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冲击欧洲手工业
作者:刘峄阳

面对廉价的中国商品,欧洲手工业很难能保全自己的生产方式。尽管不能逆转时代大局,但欧洲手工业对机器大工业的抵抗,以及对中国廉价商品的抵制,却展现了两种时代并存于一个时期的图景。要保持自己的生产传统,要维持经营,欧洲手工业在经济寒冬中步履维艰,对中国制造的情愫也愈加复杂起来。

威尼斯,意大利旅行的最后一站,我穿行于曲折的小道,偶然瞥见玻璃橱窗上张贴的打印纸,上面印着一句英文:Everything you see inside here is not made in China(本店所有商品都不是产自中国)。那是一家皮包店,店面不大,没有客人,只有一位白发的老太太看店。

这张提示勾起了我的兴趣,并迅速在我脑海中产生了三个假设:第一,这是给中国游客看的,让中国消费者放心,买回去的手包里绝对不会出现Made in China的字眼,也就不会发生花大价钱买国产货的乌龙事件;第二,这是给非中国游客看的,暗示中国商品的低端质量,衬托该店商品的质量更为可靠;第三,这是给非中国游客看的,言外之意是说:所有商品都不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不用担心盗版、“撞包”等,独特性才能造就高品味。

我很快否定了第一条假设。原因很简单:如果是给中国游客的提示,大可使用中文,毕竟并非所有中国游客都懂得英文。如果商店主人不懂中文的话,在威尼斯找个懂中文的人帮忙写句中国话也并非难事,何况商店的隔壁就有一家中餐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进了那家商店,向看店的老太太表明来意。老太太应该不难看出我来自亚洲,考虑到我所提出的问题,她或许能猜出我是来自中国。我试图将问题表达得更为清楚和自然,她却有些不自然起来。她指着照片里的两个人用不流利的英文介绍自己的先生和儿子:做皮包的手工艺人。至于那张英文提示,她解释说商店里的所有皮包均是family made(家庭手工),不是中国的factory production(工厂产品)。看到我尚有疑惑,老太太将family made又重复了几遍。显然,我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自己的好奇明显引起了她的一丝不安,她或许觉得那张提示刺激到了我的国家情感,多说可能会有麻烦。既然她不想再做解释,那我只能悻悻离开。

“世界工厂”的名号最早不是中国所有,应该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发展的机器大工业使得资本主义大生产在短短几十年内便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英国那个时候生产的纺织品颇类似于今日中国的服装鞋袜,到处开拓海外市场,只不过,前者靠的是枪炮,后者靠的是低价。当中国庆幸自己成为世界工厂,得意于“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时,新的麻烦又出现了。中国商品的低技术含量,及作为竞争策略的低价战略,尽管在短期内获得了优势,但负面影响持续长久,使得中国制造与低劣商品画上了等号。“廉价”、“劣质”的标签一旦被贴在中国商品上,就在西方消费者的心中埋下了偏见的种子,其后果难以消弭。西方消费者当然不拒绝中国商品,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廉价的中国商品确实给他们带来诸多便利。然而,在消费来自中国的低价商品时,西方消费者不见得给出一个好评。如同我所谈到的手包店,西方的手工为了展示自己的良好品质,顺手牺牲了中国商品的声誉,来做个优劣比较,隐含的意思是:中国商品质量低劣,欧洲手工制品有着更高的质量。

在法国学者让•博德里亚看来,我们早就进入了一个消费时代,一个充满了广告和符号的世界。现代社会对消费者的行为引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只要睁开眼睛,我们眼中总是充满形形色色的消费符号。我在罗马旅行时到过西班牙广场,一个乏善可陈的景点。于我而言,这不过是奥黛丽•赫本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吃冰淇淋的石阶,但对于中国旅行团来说却是奢侈品大牌云集的地方。中国游客有钱,就连西方的奢侈品店也倾向于雇佣会讲中文的华裔做导购或销售。消费者热衷的奢侈品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被认为是品味的符号。在消费社会学中,品味一词往往与身份认同放在一起加以考虑。身份认同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相似性,即寻求与某个人群的相似点,以构建与该目标人群的归属感;其二是差异性,即努力使自己区别于某个人群,对特定人群避而远之。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无非就是要使自己看起来“富贵”、“有品味”,进而区别于那些“贫穷的”、“土气的”、“没品味”的人。然而,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懂得运用消费符号,花了大价钱弄出乌龙事件的不是少数。当买回家的外国商品里翻出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是花了大把银子却把自己打扮成暴发户模样时,消费者或许才能理解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的极尽讽刺与挖苦。欧洲的家庭手工对有些消费人群是有吸引力的,价格上不见得便宜,但也不会如奢侈品那般昂贵。手工制品的优点在于数量小,有独特性,与其他人“撞衫”的几率较小,还能避免珠光宝气似的俗气。当大多数人拎着相似的手包时,偶尔有人使用一款市面上不多见的手工包倒也多了几分个性,而这恰恰是在工业社会中颇为难得的。

从手工作坊的角度来讲,面对廉价的中国商品,在如此糟糕的经济环境中想要保存自己的生产方式,维持经营实属不易。尽管不能扭转时代大局,但欧洲手工业对机器大工业的抵抗,以及对中国廉价商品的抵制却展现了两种时代并存于一个时期的图景。既要保持自己的生产传统,又要维持经营,欧洲手工业在经济寒冬中步履维艰。受经济的局限,西方消费者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消费习惯,更加倾向于廉价的中国商品,这对欧洲手工业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也不难理解,那家皮包店里会贴出针对中国商品的提示,并在一个中国人的询问下不做回应。

made_in_chin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