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潜在增长率自然下降,实际增长速度也开始降低,许多国家因而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并不必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发展阶段,靠挖掘改革红利提供生产率而不是依赖拉动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要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就要鼓励竞争,鼓励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人口红利 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配置 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经济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已越过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2012年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正如世界银行等组织提醒的那样,很多国家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经济没能保持继续增长,最终没能实现成为高收入国家的跨越,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目前各界人士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关注与讨论很多,本文将从理论与经验的角度对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进行阐述。

   一、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1.低收入阶段

   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这一阶段人口呈几何指数增长,食物呈自然指数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均食物拥有量维持在生存水平,人口下降,恶性循环不断加剧,经济维持在低收入水平阶段,不断陷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阱之中。经济学家琼斯(Jones,1999)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描述。如果把人类迄今为止的100万年历史设想成一个100码长的橄榄球场,从起点到终点,农业诞生使人类得以揖别单纯靠采集和渔猎生存的生产方式,即大约1万年前的时候,球场已经走过了99码;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距离球场终点只有7英寸;而使英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脱离马尔萨斯陷阱的工业革命,则已经距球场的终点不到1英寸了。

   2.中等收入阶段

   一旦摆脱马尔萨斯陷阱,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进行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资本积累率,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跨越了低收入阶段,进入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边际生产力非常低下;另一个部门即非农产业部门,该部门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又由于社会剩余劳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该部门在很长时间内可以依靠固定的制度性工资从第一部门吸收大量劳动力。这一时期称之为二元发展阶段,也称刘易斯发展阶段。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剩余劳动力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其供给,此时人口增长也发生转变,从过去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放缓,随后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负增长,因此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开始上涨,这一现象也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高收入阶段

   一个经济体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一般来说因进入人口转变的新阶段,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以往支撑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劳动力增长、资本形成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都逐渐趋于减弱,最终经济增长进入新古典阶段。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劳动力是短缺的,资本报酬递减,因此,单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投入,不再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高,否则经济将会出现停滞,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索罗”阶段。

   综上所述,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马尔萨斯发展阶段、刘易斯发展阶段和索罗阶段。以出现劳动力短缺和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现象为标志,我国于2004年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即人口抚养比上升为拐点,2010年开始人口红利消失。因此,我国面临着如何跨越到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难题,如果不能成功跨越,将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努力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研究数据表明,1820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1/3,人均GDP也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但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迅速下降,1950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占世界的比重均降至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后全世界也出现了经济大分流,欧洲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其他国家依旧保持贫困落后的局面。上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又出现了大趋同的趋势,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失误,错失了这次发展浪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在2003年以后,我国人均GDP占世界的比重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已超越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党的十八大也因此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即202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2050年的现代化目标。

   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曾说过,如果让300年后的经济学家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可以不记得9·11和冷战结束,但一定会记得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我国过去30余年GDP保持了10%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为8%左右。根据统计学的“72法则”,如果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7%,那么10年就可以翻一番;如果保持10%的增长率,7年就可以翻一番。因此,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里考察经济增长,比如一个人的预期寿命70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那么无论是7%还是10%的经济增长率,中国人可以在其一生中体验到100多倍的生活水平改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一个是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个是到2050年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经济以7%的速度,从改革开放开始连续增长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0美元,如果保持10%的增长率,人均GDP将达到300000美元。当然,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经济不会一直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测,从改革开放到实现百年目标,人均生活水平将会有近百倍的提高,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早期西方国家是发展最早的国家,但他们的发展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美国曾实现年均3%的经济增长,日本最高时经济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九点多,亚洲四小龙增长速度一度更高,但他们要么增长速度不如中国这么快,要么未能维持很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仅仅是明显改善,而真正能做到改善100多倍的估计只有中国。随着中国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将会越来越困难,而离本世纪中叶还有很长的时间,今后的发展之路将会充满荆棘,这也意味着我国已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抑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

   二、“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原因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中等收入阶段与中等收入陷阱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国家总要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才能跨越到高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则需要四个步骤,他们在时间上是继起的,空间上可以是并存的,我把这四个步骤简称为“四部曲”,完成这“四部曲”之后就真正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1.经济增长减速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减速,2013年仍然在减速,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将常态化,这也是一个自然现象。有关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当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7000美元到17000美元之间,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比如当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时,高速增长经济将出现的降幅大约为年均GDP增长率减少2个百分点(Eichengreen,etal.,2011),而我国人均GDP正好在7000至17000美元之间,正处于减速阶段。当然,经济减速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

   从人口的角度看,201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口(即15至59岁之间的人口)一直持续增加,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负担较轻,经济增长的剩余不断积累,实现了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率,这也称之为人口红利。当然,人口红利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贯穿于整个经济增长之中。

   在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中,资本的贡献最大,占70%。资本积累虽然体现为物质资本的积累,但也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较低的人口抚养比为高储蓄、高积累、高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才促进了资本的不断积累;其次,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打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劳动力短缺的假设,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资本投入不断得到回报,经济也才能不断高速发展,这也是人口红利的一种体现;第三,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抚养比,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aiandZhao,2012)。分析发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作用,而现今我国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都发生了改变,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将相应改变,经济增长减速也就是情理之中。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将出现负增长,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345万人,抚养比开始上升,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也将受到影响,甚至不利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我们可以从潜在增长率的角度进行解释。潜在增长率,就是指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等的供给能力,以及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如果这些能力很强就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率,如果这些能力出现弱化,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过去我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率的提高都与人口红利有关,现今人口红利开始消失,潜在增长率也就出现下降趋势。

   如图1所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下降到7.2%左右,“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率有可能降到6.1%左右。这是一个自然的减速过程,而非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去年我国经济出现减速,众多分析人士都指出是由于西方在金融危机之后复苏乏力,加上欧债危机的影响,对我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出口减少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但经济长期增长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潜在增长率。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出,去年我国潜在增长率本应下降,而去年的经济放缓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判断经济发展形势,避免做出错误的举措,从而把经济减速这一正常现象变为不正常的经济长期停滞。

   2.经济增长停滞

   经济增长出现减速后,政府自然想到刺激经济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期望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等方面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借助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加以推动。但这些政策都是刺激性政策,刺激的都是需求方因素;而如上文分析所述,潜在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供给方的能力。因此刺激需求的政策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南辕北辙,甚至往往会造成问题的恶化。

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人为地将经济增长率提高到潜在增长率之上,不仅会导致产能过剩、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问题,还会扭曲生产要素价格、背离比较优势、保护落后企业,(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888.html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