战后华人身份转变

 

它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1945年,英国重回马来亚时,是由英国工党执政。它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色彩,提出一个新的政体,即马来亚同盟政体(MALAYA UNION),但仍直接由英国统治。可惜华人没有珍惜这个时刻,马来亚当时公开活动的“马来亚民主党”,总部设在新加坡,由受英文教育人士成立,他们针对MALAYA UNION提出了要这样及那样的要求,而本身的势力有限,不被英国接纳;马共也没有扮演好宪制斗争的角色,他们认为如果接受了马来亚同盟,就等于接受英国直接统治。

相反的,马来人非常灵敏作出反应,拿督翁在1946年就召集了马来人的团结大会,抗议马来亚同盟的成立,声称对马来人于利,不要这样的东西,整个社会便动了起来。柔佛是继霹雳之后,马来人最强的政治基地之一,巫统乃告应运而生。当他们动了起来后,英国感觉到这股势力相当强大,而且这股势力是反共的,比较符合英国人的想法;反之英国人对华人有戒心,认为华人是接近中国的,在有意无意中把华人排在政治主流之外。

接着拿督翁就率领了巫统连同各州苏丹与英国谈判,由他们决定马来亚的未来政治命运。那时有华人反对,认为不可把华人忘记及搁置在一旁,此较有声望是来自马六甲的陈祯禄,他又联同其他人组成了泛马来亚行动理事会表达意愿。他认为华人与其他种族也应该参与,可是这声音不够大。结果巫统,苏丹与英国,决定了我们时至今日的命运。

1948年2月正式宣佈的“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取代“马来亚同盟”政制,后来成为马来亚宪法的蓝本。这就是说,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因为在整个回教世界历史中,只有马来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在协定中对马来人下了定义,除了必须是奉行马来习俗及讲马来语外,也必须是回教徒才能够称为马来人。如果是马来人在协定中就保有特权。从那时起,所有的马来人,必定是回教徒。在1948年后马来亚的马来人一出世就是回教徒,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连沙地阿拉伯,土耳其,埃及,都没有说一出世就是回教徒,可以选择其他宗教。到了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的马来亚宪法,就是今天马来西亚宪法,土着与非土着之分,是在那时接受下来的。

 

(三) 马华公会的变化

 

至于马华公会,它是在1949年成立,刚好是英国宣佈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翌年。华人被赶进新村,面对不可测知的未来。

马华从那时候起,领导人是一批受英文教育或称为精英的“峇峇”,陈祯禄是代表性的人物(只有今天才看到新的局面出现),继陈祯禄之后的林苍祐也是一样,到陈修信也没改变,整个马华社会由他们掌握我们的命运。今日华人面对很多问题,也许一小部份因素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外来华人移民的心态,也不能理解什麽是中华文化,致使很多问题造成多方面的矛盾。

其他华人政党的发展,比如民政,林苍祐到林敬益都是受英文教育的。行动党也不例外,从蒂凡那到林吉祥也是英文教育源流出身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整个峇峇社会似乎控制了我们整个华人社会的政党,我们的命运就是给这些精英操控着。但是华社也有一些特色,从中突破了传统。今天我们看到马华公会有一些新的转变,从陈群川到林良实是受英文教育。但到了黄家定及陈广才,他们已具有华教背景。我们看到马华的转型终于能够接受华文教育的人来领导。这在过去连想都不要想,不可能有这麽一回事。

民政党也许会走向郭洙镇及许子根的年代,由华文背景的人来控制。另外民主行动党也在转变,华文教育背景的人慢慢从中浮现出来。他们这一批新的精英也许能更好的明解华人社会的需求等。不过在过去漫长的转型过程中,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发生的变化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华人的政治权力逐渐被边缘化。

先说1957年独立时,新加坡被割出来,不能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份。第一是新加坡华人太多,加入马来亚,华人人数将佔大多数。第二虽然槟城与马六甲华人是比较多,但是加起来也多不过马来人。在当时我们的华人佔人口37.5%,毕竟还是少数。当然这个数目也不是很少的少数,到了1959年时,马来亚快要大选了,马华公会便在1957年鼓励华人踊跃登记为选民,条件首先要成为公民。运动开展以后,有一百万华人成为公民,不能再视中国是华人的祖国了。

到了1958年,林苍祐成为马华公会总会长后,要求巫统给马华三份之一的代表权,主因是宪法的修改,必须要超过2/3代表支持。如果要修改宪法,少数代表权应受徵询。可是他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他认为如果没有三份之一代表权,重要课题可以不用与马华商量,马华便靠边站了,问题关键就在这里。

当林苍祐提了这个要求后,就与东姑阿都拉曼起了争斗。前面提过,华人是很容易分帮立派的,喜欢做英雄及争出头,马华公会也无例外,陷入党争,,导致林苍祐的失败。意味着华人三份之一的代表权也没有了。当马华公会不再争取三份之一的发言权时,华人就减少了力争权益的机会。

换句话说,刚刚独立我们得自我妥协了,后来很多事情的发展,华人一直无法改变局面。为何华人会这样呢?理由非常的简单,五十年代是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左派革命浪潮排山倒海而来,不讲求种族之分,强调主义理想。英国不要左派的革命浪潮冲击进来,利用保守的华人抗拒,包括马华在内。马华在此时也擎起了反共大旗,华人社会形成了左右派之分。当华人分裂时,华人发言权就更加少了。

由于在城市的华人政治敏感比较高,倾向了左派,以致劳工党和社阵有机会在市议会执政,他们被认为同样可以为华人服务,为什麽要拒绝他们呢?虽然如此,华人还是分裂的。甚至马华公会内还分成国民党派和峇峇派,这两派斗争非常激烈,陈祯禄代表峇峇社会,李孝式代表国民党的力量,他是我国首任财政部长。后来双方才勉强凑合在一起。既然他们都是反共的,容易沟通,马华公会继续採取协商的态度来应对问题。

 

 

 

(四) 马来西亚的成立

 

当1961年东姑阿都拉曼宣佈要成立马来西亚时,他要把砂劳越,沙巴及新加坡和汶莱纳入其中。英国认为正值非洲及亚洲国家独立运动席捲全球,只要能保住英国的经济利益,你们去独立吧!当时这种想法,主要考虑新加坡加进来后,没有把砂、沙概括在内,华人就超越了马来人。有必要要把砂、沙加进来,以保持种族比例的现况。

1963年马来西亚的成立,象徵着巫统的势力从马来半岛扩张到东马,也显示了联合政府把政治权力伸延到整个马来西亚的范围,包括新加坡在内。不巧的是,新加坡由另外一个称为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不能与巫统及联盟协调。人民行动党的李光耀,当时提出一个口号“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与联盟针锋相对。最后导致新加坡退出了马来西亚(1965年),变成没有发言权,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此外,有不少华人有左派思想的,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宣称不承认马来西亚。整个华社非但不能整合,而且政府与反对党斗争进一步恶化。此外政府提出了国语法案,引起了华社很大的强烈反应,认为这样一来华文就没有前途了,激发一些团体,尤其是董教总筹组独立大学。马华夹在其中,不知如何应付?这边有国语法案压住马华,那边有民间独大事件也压住马华,马华成了夹心人,两头不到岸。因此在1968年时陈修信在没有更好选择下,急中生变,邀请了黄丽松教授,帮忙策划拉曼学院的成立。1968年拉曼学院的诞生,是马华署理会长许启谟提出的想法。他说,马华要面对华教的压力及尖锐的批评,只好成立拉曼学院顶住他们。可以说拉曼学院是政治斗争下的产物。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华人子弟从中受惠,急事有时会成为好事的。

虽然如此,马华公会还是顶不了狂澜冲击。1969年大选马华公会蒙受非常惨重的失败,是马来西亚政治的分水岭,也是马华政治再一次倒退的开始。1969年大选之后,表面上看起来,华人的抗议票成功的向政府表达重要的意愿。讵料513事件发生了,华人首当其冲。华人对突如其来的突变,也不知如何应对。

 

(五) 五一三是政局分水岭

 

国家再一次进入紧急状态。国家行动理事会成立,一条条法令和施政被通过,包括新经济政策。华人在整个经济领域上开始面对非常严重的考验。虽然在1971年重开国会,恢复民主。可是我们看到整个国家的局面,政治和经济已是大不相同了。当时巫统主席,也就是首相敦阿都拉萨,提出明确的概念:这个国家的政府就是巫统,巫统就是政府,国家是“以党治国”。虽然执政的是联盟政府及后扩大成国阵政府,但是不要忘记他已明确提出了由巫统来决定国家的命运。敦拉萨把民政党、人民进步党,砂劳越人联党及回教党带进国阵。整个国家似乎已无反对的力量,比较显着的反对党仅剩民主行动党。马华公会的地位,不再是联盟,即巫统,马华,国大党的三分天下,而是十多分的天下。一党独大的局面就从1970年成形。

无疑的,敦拉萨的高瞻远瞩,促使他在1974年大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係,也是很重大的转变。当时中国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1972年。毛泽东为何接见美国总统尼克逊?因为美国给中国非常重要的情报。美国从卫星上拍摄到苏联调动百万大军,企图要攻打新彊或内蒙古。美国政府顺水人情将情况告知中国政府,中国顿然感觉到苏联的威胁此美国要大。毛泽东马上说,请美国来谈建交,这就是中美解冻的秘闻。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来后,敦阿都拉萨打铁趁热,因为他认为如果与中国建交,可以说服马来西亚的华人包括左派华人支持国阵,不必一味仰靠华人政党争取华人票。终于得偿夙愿,国阵取得辉煌的胜利。这种高明的策略,用意在于表明他对华人没有敌意,进而可以接受由他领导的国阵。政治新局由兹开展。

自此而后,巫统的力量不断壮大。敦拉萨在1976年逝世之前,他选了胡先翁接任首相。胡先翁父亲是拿督翁,其儿子是希山慕汀,就是现任巫青团团长。他们家族具有土耳其后裔的血统。土耳其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回教国,妇女不披头巾,是个世俗宪法的国家,而胡先翁彷效土耳其的世俗治国方式,果断开除了回教党,为了国家前途他克制了回教党的壮大,并于1978年大选中取得胜利。1981年胡先翁退休,由马哈迪接任首相职,先是强调纯粹的马来文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但保留华小特徵)。21年后,才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个结果导致许多马来人走向宗教,不得不把英语注入教育体系内,提倡数理科用英文教学,来减少马来人走向宗教狂热。

 

(六) 回教化运动兴起

 

此外,他也于1982年,把回教青年组织(ABIM)的领导人安华引入巫统,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回教党被迫靠边站,不能有所发展。毕竟当年轻人都进入ABIM时,你要收服马来人,就得把整个马来民族凝聚起来,首先必须把安华拉了进来。1982年,安华参加了巫统选举胜利后成为部长,从此平步青云。回教化措施也跟着强化。

因此我们看到1981年后,国家回教化运动走得很快。今天,全部政府行政都已经回教化。意料之外的,马哈迪在1998年看到与安华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别,而挥刀斩马谡,引起许多的后遗症。“烈火英熄”增添变数。但不变在华人,而变在马来社会。1999年大选,回教党突然冒了起来,应要感谢安华的烈火英熄运动,今日丁加奴州务大臣哈迪阿旺是安华的学弟。致使马哈迪在对付安华初时有困难,主因是安华的回教背景强烈。过后,安华也转型,转而成立公正党。公正党在情在理不能与回教党起对立,而事实上,安华支持力量不是来自华社,最大力量来自马来社会。所以回教党的壮大会增加它们的谈判筹码。

当我们看到马哈迪行将退休与阿都拉巴达威准备上台,已使到马来社会晋入一个新的阶段。只要安华效应不消失,安华因素仍在巫统内,变数是存在的。马来西亚在马哈迪退休后由阿都拉担任,但阿都拉之后,又是谁接班呢?也是未知数。我看到一个可能的情况,历史是不断重写,从拿督翁到东姑拉沙里到安华,最后整个马来民族,回教运动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回教是不能与政治和民族分开的。当整个马来民族,文化和政治都捏在一起时,谁能成一方英雄便能驾驭所有的政治权力。这是今天马来西亚的写照。

911事件的发生,基本上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回教极端运动,马来西亚也有一股狂热宗教力量从中崛起。面对着神权主义,或者是回教国的进一步加深的压力,我们要怎样面对今天的局面呢?马来西亚目前,是在世俗与回教之间摆动。那麽我们要怎样促成宗教置于政治之外,让宪法继续维持现状,而不是以宗教治国?华人应可发挥较为重要的影响力,至于如何发挥,可是目前华人面临的新困境和最大的挑战!

(这是本文作者于2004年应怡保十一华团之邀,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经重新整理后成此文。谢诗坚,资深报人,时评政论家。)

【原文链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