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严格的网络监管,很多网民依靠Virtual Private Networksproxy servers登录被封杀的网络,如Facebook和YouTube。但是,一旦中国政府发现后,大部分非商业性质的proxy接入点就被封杀了。事实上,在中国,Tor(Tor是一个巨大的义工网络的一部分,用来遮蔽用户的地址)上大部分公共接入点都遭到封杀

最近,一款叫“Lantern(灯笼)”的新型规避软体也加入了对抗网络封杀的斗争中。该软体应用WIN对等技术,允许用户邀请好友到“信任网络”中,同时,允许同一网络中使用VPN或可以自由网络接入的成员与好友共享他们的网络连接。该“信任网络”使中国政府难以发现个体接入点,因为网络更加分散了。至今大部分用户和流量来自于中国。

该软体制造商发布了以上影片来解释该程序是如何运作的。

Jian Alan Huang是一位软体工程师,在推特上与好友分享了该新型软体的用户信息:

#Lantern 的用户数刚刚突破了10000,其中中国境内的用户7500人,占75%。从流量上看,中国流量占90%。因此,按比例估计,中国境外还有1500人左右是为中国用户提供流量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用户只有差不多1000人左右。

— Jian Alan Huang (@hnjhj) November 30, 2013

 Alan就是为他的中国大陆朋友提供网络接入的用户之一:

打算把一台旧电脑24小时开着专门分享 #Lantern 连接给墙内小夥伴们。欢迎加我。 pic.twitter.com/0pUnbvFV98

— Jian Alan Huang (@hnjhj) November 25, 2013

不少用户分享了他们使用这一项新工具的评论。ChinaChange.org的编辑Yaxue Cao就提醒他的朋友Lantern不能对抗监管:

灯笼 (Lantern)是一个为击败互联网审查而共同努力的世界人群网络。灯笼是同伴与同伴间绕开“围墙”的一种新软件。安装和分享这个新软件,从墙内获得被审查和阻挡的墙外信息。 灯笼旨在提供准入,无法保障你不受监控。反监控使用Tor. http://t.co/hSrfFC1zZl

— Yaxue Cao (@YaxueCao) November 26, 2013

一位在美国的华人运动者Wenyunchao,针对该软体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议 #Lantern 能有同时有提供连接和使用连接模式,墙外有很多用户想翻回中国看一些网络资源,如果能双向提供,相信可以吸引更多的墙外节点。同时建议能增加共享带宽设置,例如,我愿意分享30%的带宽给不是好友的用户。

— 北风(温云超, Yunchao Wen) (@wenyunchao) November 24, 2013

Zuihulu和MyDF解释了为什么他们选择Lantern作为规避监管工具。Zuihulu指出此软体的图标手提灯很具有像征意义:

试用了两天的Lantern,虽说稳定性和速度都不如我购买的收费VPN或SSH,但是在冬天上网的时候开着Lantern,看着电脑状态栏里面点着一盏灯笼(Lantern的图标),内心居然多了些许的温暖。 #Lantern

— 醉葫芦 (@zuihulu) November 30, 2013

#Lantern 是翻墙史上最温馨的一次集结,感性的宣传片,漂亮的界面,好友遥相呼应,当看到软件运行时划出的那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这个冬天你再也不会感到孤独。

— MyDF (@MyDF) December 1, 2013

The program indicates to the user that they are connected to the network outside China. Image from Lantern.

这一软体告诉用户他们已经连接到了中国以外的网路。图片:Lantern

新浪微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微博。但是因为防火墙,那里基本上很少有关于这个新软体的讨论。Ken Wang设法避开使用敏感词来介绍这个新工具:

介绍一个全新的网络项目Lantern(灯笼),这是Google Ideas资助的一个计划,旨在通过p2p信任网络实现突破xxx的努力。项目原理类似点对点下载,每一台安装了灯笼的解放区电脑都可以作为proxy帮助沦陷区电脑上网。灯笼的特色在于只有信任的朋友才能互相帮助,以保证proxy的安全

译者:Y.Zhang
校对:Fen

作者 Oiwan Lam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plus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