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本文来自微信公号《旧闻评论》,搜索jiuwenpinglun可见;作者新浪微博:@宋志标;网易博客:@纸老虎】

【本文是舆论观察,不是对事件的论述,还望读者知会】

青岛中石化爆燃灾难,通稿里说:已经导致两百人伤亡,定性为“十分重大的责任事故”。即便这样,似乎也没有人在乎,因为人们不信任管控下出来的数字,至多对追究到哪一级有点好奇。总的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信息控制,也是一次失败的信息管控。

考虑到五年以来的信息管理变局,青岛爆燃事故可以作为一次典型的事件,观察一下那么多关于信息攻防的实际遭遇。这些年来,新闻信息领域沧海桑田,人心磨出了老茧,信息基础巨变而未成,或许难以下全面的结论,但信息管理的目标仍可以评论。

从官方对信息控制的效能看,汶川地震是大陆最后一次信息管控的失利案例。此后的温州动车相撞事故以及上海大火,虽然信息管控遇到小幅度抵抗,但整体上达到了目的。政府在管控大型灾难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这种娴熟与效率之外,不确定的东西太多。

青岛爆燃事故又一次证明报纸等传统信息网络的尴尬与落后。地球人都知道有管控的直接因素,但新闻纸失去对大型灾难的报道正义,身处其中的人除了领受这份羞辱,不必感到委屈。青岛有媒体人诉苦如何如何,其实不要做徒劳的去污动作,自我谴责就好吧。

作为这一加诸媒体的侮辱的副产品,歌颂“死者安息、生者坚强”的虚伪论调走到了尽头。伴随这一虚假论调一同走向破落的,还有“灾难不是新闻、救灾反而是新闻”的旁门左道新闻观。大型灾难用反复的血洗,终于降低了扭曲的新闻文本对世人的欺骗能力。

这里要多说几句。“死者安息、生者坚强”的笔法是南都社论在汶川地震时演绎出的、特别针对灾难评论的口径。属于这个系列口径的还有,“今天我们都是XX人”等。这些很有使用要求的评论口径被廉价地、毫不顾忌背景地复制,最终将它们推向令人作呕的死地。

这里的“背景”就是,对大型灾难的上述口径,只有在存在普遍的、真诚的哀伤之下,才可以动用。如果不能,或不存在这个前提,人云亦云地使用这样的评论口径看似时髦,实质上就成了掩饰报道者怯懦的手段——从实际效果上,等于是让生者亡、让死者再死。

青岛作为一个新闻管控很严厉的地区,其媒体作为二流媒体,在对先锋评论话语的吸收上处在被动、无反思能力的水平上。一旦不顾背景、脱离实际地模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的论调,就会显得特别装逼、特别冷酷、特别荒谬:不允许沉默,又要邯郸学步,那只好自取其辱。

五年来,媒体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没能发展出于大型灾难报道相适应的话语,这就带来两个明显后果。上述是后果之一,另外一个后果是“救灾才是新闻”的新闻观的回潮,伪装成专业主义,“官兵做饭百姓喊香”就是极端表现。新闻界的颟顸、无能与衰败可见一斑。

从青岛爆燃事件看新浪微博的舆情反应,应该说,这个“舆论高地被攻克”了。新浪微博对本次灾难保持了低于理想预期的极低活跃度,显示出宣传与网络主管部门间的联席机制高效运作与无缝对接,这直接导致极低烈度的讨论,由此稀释了对人祸谴责的强度。

这是信息管控的胜利,却也预示着新浪作为信息基础的衰败。四年之间,新浪作为社交媒体的质量与价值急剧下滑。我甚至觉得,趁着还剩下那么一点热乎气,新浪微博可以向娱乐或女人频道启动转型进程了。占领“舆论高地”之后,高地随即不复存在。

青岛爆燃的信息被强力管理之后,释放出的信息量非常少,这是管控者想要看到的。然而,对“信息稀缺”这一后果的逆反,舆论中自行释放出更多对政府的负面评价——评论中“反官员、反政府”的基调被自动激活,占据了低烈度讨论的绝大部分空间。

正常情况下,民众对大型灾难的情绪,理应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或悲鸣或谴责,皆有出处与去向。而今给予信息稀少下的一律,悲鸣借助信息管控变得激越,转而至于愤怒。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微博或全网删除悲声,但等于将火焰埋置地下。

由此可见,对青岛爆燃事故的信息管控,其遵循的原理竟然与本次灾难的发生机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将信息流通的管道埋到地下,通过管控令其破败与老化,任凭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占据信息管控的支配地位。现在要问的是,那些被忽视的“下水道”在哪?火星在哪?

》》附加说明
1)为造成干净的页面,小额阅读支付方式不再附带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查看支付方式及缘起,请分别发送关键词“小”、“缘”。
2)从后台统计看,周六周日的浏览量通常会降到平常的一半,所以,除非必要,周六周日一般不再更新,大家都可以无干扰地休息。
3)近期会降低更新频率,因为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