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利率首次超过10%,报13.4440%,飙升578.40个基点; 1周利率也首次突破10%,大涨近300个基点,达到11.0040%。毫无疑问,这两个数字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紧张已经到了令市场极其恐慌的程度。

但是,面对罕见的恐慌,央行不仅没有像以往一样抚慰市场,注入流动性,反而投放20亿央票继续在市场“抽血”,对市场的哀嚎一片置若罔闻。要知道,央行的行长并没有换人。而周末只有9个人参加(6人缺席)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会也再次强调:“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如果说央行在过去10年在很多重大政策的关头应对失措的话,面对中国银行业所谓的“钱荒”,央行总算 “暂时”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我说“暂时”,是因为我不知道,面对市场的持续逼宫行为,央行能坚持多久。

但是,不管如何,在目前诡异的市场氛围下,央行能以勇气和魄力面对市场的喧嚣和恐慌,不妥协和绥靖,已属相当不易。要知道,市场恐慌的冲击波已经蔓延到很多领域,市场上关于某某银行违约的各种小道消息和谣言不断,评论人士甚至将当下的“钱荒”所引发的银行业违约事件比之于 “雷曼兄弟”,而雷曼兄弟倒下的后果无需笔者多提。

更有甚者,投行界的高善文博士认为,如果央行不及时救市,未来整个市场将面临三轮冲击波:第一波冲击波震源很浅,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短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的很高;第二波,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这里还有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第三波: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加速经济的大幅度下滑。

无独有偶,瑞银证券10日给给客户的邮件中所言的:若央行还不救市,最紧张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会看见更高的利率,一直持续到7月初,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是最先爆仓的是部分基金公司的短期货币市场产品;二是很快传导至票据市场,利率飙升,影响实体经济;三是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给经济增长带来重重一击。

央行之所以选择站在正确的一方,是因为,时下发生的所谓的“钱荒”不过是中国金融界真实的谎言,一出苦肉计而已。央行很清楚,中国并不缺少流动性。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截至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的余额高达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远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目标,而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也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加了3.12万亿元,也就是说,总体而言,货币供应不仅没有收紧,而是仍然处于较宽松的状态。

但是,无法自圆其说但是,一方面是中国稳居全球第一货币发行大国的事实,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的紧缺,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钱荒”是一个持续的事实,无人惊诧,更无人视为危机。而这一次,在货币供应总量仍然宽松的情况下,银行自己出现“缺钱”的情况而已。

而银行真正缺钱的原因又何在?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一篇研究报告可谓揭示了冰山一角。惠誉的报告称:据其统计, 6月最后10天有1.5万亿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近期银行同业市场资金紧张,令产品能否如期偿付存暗涌。同时,惠誉的报告也指出,中国信贷泡沫为现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并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出警告。惠誉称中国信贷总额从9万亿美元上升至23万亿美元,占GDP比率在五年内从75%上升至200%,而美国次贷危机及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前的该比值大约为40%。

一方面是信贷规模的快速膨胀,另一方面,是银行出于盈利的考虑,要么通过“扭曲”操作,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信贷,要么通过大量的包括信托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的表外业务,增加了杠杆和风险,而影子银行以及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大面积危机,中国出现金融系统性崩盘的风险并进而将经济拖入深渊将不可避免。今年以来,高层规范影子银行,并将防范系统金融风险列为国务院五项重点工作,是的确看到了山洪逼近的影子。

这样,逻辑就很清楚了:

第一,就货币的总量供应而言,中国不仅不缺钱,反而是全球货币供应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第二,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货币迷失”和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事实,大量的信贷资源在金融圈内自娱自乐,并没有进入实体领域。

第三,在金融资源相对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的考虑进行大量的“金融创新”和表外操作业务,一些理财和信贷产品子虚乌有,堪称庞氏骗局,预计总量高达20多万亿,一旦到时无法兑付,将引发可怕的多米诺骨效应。

第四,银行间的“钱荒”纯属咎由自取和罔顾管理层重视金融风险的事实。过去一旦缺钱,央行都会配合释放流动性,这种不负责任的“习惯”,宠坏了中国的银行,但积聚了可怕的金融风险。

第五,即使现在释放流动性,只是纵容了银行业更大的冒险举动,而并不能确保资金流向实体领域,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在银行获得流动性之后,会继续将其投入到风险较高的理财等领域。

第六,时下出现的“钱荒”并非新现象,也绝不是什么美联储要退出量化宽松引发的资金外逃效应,而是央行和管理层主动为之,这是对商业银行的一记严厉的警告,更是对最近李克强总理三次强调“用好存量”货币的有力回应。

如果央行这一次能够坚持到底,并继续逼迫商业银行降低杠杆,则几乎意味着,中国靠信贷刺激增长的日子已经结束。市场在威胁如果听任“钱荒”蔓延,会殃及实体经济,但事实上,如果央行再次放水纵容商业银行继续危险的游戏,下一次金融危机十有八九就发生在中国。对于这点,管理层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正如外媒所言: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