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据报道,儿科医生平均每两三分钟就要看一个孩子,工作强度较大,而且孩子病情较为敏感,极易引发家长动粗。在这种种不安定因素下,厦门市多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出现集体离职现象,儿科病房甚至空无一人。
现象:厦门市多家医院儿科或现医生集体离职、或遇人手短缺、或面临招聘难题
调查:儿科医生面临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的职业境况
【接诊忙】
两三分钟看一个
“仅第一医院,今年上半年一共就接诊了26万人次的患儿,平均一个月超过4万人次。40多名儿科医生忙个不停,有的时候值夜班,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天亮,一个医生要看200多个患儿。”
记者发现,这样算下来,一个值班医生,平均两三分钟左右就要看一个孩子
【缺口大】
低于全国平均
根据之前的统计数据,厦门全市现有临床儿科医生200人左右,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厦门每1000名儿童中只配0.23个儿科临床医生,甚至低于全国平均的0.25,而美国是1.4
【冲突多】
曾三天四起
今年三月,厦门市一家三甲医院儿科曾在3天内发生了4起冲突,有家长叫了很多人动手打医护人员。
几天前,岛外一家医院将留观病床与病房合并,引发业界关注。记者调查了解到,这家医院由于儿科医生长期紧缺,招聘不到,原有的医生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有的年纪轻轻身患心脏病,不再续签合同;有的因某医院招聘编制内职工而辞职;有的因压力大而转行。目前,该医院能正常出诊的儿科医生仅剩5名,无法同时完成门、急诊、病房工作,为保障医疗安全,院方不得不调整儿科运行机制,将留观病床与病房合并。院方表示,待医生招聘到位后将恢复原运行机制。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多家医院儿科或现医生集体离职、或遇人手短缺、或面临招聘难题,儿科医生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的职业境况,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现象】
一个月四名儿科医生辞职
8月3日晚上,岛外某医院住院大楼的儿科病房,整个楼层一个人影都没有。十来个房间,包括医生办公室、病房在内,都是房门紧锁,窗帘紧闭。而在该医院的急诊楼1层的小儿输液区,却是另一般光景:输液椅上,坐满了正在输液的患儿;没有座位的孩子,甚至只能站着输液。整个输液区只看到一两名护士。一位患儿家长告诉记者,白天急诊医生没上班,小孩看病要去门诊。
3日,岛外某医院儿科病房空无一人。
儿科门诊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上个月,该科室有4名儿科医生相继辞职,现在整个儿科仅剩5名医生能够正常干活,而且都是连轴转。
临近中午12点,记者看到,小小诊室挤进了十多个人。当班的一位年轻女医生,被人群围在中间,不停地看病情、写病历、敲键盘。连续一个小时,记者没见她起过身、喝过水。
4名医生为何要辞职?辞职后他们去哪儿?记者试图联系上他们,但未果。“累觉不爱(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对于辞职原因,医院内部一位知情人士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他告诉记者,这4名医生中,有3名是“裸辞”,或因为身体吃不消,回家养病;或干脆转行,不当医生。另外一名,跳槽到一家可以解决编制的医院。
不仅仅是这家医院,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中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三级医院的儿科发现,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其中,岛内一家三甲医院,也出现了一年内4名儿科医生离职的现象。
【调查】
儿科医生的“两高一低”
高负荷:一边打点滴,一边看病
“儿科医生可以说把天底下的辛苦都尝尽了!”我市著名儿科专家、厦门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曾对媒体感慨。关于儿科医生的困境,他多次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关注。
“从早上开始上班的那一刻起,就忙得根本停不下来。”第二医院儿科主治医师蔡医生说,由于坐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很多儿科医生都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的“职业病”。在儿科接诊高峰期时,有的医生累到生病都不敢休息,甚至要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患儿看病。
高风险:孩子病情敏感 家长易动粗
儿科属于‘哑科’,小孩通常没有病情主诉,都得靠医生自己去观察、判断,对医术、耐心、责任心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病情都非常敏感。一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有时一个小孩生病,全家四五个大人陪同,儿童变症又非常快,病情一时没有好转或稍出现加重迹象,家长就可能一股脑把账都算在医生身上。再加上现在儿科人满为患,等待数小时才能看上儿科门诊已成为常态。天底下的家长都认为“只有自家的孩子病得最重”,等待时间一长,家长就容易着急,一着急,就上火,一上火,就爆发冲突。
今年三月,我市一家三甲医院儿科曾在3天内发生了4起冲突,有家长叫了很多人动手打医护人员。
低收入:收入与付出不匹配
按照如今医院绩效考评机制,检查、治疗项目多,医生的收入也相应增加。而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检查、治疗手段和用药相对少,医生收入也受到影响,收入与付出完全失衡。收入上不去,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激励机制,也使儿科医生普遍缺乏价值感,造成岗位人才流失严重。
“相对于医院同行,儿科医生的收入就算不是最低,也是比较低的。”一位儿科医生说。