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上旬,盖洛普做了一份“谁是美国最大敌人”的民意调查。该调查抽取了遍布美国50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的1023个样本。结果显示,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敌人,中国超过伊朗、朝鲜(16%)位列第一,而在此前若干年的同类调查中,伊朗一直被视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美国每年针对中国的民调成千上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很难说得上有什么现实政策指向的民调,十来天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冠上“中国成为美国人眼中的头号敌人”之类的标题见诸中国报纸、网络,让众多国人议论纷纷。
热议的原因之一,当然是它迎合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时而公开时而隐晦、但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扎根,现在又多了一个明确证据的那个国际政治预言——“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个民调的发酵见证了传播的荒诞性:在信息传递中,“头号敌人”的说法常常被当成美国政府的意志、作为整体的“美国人”的想法,很少有人去留意它只是一个针对1023个人的民调,或者简单质疑一下他们是否能代表“美国人”,他们的意见是否具有现实的政策意义。
或者,有人从中读出“中国威胁论”的意味。不过其实并没有入中美两国战略层面。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多次说“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说了类似的话,称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美国继续欢迎中美崛起。习近平最近更是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导致冲突局面。
可见,中美高层是有共同语言的。那么在民间层面呢?在中国人预设的对美国的想象中,中国人要找到与美国人的共同语言并非难事。最近让大量中国人与美国人发生共鸣的,是一部美国网络电视连续剧《纸牌屋》。
《纸牌屋》在这两个国家究竟有多火,让我们来看一下收视情况。该剧最新的第二季于近期推出,根据美国几个宽带公司对收视流量的测算以及众多收视民调的评估,这部网络原创剧在美国的观众人数大约在1300万至3200万之间。中国迄今只有一家网络购买了其播映权,在该网络的本周热播列表中,《纸牌屋》第二季以过千万的收视位列前十,而且名次还在迅速提升。
观看《纸牌屋》的两国观众,在诸多方面达成了最大一致。比如,美国人能痛斥美国政客的卑鄙、政治的阴暗、权力的败坏……中国人也能,也能痛斥美国政客的卑鄙、政治的阴暗、权力的败坏……
当然这种琴瑟和鸣是表面上的。
以谴责为例,美国人对于权力有一种天然的警惕与不信任,更别提向来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圈,他们中许多人更是偏执地视官员政客为敌,美国影视作品中讥讽、嘲弄、贬损政府、政客者比比皆是,连总统、议长也经常中枪。但美国人对政府不留情面,却很少把矛头对准美国这个国家。
“阴谋论”是众多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法门。不过,你得承认,《纸牌屋》和中国传统宫斗戏在“戏剧真实”方面有天壤之别。《纸牌屋》的原作是英国人迈克尔·道布斯,曾任撒切尔内阁的幕僚长,对于议会政治可谓知根知底,故事设定的背景是英国。美国人搞拿来主义,将故事背景改到了美国。在拍摄过程中,剧组更是深入白宫、国会,了解奥巴马与议员辩论的具体场景;在一些专业议题上,影片中的观点甚至就是当下美国现实的直接反映。存在于戏剧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差异,恐怕也是看惯了“宫斗戏”的中国观众难以玩味的。
另外,批判现实主义向来最容易产生或者深刻、或者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的作品,这恐怕也是《纸牌屋》得以风行的客观原因。
其实,看电影电视更多的时候,第一需求还是图个消遣。美国政治再黑,和普通中国人的日常至少还隔着一个太平洋。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喜欢讽刺英国议会政治的电视剧《是,大臣》,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喜欢讽刺美国国会政治的《纸牌屋》,他们都没有那么较真,也不妨提醒中国观众一句,把《纸牌屋》当作了解西方政治的窗口未尝不可,但千万别全当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