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美国著名心智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的12个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尝试从脑科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本文首先介绍一个新视角——精神分子论,然后从精神分子论的角度对塞尔提出的12个问题逐一进行探析,并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

  【关键词】心智哲学;12个问题;脑科学;精神分子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2 0世纪后半叶以来,心智哲学逐渐取代语言哲学而成为西方哲学的核心。 [1] 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R.Searle)在他的新作《心智》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2] 尽管这12个问题不能涵盖心智哲学所有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是心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心智哲学面临的难题,所以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对心智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哲学家们总是习惯从哲学的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哲学的思考或思辨是必要的,但由于心智的奥秘隐藏在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结构——大脑之中,所以这种单纯的哲学思考或思辨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脑科学或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认知科学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为心智之谜的破解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本文就尝试从脑科学的视角对心智哲学的12个问题进行探析,并尝试对其做出初步的解释。

  一、一个新视角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者一直致力于大脑和精神的探索,经过40余年艰难探索,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该理论从分子的角度对大脑和精神之谜做出了新的解释,所以本文把精神分子论作为探析心智哲学12个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1. 精神分子论的基本观点

  经过数百万年进化,人类的大脑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结构和信息结构。大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信宿和信源的关系,二者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外部事物通过声、光、热、化学等信号发出自己的信息,人的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把它传入大脑,大脑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最后解读并还原这些信息。为了把外部事物的信息保留、记忆下来,大脑神经元合成一种特定的化学分子,并把信息存储在这些化学分子之中,这些化学分子就是信息的载体,就是记忆的物质基础。由于人脑中的精神信息就存储、记忆在这些化学分子之中,所以作者把它们命名为“精神分子”。 作者在拙作《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对精神分子进行了定义:

  精神分子就是大脑神经元所合成的存储或携带精神信息的化学分子。[3]

  人脑中的化学分子多达数百种,那么精神分子究竟是哪一种呢?精神分子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大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精神分子与脑中的其他化学分子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等一起存储、传递信息,在大脑的精神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分子论认为,精神的本质是分子,人的精神、智慧、思想与灵性,人的感觉、思维、记忆、自我、意识、感情、行为、主观感受性以及梦等等,都最终决定于大脑中的那些微小的化学分子,精神活动其实就是各种化学分子共同演奏的一部美妙的分子交响曲!

  2. 基本概念的定义与区别

  “心智”概念一直缺乏准确的定义,人们常常把它和心灵、灵魂、精神、意识、智慧等混为一谈,哲学家齐硕姆就曾指出,“心灵”一词具有五种不同的含义。[4] 概念不准确、不清晰,极易引起歧义和混乱;为了避免概念的歧义和混乱,作者尝试对“心智”进行更细致的定义与区分。心智与思维、精神、意识三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是心智哲学、脑科学以及心理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三个概念,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把三概念简单地视作同一概念,认为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在大脑的活动中,思维、精神及意识其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现象,它们存在着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把三概念混为一谈。为了把三概念严格区别开来,作者在《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对其分别进行了定义。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大脑产生精神的过程,是大脑对客体与主体进行感知、认识以及反应的过程。[5]

  精神的定义:精神是大脑思维的产物,是大脑对客体与主体进行感知、认识以及反应的结果。[6]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脑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以及非我的反思与觉悟。[7]

  通过精神、思维和意识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精神、思维和意识虽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却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现象,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并非是同一的。思维是大脑活动的“过程”,精神是这个过程的“产物”,而意识则是大脑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高级境界”。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一个工厂,思维是这个工厂的“生产过程”,那么精神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假若说思维是工厂总的生产过程,那么意识就是一种高级生产过程。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大脑的思维就是认知,大脑通过认知产生出心智,心智就是精神,心智表征并存储大脑中的精神信息。而意识则是大脑的一种高级功能,有了这种高级功能,人才能反思自我,才能对自我和非我产生觉察和觉知,才能进入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高级精神境界。长期以来,人们所说的“意识”更多的是指心智或精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因为心智或精神存储了人脑中的精神信息,它是大脑的产物,是实体;而意识则是大脑的一种高级功能,它是物质(大脑)的属性,并不是实体。我们把心智和意识严格区别开来,有可能避免概念的歧义和混乱。

  3. 精神分子论的根据

  精神分子论并不是作者闭门造车,主观猜测、想象的产物,也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它来自脑科学或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哲学、心理学以及意识科学等,不仅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拥有大量的证据,而且还得到了不少脑科学实验的验证或证明,所以精神分子论是有根据的和可靠的。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无法详述,具体可参阅拙作《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精神的革命》(待出版)。

  二、对心智哲学12个问题的探析

  1. 心身问题。即心、身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心、身是完全有别的两种实体,二者不可能发生什么联系。然而日常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心、身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身体被某物撞到就会感觉疼痛;内心只要想移动身体的某一部分它就可以实现这一想法。那么身、心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心身问题”。塞尔认为,尽管这一问题在笛卡尔之后被许多哲学家所关注,但是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化为如下两个问题:(1)物理实体如何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2)心智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物理世界的?(本文所引的12问题均来自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作者认为,如果对这个问题加以细分,那么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略有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心身问题,即心智与人的身体或者说大脑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心物问题,即心智与外部事物、物理实体或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笛卡儿认为,心智与身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心智是“幽灵”那样的非物质实体,而身体则是空间上广延的物质实体,它们各自独立存在,不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但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以及许多事实都证明,心智确实能与身体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笛卡儿的观点并不符合事实,也无法对“心身问题”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精神分子论认为,心、身之间肯定存在着关系,而且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身之间为什么能够发生关系呢?根据精神分子论,心智的本质并非是“幽灵”那样的非物质实体,而是客观实在的精神分子,这就是说,心智的本质其实就是大脑所产生的一种高级化学分子,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既然心智的本质也是物质实体,那么,它与物质的身体或大脑在本质上就是同一的。既然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那么,心、身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既然二者同为物质实体,那么,心、身之间发生关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精神分子论认为,由于心、身同为物质实体,所以二者不仅可以发生关系,不仅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而且还可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搞清了心、身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对塞尔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做出解释,这两小问题就是心物关系问题。

  (1)物理实体如何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外部事物或者说物理实体与大脑的关系是信源和信宿的关系,二者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我们在上面已经进行过探讨,外部事物或物理实体通过声、光、热、化学等各种信号刺激人体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传递信息,大脑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与解读,最后形成心智或精神。这就是说,物理实体是通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的。

  (2)心智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物理世界的?精神分子论认为,心智事件是通过人的行为或实践影响物理世界的。那么,人脑中的心智事件又是如何转化成人的行为或实践的呢?作者在《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探讨了其中的机理:由于人脑中的精神信息就存储在精神分子之中,所以精神分子可以通过“分子链”[8]的方式把精神信息传递到人体的组织、器官与系统,并通过这些组织、器官与系统引发、推动人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或实践活动,从而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这就是说,人脑中的心智事件可以转化成人的行为或实践,并通过行为或实践影响物理世界。

  上面我们对塞尔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解释,但在心身问题中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类的大脑只是“一小块似乎无足轻重的胶状物质”(叔本华语),可是这“一小块似乎无足轻重的胶状物质”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神奇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智慧以及意识感受性等等?为什么能够使人具有心智和灵性呢?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精神分子论认为,人类的大脑虽然只是一小块似乎无足轻重的胶状物质,但这“一小块胶状物质”却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顶峰,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结构和信息结构。正是由于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结构,所以它能够产生出最高级、最神奇的产物——精神分子,从而使人拥有心智或精神;正是由于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结构和信息结构,所以它能够产生最高级、最神奇的功能,例如思维、意识、感情、智慧以及意识感受性等等。人的心智和灵性都来自大脑,它们是大脑的产物和功能。虽然人类的大脑只是“一小块似乎无足轻重的胶状物质”,但由于它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结构和信息结构,所以这一小块胶状物质就具有了神奇的功能,就成为了一块有灵性的物质。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成为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一文中指出:“意识是使身心问题难以真正得到解决的东西。…… 如果没有意识的话,心身问题将会是索然无味的;但如果有意识,心身问题又好像无望解决。”[9] 意识真的使身心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意识”一词的含义,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不同的哲学家往往对“意识”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假如不搞清“意识”一词的含义,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和混乱。那么,内格尔所说的“意识”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诺曼·马尔科姆在“‘意识’一词的两种用法”中指出,“意识到”可以被“觉察到”或“觉知到”所替换。[10]按照马尔科姆的解释,意识其实就是觉察或觉知。在本文的第一节,我们也曾对意识进行过定义,我们认为意识是脑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以及非我的反思与觉悟。所谓“觉悟”就是指主体的“觉知”和“大彻大悟”,可以看出“觉悟”与“觉察到”或“觉知到”含义比较接近,这就是说,我们对意识的理解与马尔科姆、内格尔是基本相同的,即意识是主体的“觉察”、“觉知”或“觉悟”。主体为什么能够对自我(主体自己)和非我(与我不同的事物)产生“觉察”、“觉知”或“觉悟”呢?精神分子论认为,主体的这种能力来自于大脑,来自于大脑复杂而又高级的神经结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539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