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云飞
冉按:此文是四月十八日出版的重庆《旅游新报》“上周刊”给我做的一个专访,虽然无什么新意,只不过是重复我旧有的一些观点,但依然可给没有看过的朋友们观看。由于事涉新近所出的两本拙著《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和《像唐诗一样生活》,故转发于此,敬请大家垂注。2013年6月14日于成都
文/齐姝
坦白讲,二十岁出头的我并不钟情于教育类的书籍,但采访任务在身总是不得不翻看各种不同的书。第一次翻开《给你爱的人自由》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阴郁的天气甚至让我有点小情绪,但突然序言中的一个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那根是什么,翅膀又是什么呢?冉云飞老师说,根是真正的家庭之爱,翅膀就是自由。对于这样的解释,我自觉不能深刻体会,于是带着疑惑开始了这次对冉云飞老师的采访。
人物访谈:
我是观察型,批评型的写作
·上周刊:之前从微博上了解到,其实你很早就计划到重庆做一场与读者的分享、交流会,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推迟到了现在。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如此钟情重庆,一定要来和重庆的读者分享、交流吗?
冉云飞:因为我的老家是酉阳嘛,很多亲戚、朋友、同学都在重庆,所以我经常会来重庆,和他们坐一坐,聊一聊,每次都很开心。
·上周刊:简单说一下您的人生经历吧?
冉云飞:我的人生其实很简单,1983年从酉阳非常穷困的山村里考上四川大学中文系,现在主要是在写作,出版过很多书,研究的面也比较广,主要涉及教育、历史、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古典文化、成都地方史、巴蜀史等,《Lonely Planet》中巴蜀历史的部分就是我写作的。(注:《Lonely Planet》即《孤独星球》,为风行全球的旅行书籍,被誉为背包客的“圣经”)
·上周刊:你的研究面如此广泛,是个人兴趣吗?
冉云飞:对,个人兴趣,我的爱好非常广泛,就像我的阅读一样,只要能读懂的,无所不读。我家里有4万多册藏书,平时都会一直读。虽然现在应酬也比较多,但每个月我都会读10本左右。
·上周刊:像你说的现在应酬也比较多,但时间总是有限的,会不会其它事情和读书产生冲突呢?
冉云飞:当然会啊。不过,对于我来讲,无论再多事情,读书是不能缺少的,那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再者,我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人,所以我每天都坚持读几十页书,坚持记日记。
·上周刊:之前采访过一些作家,聊到写作时,有人说“文字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人则是“用生命在写作”,特别想问一下,你是怎么定义自己和写作的关系的?
冉云飞:某种程度上我也是用生命在写作,但我不是体验型,而是观察型,批评型的。很多人写作是写自己的内心,某件事悟出了某个道理,好,写出来,但我不是,或者说这不是我主要的,我不仅仅关注自己的七情六欲,忧伤哀乐,更关注其他人和社会。看到某些人和事,我会从自我关心出发,然后上升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呼吁,民生问题的关注等。
以爱之名,给爱的人以自由
·上周刊:这次来重庆,你带来了两本书和读者分享,先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本《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吧?
冉云飞:《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是我十几年来教育的随笔。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方面。我自己也有个17岁的女儿,但我的教育观念和很多中国父母不一样:首先,我觉得不管她优不优秀,我都爱她,她不是我向其他人炫耀的资本。其实,我生养她并不是为了让她光宗耀祖,对于我而言,我希望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个人非常反感很多家长给孩子很大压力,因为那会把家长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上周刊:刚才你提到了自己的女儿,那《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是一本关于父爱的书吗?
冉云飞:是,但不完全是。比如,平时在家里我也给小孩子上课,每个周末,我会教朋友的孩子读古文。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习的兴趣,所选的篇目可能很多人没有见到过,但那都是非常有趣,孩子们喜欢和我一起学习,所以书中也有一些我对教学的非常个性化的阐释。
·上周刊:你会担心《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中的教育观念很多家长不理解吗?
冉云飞:会有不理解是肯定的。对我来讲,爱和自由是最重要的。首先,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将来不管在外面受到多少挫折,他都还有勇气去闯荡。但如果孩子在外面经历了痛苦,家庭不能无条件地接纳他,他就会停止探险的脚步,没有好奇心,没有创造力,然后把人生过得很灰暗。但我相信我的孩子不会这样,她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爱她,接纳她,所以失败不可怕,她会重新起航,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给孩子空间,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多时候爱其实是一种束缚,一种强迫。比如这种食物非常有营养,你为什么不吃呢,这就是强迫。如果真的爱孩子,你应该说这种食物真的不错,你可以尝一尝,试一试,但不尝也没关系,我也不会生气或者怎样。可很多父母掌握不好这个分寸,既要爱孩子,又要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可贵,这就是我所倡导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上周刊:“爱和自由”,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你是怎么做到的?
冉云飞:这需要父母有很强的自我修正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很多时候,父母的“身教”其实胜过“言传”,很多人天天说孩子不读书,但他自己却在打麻将,这样的父母凭什么要求孩子去读书呢!而我从来都不会这样,我每天都在读书,我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爱读书,孩子3岁之后,我从来没睡过懒觉,所以当孩子上学早起,我们喊她起床时就会没有太大怨言地接受。一句话,你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你自己肯定要先这样做,作为父母首先你自己要像样子,这就是“身教”。
·上周刊:说到教育孩子,“因材施教”还是很多人都认可的教育方式,那你觉得你“爱和自由”的教育怎样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呢,像有些孩子可能比较乖,“自由”一点问题不大,但有些孩子比较调皮捣蛋,太“自由”,他可能就惹事了……
冉云飞:你说的对,“自由”不是胡来,不是完全没有原则,也不是完全没有纪律。从硬的角度来讲,“自由”是不能违背法律,其次,要有道德感,尽量不违反社会道德,比如马路上有个乞丐,你不能侮辱他,因为人格上他和你是一样的。而且他已经受到了伤害,你再去伤害他,我就不允许。至于“因材施教”,有些孩子比较内向,那教育的时候肯定就要有趣一点,有些孩子很跳,那教育的时候就要安静一点。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来讲,这其实要花很多心思的。如果是我有两个孩子,我会鼓励他们身上少的一面,但并不压抑他的个性。比如一个孩子很跳,但突然一件事他钻得很深,他安静下来了,那我就会多鼓励他这方面,让他形成一个平衡。另外一个孩子很内向,那今天有客人到家里来,我就会喊他在客人面前讲几句话,虽然他可能非常不好意思的只讲了2句,3句,但我仍然会鼓励他,“这真是非常优秀的演讲”。总之,我认为不要去批评孩子内向,批评孩子坐不住,批评是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不容易被接受,相反要鼓励他少的方面(当然不是否写定他的天性),形成一个平衡。
·上周刊:其实不仅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孩子也是很不一样的,你怎么看这点?
冉云飞:OK,教育确实是要分年龄阶段的,比如青春期,两性问题,孩子的身体出现变化,那父母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恐惧。比如早恋,父母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很多孩子躲父母、躲老师反而躲出一堆问题。再者,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容易撒谎,容易有攻击性。青春期很多孩子都脾气毛躁,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你问他最近成绩怎样啊,他可能就会疑神疑鬼了,家长是不是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呀,然后他就没安全感了,再然后他就会排斥家长,很难交流。
·上周刊:在你的教育理念一直围绕“爱和自由”,那你“爱和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
冉云飞:作为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不仅是养他,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你要让他感觉到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你要让他觉得无论我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平庸的人,我都有自己的价值,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要挡不住的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别人。
“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
·上周刊:介绍一下《像唐诗一样生活》吧?
冉云飞:很多人读唐诗,但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很少有人能理解唐诗像我一样透彻,所以后来我写了《像唐诗一样生活》。这本书非常好玩,里面考证的部分也算有学问,即趣味性和有学问两者比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一些人读过之后觉得还有点意思。
·上周刊:这次新书《像唐诗一样生活》是重新修订版,对吧?
冉云飞:对的,2005年出版了《像唐诗一样生活》第一版,后来我又写了诗人的小评传,每个诗人几百字,一共几万字,所以这次是增加了几万字的修订版,而且我对诗人的评价和教科书上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上周刊:我注意到《像唐诗一样生活》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这个副标题特别美,当时是怎么想到的?
冉云飞: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诗词本身的魅力,它带给人们的感受就是这样。古典诗词里有很多非常美好的东西,你会觉得背起来都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要去实现它。另一方面,“追寻诗意”也是来自于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上周刊:你觉得现实中怎样才能做到书中所写的“诗意的栖居”呢?
冉云飞:当然,现实生活是残酷的,现实有很多羁绊,很多不如意,所以我们要创建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来抵抗现实的不如意。就像我们读很多作家的作品其实是从中寻找精神的默契,然后这种默契就会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但最后还是能够坚持下来,是有道理的”。
上周刊:《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是你多年教育的随笔,《像唐诗一样生活》看起来也是随笔、散文的风格,那除了随笔、散文,你会尝试其他类型的写作吗,比如写诗,写小说……
冉云飞:我尝试过很多类型的写作啊,比如历史、传记,2004年我还出版过一本诗集,早年我是写新诗的嘛。
人物简介:
冉云飞,重庆酉阳人,一九八七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长居成都,“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著有《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尖锐的秋天:里尔克》、《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庄子我说》、《通往比傻帝国》、《像唐诗一样生活》、《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等十几种著述。
书评
好友吴荻枫评冉云飞作品《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当今时代,不缺少书籍,也不缺少教育,但好为人师者多,反躬自省者少,贩卖心灵鸡汤的“导师”多,揭示痼疾以求疗治的勇者少……冉云飞这本《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恰逢其时,字里行间浸透的为人父者深沉的爱,在这个陈腐而功利的社会,如阳春三月的晨雨,为因雾霾而昏黄的天空带来片刻清新。
好友郭初阳评冉云飞作品《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在我看来,书里(冉云飞作品《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那一篇《为父示女儿书》,与陈志武先生《给女儿的信》,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父母的必读家书。拥有世界眼光和现代观念的父母,会拥有共识:爱而不市恩,养儿不求回报,只愿儿女幸福,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情之所钟,正在冉云飞这样的父辈:“你越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得有幸福感,越是对我们父母的孝敬,我们会因你创造的生活所得到的享受而自豪而感动。”
读者龚飞评冉云飞作品《像唐诗一样生活》
《像唐诗一样生活》是冉云飞四年前写成的一部随笔集,也是我读到有关唐诗的书中最有味道的一种。这样评价,并非因为他是我同乡的缘故,而是由于与其他同类书相比,这书自有它独具特色的地方。关于唐诗的评点,一千年来散见于各式各样的笔记、诗话、文集、书信中,各种主张见解,或正或反,差不多都有人说到了。要想于前人范围之外翻出新意,实非易事。明清人有关唐诗的评点中颇多怪话,便是一意求新求变的恶果,看似独标一帜,实为黔驴技穷,终究落入了文字障中。冉云飞原是写新诗出身,旧学又好,析解唐诗,于过筋过脉之处自然多有会心。然而我更看重的,还是书中不同于普通诗歌赏鉴的另一类写法,即站在人性的角度,以清明的智识,平和的理性去返照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书摘–《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 你自然是我们的女儿,但你始终不要忘记你是你,你是一个独特的自己,你是那片与世上所有树叶都有一点不同的树叶。你不是我与妈妈的跟屁虫、复制品、镜子影像。
·有文明而正常的家庭关系,我们对子女的爱,才会不掺杂那种不必要不得体的强加与逼迫的私念。
· 每个人都向死而生,任何人都是活一天少一天,所以要活得精彩,要尽量沐浴在爱中,不要被仇恨所束缚。因为世上没有放不下的仇恨,只有来不及的爱。
·我们进行细致温和、充满人性爱心的感恩教育,但作为施恩者又不能强行别人来感恩,哪怕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
·有很多父母没有学会尊重孩子,而是用爱的方式来绑架孩子强加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孩子就彻底地成为了父母生活的附庸。
·我们总是用社会竞争的残酷来恐吓自己的孩子,觉得能保障他的物质需求,只要不生病就可以了。事实上他内在的心理需要被忽略了,孩子与父母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没有时间沟通,互相躲藏起来了,那就只剩下单调而坚硬的现实应对:出人头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